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和致良知的区别(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
- 小学生读后感
- 2022-06-08
- 23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
优质回答:
"存天理''指的是彰显每个人的真心本性,在这个真心本性中蕴含生命的先天本有的真实之理,称为生命真理,亦即阳明先生所说''心即理''。
''灭人欲''中的''灭''并非消灭而是指控制、转化、升华,是指化除人的自我自私超越贪欲物欲,因为只有如此每个人生命中先天良知本性才会彰显出来。
''格物致知''指降服自我超越物欲后每个人本有之良知(先天智慧)就会呈现出来,此良知能知善知恶,判断一切人事物的是非对错。
''知行合一''指真知必能行,真行必真知,知与行不能分离,知与行本来为一,正所谓阳明先生所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察精微处即知。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实践即修行。
''致良知''是指人生生活工作家庭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即都是知行合一地超越物欲彰显践行良知的时机与过程。
其实以上均是儒家文化及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修行方法,反映了其均为心性之学、生命之学、内圣之学,是实践的智慧学,探讨的是心性本有之内涵属性法则真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些理论观点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更多的是格局和境界的提升和认知度上。
它们完全是可以纳入一个体系去解读的。里面存在更多的是方向上的纵向拓展。向着高处不断地挖掘过程。且是首尾相顾的,浑然一体的。
从格局上去排列应该是——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从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上去推进应该是这样排列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从个体参悟性上去解读,大多数人都停留在知行合一的层面。
从现实社会的体现上来评判大多数人也就只有致良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三者同出一源并且保持一致。
“存天理,去人欲”是朱熹提出的修行目标,即将天理不断地充斥于内心中,挤压人欲的生存空间。当某天内心全是天理的时候,修行的目标就达到了。
那么如何获得天理呢?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即事事格、时时格,不断地学习深化认知,“先知后行”。
而“知行合一”,是认为天理不在物上,而在内心。不断地发现内心中的天理,就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发现内心天理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靠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内心的良知。
所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都是“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论,这三者是一致的。而从个人修行上看,“先行后知”反而更符合人的习惯,“先行后知”——“知后再行”——“再行再知”往复循环,直至“至善”。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些儒家思想,都高大上!都追求做圣人!而作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普通人,在光鲜的外表下被遮盖的人欲!却是自私和贪婪的!王阳明追求做圣人,倡导知行合一!他是高尚的,智慧的!他也有这个条件!他父亲就是状元!然而对于普通百姓,生存却是第一要务,马斯洛的人生五个层次,首先也强调了,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教导人们去做圣人,不如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守法的讲秩序的公平公正社会更有效!谁能实现这一目标谁就是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
若从修练功法上讲,各家秘法各异,存天理,灭人欲,大部份功法都讲究寻精进而要心静,用意念控制有损之行为。后者讲究循序渐进,先省利蔽,前者也同理,后者详细讲解心念与行为的融合,渐行合一,俩者论语深奥,全凭各人功法理解,只讲了这样的道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大家更倾向哪个理论.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