对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致”如何理解,那“良知”指善的一面吗?)

网友提问:

王阳明的“致良知”,“致”如何理解,那“良知”指善的一面吗?

优质回答: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致良知”的观点是其核心思想。如要理解“致”之一字之含义,则要明白“良知”的内涵。

“良知”之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做一解释。

一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传习录》下 ),是儒家性本善论的体现;

二是为内化的“天理”,是封建社会应遵从的道德准则。因在明朝的经济社会背景之下,理学虽为名义上的官方哲学,但并不为推崇者在行为上落实,而面对理学这一尴尬的处境,王阳明认为外在的天理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发挥其道德约束的作用,故将天理与吾心相融合之后形成的内化的“天理”,称之为良知;

三则“良知”有辨善去恶的能力,可以引导着人去除私欲,为善良之事。

而“致良知”中的“致”之一字,个人理解是“达到”之意。通过将外在的天理内化而达到形成内心道德秩序的境界。

良知,有善良之意,但更为宽泛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出之《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认为,“致”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的善是指:去掉私心杂念,以求“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外修心

其他网友回答

致,实现的意思;良知,原文: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所以,心即理。从原文看,良知,就是事物的原理规律规则。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导致真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致如何理解那良知指善的一面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