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哪个哲学家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位哲学家的思想为什么

网友提问:

你喜欢哪位哲学家?为什么?

优质回答:

老子。他解释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遵从自然规律,主张天人合一、和谐共处。是人类应当永远遵守的法则。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到10岁的时候,王阳明父亲高中状元,此后王阳明认真学习,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他17岁结婚当天,居然因为和道士请教学问忘记了成亲这事,第二天才回来。22岁成为举人,27岁考中进士。

宦海沉浮,龙场赴任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无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

龙场险恶,王阳明何以自处?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是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前夕所做的一首诗。此诗气度恢宏,非常适合送给即将远游的朋友励志壮胆。

先说说龙场吧。

龙场这个地方,属于现在的贵州市修文县,据《明史》记载,“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而现在那里有22个民族。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修文县,修文县是清朝的设立的,起这个名字估计也是受了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谥号是“文成”啊。那个地方也没有驻军,后来的敷勇卫是崇祯三年才设立的,可见,朝廷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力有多弱。

沟通也是个问题,当地少数民族兄弟语言不通,也不是全不通,“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语言通的都是亡命徒,不知道在内地犯了多大的案子,才流窜到龙场的。

龙场驿丞,也就相当于现在边远山区的邮政所所长,官不大,但估计是当地最大的官,王所长将何以自处呢?

“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王阳明年谱》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明史》

史书上记载的很简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王所长刚到的时候相当凄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地人帮他盖的房子。可是凭什么啊?难道语言通的亡命徒和语言不同的少数民族兄弟,都像天使一样乐于助人?王阳明是怎样和这些人打交道的?其实王阳明有个优势,就是身手够硬。

《年谱》记载,在阳明哥15岁的时候,“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

在现代人还在家里准备中考的年纪,王阳明已经“逐胡儿骑射”了。真功夫都是生死搏杀中练出来的,关起门来练,最多也就是高明点的健身操。王阳明是怎样和亡命徒以及少数民族兄弟讲道理的,史书没有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王阳明在龙场盖得房子可不少,“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这不仅仅是满足住房需求,我觉得这既是一种教化,也是一种娱乐。教化和娱乐相结合,才称的上“乐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经历了种种磨难,在龙场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总结起来八个字:

“居夷处困,而悟良知”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王阳明上任后,针对农民起义的烈火愈烧愈烈的形势,便四处散布消息说,官兵不堪防守,准备全面撤退,等待时日再来剿杀;而暗中却集中优势兵力加紧训练。一个月后的深夜,王阳明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农民起义军。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当时宁王兵强马壮,直逼明朝重地南京,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王守仁先用假情报迷惑宁王,宁王因此延误战机。接下来宁王主力攻打安庆,王守仁直捣宁王老家南昌,攻克南昌后,“军士颇杀掠,守仁戮犯令者十余人,宥胁从,安士民,慰谕宗室,人心乃悦。”王守仁再乘机设伏,待宁王大军回救时候而攻之,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溃叛军,擒宁王,一场足以颠覆政权、民生凋敝的大规模叛变就这样迅速平息了下来,总共不过花了三十五天。

然而他迅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至飞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感觉在宫里呆着没什么意思,正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过一把打仗的瘾。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皇帝龙颜大怒,认为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

劣币驱逐良币,小人当道,君子自然失意。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王守仁的功绩没得到嘉奖,跟随他立功的战友们也都明升暗降,后来贼兵又起,明朝将官无可奈何,王守仁再次出马,摧枯拉残,尽数平定,却再也没受到提拔。明世宗即位后,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不久,加封王守仁为世袭新建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明朝的名将大都有文才,因为明朝重文轻武(当然也重太监),只允许进士及第的八股文专家领兵打仗,虽然造就诸如王守仁、袁崇焕、洪承畦、孙承宗、熊廷弼等文武双全的名将,却也因为太多的文人统帅输了更多不该输的战役。

大多数人印象中,满口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书生形象,和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铁血名将形象相差太远了,即使中国历史上最书生气的儒将,羽扇纶巾、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也绝没有那个像王守仁这般是真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为南赣巡抚,一年之内平息数十年之“积寇”,王阳明的功业开始走向鼎盛;接着,在四十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叛藩”,成为明朝第三位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王阳明一生功业达到鼎盛。也正是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术影响开始彪炳史册!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只说一位的话,毫无疑问是老子。

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个,我可能会按下面的排序:

老子

王阳明

笛卡尔

毛泽东

苏格拉底

当然这个排序纯粹从个人喜好出发(刚好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如果非要说理由的话,我想从他们传世的哲学经典的角度来考量:

1、为什么是老子?

不是因为老子排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也不是因为老子是我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创始人,而是因为老子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只要每次翻开《道德经》,我都能真正的体验“开卷有益”4个字的分量。所谓“醍醐灌顶”,在其他书里面应该很难找到这种感觉,但是《道德经》会给你,如果你想“打通任督二脉”,就多翻翻《道德经》吧,你的宇宙观、人生观、甚至价值观都会改观。如果你实在读不下去,就先在喜马拉雅上听大师讲《道德经》,再去读原著,可能会更快让你喜欢上,进而更早拥有智慧。

2、为什么是王阳明?

不是因为王阳明最近几年很火;不是因为我研究王阳明已经有13年了,产生了情感依归;不是王阳明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之一,被称为真三不朽的圣人;不是因为在中国儒家历史上孔、孟、朱、王四大高峰,王阳明是离我们最近的那一座。而是王阳明留给我们的《传习录》,作为中国国学九大代表性著作最后一部,作为儒家经典皇冠上的明珠,每每翻开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收获,相较其他经典著作简洁明快,又直指人心,王阳明先生留给我们的三大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绝对是价值连城。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修炼自身的简捷路径。阳明先生“事上练“的方法论,还让我拥有了自己的“知行合一商业实践应用”系列版权课程。

3、为什么是笛卡尔?

不是因为他被尊称为“解析几何之父”;不是因为他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也不是因为他的江湖地位是“近代科学的始祖”(虽然以上三个称号得其一都足够伟大)。当然笛卡尔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可能大多数人只知道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我喜欢笛卡尔,是从喜欢他的《方法论》开始,然后不断的搜集他更多的著作,甚至连他的多部传记都不放过。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方法论》,这也奠定了他伟大哲学家的江湖地位。(关于笛卡尔的《方法论》核心思想,在我的头条号有详细阐述,参见《一文读懂笛卡尔方法论》,在此不再赘述)。

4、为什么是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我们都很熟悉。他老人家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从他的两篇经典的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你可以汲取无穷的养分,会让你一下子对认识论和辩证法有全新理解,会让你省悟干大事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有多么重要。当然,如果你有兴趣通读《毛泽东选集》,那么你会发现,在诸多的篇章中,都闪现哲学的思辨,散发智慧的光辉。

5、为什么是苏格拉底?

在此5人中,苏格拉底是唯一没有为我们留下著作的哲学家,也许这勉强可以作为我将其排到五大喜欢的哲学家最后一位的原因(哈哈苏格拉底欠我一本哲学书!)。但作为轴心时代古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哲学的杰出代表,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金句。比如,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他说:“我和你们一样无知,但我知道我自己无知”。另外,他还说“我愿做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自己的思想”。无一不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仅从个人喜好角度出发,不代表他们之间的伟大程度。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行家不吝指教。

其他网友回答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伊壁鸠鲁(希腊文:?π?κουρο?,英文:Epicurus,公元前341 - 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家与耶酥、孔释迦牟尼同尊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