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解(如何解读“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自相矛盾吗?)
- 名著读后感
- 2022-06-29
- 220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如何解读“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自相矛盾吗?
优质回答: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理论部分,如何实现“致良知”,他认为必须要“知行合一”。从王阳明本身的思想主张来看,两者之间是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因此,“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并没有自相矛盾。
何谓“良知”?大体与人们所熟悉的“善”、“良心”相近。正如战国时期的孟子所言:“人性本善”。只不过人性“善”的一面被人的私心、人的欲望所遮掩、所蒙蔽。故而人需要经过教育和积极引导,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王阳明所主张的“致良知”,其实与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有相似之处,即都是要求要剔除人的私欲,使其心“不逾矩”,安守本分,积善行德。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或“善”,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的,只要消除了私欲,“良知”或“善”就会显现出来。那么如何才能让“良知”显现出来呢?他认为途径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人,你知道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善”,就要让你的行为与“良知”或“善”保持一致,努力使自己践行“良知”或“善”。
由此可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统一的关系。“致良知”是终极目标,而“知行合一”是实践目标的途径,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心学,简言之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有力量。那么,心如何有力量?对心而言,什么是力量?古人有云,心猿意马。一个人的心如果狂放无边,不加约束,肆意妄为,是有力量的表现还是无力量的表现?显然对古人而言,这是内心缺乏力量的表现,心被欲望带着走。认识到这一点,什么是内心有力量也就清楚了。如果心如奔马,那有力量就是要有如缰绳一样去控制它。这条缰绳就是能知善恶的良知。如果能驾御住那匹野马就是知行合一,如果驾御不了,那就是知归知,行归行。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后世敬仰。阳明心学,流传甚广。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一、心性本善
王阳明心学始于龙场悟道,之后发扬光大。在穷山恶水之地,王阳明并没有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中,而是不断悟道,终成一代圣人。
心性本善是心学的根本。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无欲无求是天理。而人们认识事物,都凭借于心。
心有好恶,那么事物就有了好恶。比如,人们都认为纸醉金迷是恶,而修身养性为善。这是因为内心已经有了判断,事物和想法才有好坏之分。
知善知恶,是知的本体。在王阳明认为,人们心中本有良知,要为善去恶,如此才是遵循良知。
二、致良知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最重大的改变就是致良知。他没有气馁于贬官放逐,而是向外物探求,寻找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然而,他很快陷入了绝境。他发现,朱熹的理学并不能解决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在王阳明眼中,“存天理,去人欲”似乎遥不可及、很难企及。他还发现,这条路径虽说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似乎缺少了什么。
于是,王阳明向心中探求。他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发现了“格物致知”,而这,恰恰是成为圣人的途径。于是,他一连几日格竹子,但是无所收获。终于有一天,他顿然大悟,发现了其中的精髓,“原来理就在我心中啊”。霎时,乾坤晴朗,万物皆明。
王阳明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了良知。他还发现,人们之所以变成恶人,是因为被外物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而不是心中的良知发生了改变。于是,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样,他找到了心学的精髓——致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心有善念,就要发动,心有恶念,就要摒弃,始终追随心中的良知,这就是心学的精髓。
三、心学与理学的争锋
心学的诞生与光大,严重威胁了朱熹理学的地位,使不少人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于是,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二者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但分歧主要体现在何处?
理学主张由道问学,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那么道德水准必然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提高。
心学认为,“心即理”,万物皆由心而发。于是需要修身养性,探求内心。
心学与理学的争锋,持续了很多年。二者的争论与辩驳也是层出不穷。
王阳明让心学迈上了极致的顶峰。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心学”能成为五百年第一网红学说,本来就是被江南资本极力吹捧,以此作为文化武器,架空大明王朝。日本人喜欢,也是因为日本在里面找到了“岛民自淫”的思想根源。
一个披着儒学外衣的“蝉宗”思想,心学即“自淫”,自己充当自己的老师就是“致良知”,“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那就是这样。”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既然我是自己的老师,那么考卷当然也是我自己出,判卷当让也亲力亲为,这就是“知行合一”。最终,你一定科科100分,于是所有人都是天才学生,于是乎满世界全是圣人。喂,看手机那个,你也100分,开心吧!
谁最喜欢?中国的资本家和官僚,由此他们可以摆脱皇权,肆无忌惮的收割百姓。皇帝,大家都是“圣人”,你凭啥管我?老百姓,大家都是“圣人”,要愿赌服输哈。是不是有点耳熟?自由主义嘛,资本家和政治精英的最爱,收割世界的利器。论“自由主义”起源,王阳明才是他们祖师爷,明朝江南资本集团才是世界资本主义的祖师爷。
其他网友回答
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就要搞清楚“此心”非“彼心”。你的此心是世俗心,污染心,而王阳明的彼心是天然心,“中庸心”。格物致知,就是将“此心”换“彼心”。说到“致良知”,是从“人性善”的角度来谈的,这个善是天道,是真气,是婴儿的混元朦胧状,自然造化,与天地齐焉。然而后天成长的“习气”,使得我们越来越世俗,与“善”的差距越来越远,所以,儒家一生求索不外乎“真理”,而真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心的“本源”。至于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的锻炼过程,一念善,一念起,这个“念”就是“知行合一”,这个“行”就是“动念头”。有了念头,就是行,再顺着念头去做,那就是体验和实践。需要辩清楚的一个问题是,王阳明的心学是修心,是对于心的锤炼,有了“正念”,就有了“正心”,有了“正心”,就有了“正行”,行正致远。举例说,就是如”好好色,恶恶臭“,这是自然的反应。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辩蒹葭之灰于茫茫世界~天人合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解读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自相矛盾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