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什么意思(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

网友提问: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优质回答: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这是一句农事谚语,按照我们山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是对农村地区秋收和收种与天气变化的对应,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里说的“6月”和“7月”,应当是指农历的“六月”和“七月”。

对于“立秋”节气的时间,在“廿四节气歌”中早有说明,“上半年6、21,下半年8、23,最多不差一两天”。所以,“立秋”节气都是在每年8月8日左右,今年的立秋则是在8月7日。对于农历来说,多数年份都是在六月底,有时是七月初,而今年就是七月初十立秋。

“6月立秋赶死牛”,是指这年的立秋来得比较早,相对往年来说,气温下降较快,这样一来,就得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像我们村这里,秋季作物主要是玉米,还有少量的地瓜、花生和小米等。前头抢收,后面就要抓紧时间耕地整畦,播种小麦。又因为气温下降较快,稍微晚一点,就影响小麦的出芽生长和分蘖,造成来年小麦减产。过去种地没有农业机械设备,只能靠人拉牛耕,所以才有“赶死牛”(意同累死牛)一说。

“7月立秋慢悠悠”,它的意思正好与“6月立秋赶死牛”相反。意思是气温下降缓慢,冬天来得晚一些,秋收秋种时间充裕,不必过度劳累,适当“慢悠悠”也可。

其他网友回答

立秋是我国24节气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立秋到来并不意味着暑去凉来,像今年立秋还在中伏,天气还是异常炎热的。

“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是什么意思?今年立秋有什么说法?

这句谚语是南方的农村谚语,对于北方来说还是不适应的。

“6月”和“7月”分别指的是农历的6月和7月。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是老祖宗研制的农历法,并非是西方的公历,而是按照月亮绕着地球运转的规律制定的。所以在古代提及的时间都是指的农历。

“赶死牛”指的是累死牛的现象,也就是使劲地赶牛,让牛跑得快耕地快。牛作为过去一种耕地的主要劳动力,因为过去耕地就要靠牛,没有现在的机械化。

“慢悠悠”指的是不紧不慢,不用特别的着急,也就是做事情时间不紧,有宽裕的时间。在这里指的是农事不用特别的忙,不用去抢收抢种。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六月立秋,农民要抢收抢种,为了抢时间不得补,使劲地赶牛,甚至把牛都累死了,寓意非常的繁忙。7月立秋,农民有的时间是种植,也就不用在抢收抢种的,因为前后时间拖得长。

什么节气有什么农事,种植什么庄稼收获什么庄稼,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莽撞前后要收获小麦油菜籽等越冬的作物,同时要抓紧时间种植秋季农作物,比如花生,红薯,大豆等等。

立秋前后也是有很多农作物种植的,只是对于南方实行的二季稻。也就是找到收获了,又开始在种植秋季稻,也就到年底再收获。立秋前10天,立秋后10天,神仙再让10天,也就是立秋后20天内必须种植完,否则的话就白种一场。所以这个时间要抢收抢种。对于北方来说,就不存在这么忙了,因为北方到了立秋以后,只种植农作物为小麦,不用那么抢时间,时间是充足的。

立秋早了说明时间少了,毕竟立秋以后天气就变凉了,也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尽管立秋时间早,感觉的应该是可以推迟种植的时间,但是季节不等人。立秋节气到了,太阳就已经到了赤道附近,紧接着太阳就离开了北半球,这样天气会慢慢地变凉,似乎感觉的头一天非常炎热,第2天有可能冻人。这就是季节变换的道理。

今年立秋为8月7日,农历7月10日20点。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立秋的时间较晚,因此被称之为晚立秋。立秋一般是每年的8月7日至8日,阳历时间是比较固定的,阴历时间有差距的,一般是在6月底或者7月初立秋。

“春要早打,秋要晚立。”意思是说立春来的越早越好,这说明了气温回升的早,利于农作物的发芽生长。对于立秋节气来说,来得越晚越好,这样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周期,有足够的光合作用,能够使得农作物获得丰收。

所以今年立秋比往年要晚是一个好的事情,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有足够的时间,能够保证足够的光合作用,能够使得淀粉和糖粉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当然对于南方二季稻的种植要足够的时间,农民不用忙着去抢收抢种。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些流传下来的农村节气谚语慢慢也失效了,只是针对先前的人工收割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就好比说牛,除了一些特别偏远的山区,牛是越来越少,一些平原地区四季耕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像“赶死牛”在现在的条件下已经看不到,所以说今年农历七月立秋,立秋较晚可能天气炎热的时间要长一些,从目前各个地方的天气预报来看确实都是高温居多。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的都知道,每个节气在公历的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像立秋节气就是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8日之间,而今年的立秋就是在8月7日,如此算下来也不到一个月了。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农民安排农事都是看二十四节气的,而在以前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则是看农历,这也是古代流传最广的一种历法了,因此立秋在农历每年的时间都是变化不定的。但是普遍都是在农历的六月份和七月份,前后会有将近一个月的波动。

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是在农历的六月份,那么农作物的成熟就会较往年有所提前,而农民就要抓紧时间抢收,自然就会比较的忙碌。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耕牛是农民的好帮手,既可以帮助耕田,又可以套上牛车拉东西。用“赶死牛”则是形容农民很忙碌,连牛都要来帮忙不能停歇。

而如果立秋节气是在农历的七月份,那粮食成熟就会延迟了,换言之粮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成熟,农民不必去抢收粮食作物了,自然就有了“7月立秋慢悠悠”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虽然现在还没有入伏,但是已经是小暑节气了,在7月16日就要入伏了,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大暑,之后就要迎来立秋节气了。

自古以来,立秋节气都是农民非常关注的一个节气,往往每年还没到立秋,许多人就对其开始关注了,这是因为立秋节气后,农作物就要开始成熟和收获了,并且古人还发现立秋节气和秋后的农作物收成也是有联系的。

也是因为立秋节气的重要性,所以在民间也有很多和立秋节气相关的农谚和俗语。比如流传较广的就有“六月立秋敢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今年的7月份立秋,那又有什么说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立秋并不是秋天到了,而是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你知道立秋是什么意思吗?我之前就这个问题问过身边不少人,他们都告诉我说“立秋就是秋天到了的意思”。在此之前,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后来我又有了一个疑问,既然秋天到了,为何还这么炎热呢?难道古人就没有发现这个BUG吗?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在民间普遍认为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是古人对于立秋节气的解释却不是这样的。

在《历书》中对立秋节气的记载是这样的:“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意思是说当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就迎来了立秋节气,这个期间的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即立秋节气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点。同时到了这个时候,谷类作物也陆续要成熟,并且即将要迎来收获。

而在《管子》中对立秋节气也有类似的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即在立秋节气的时候,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所以在立秋节气的时候一样也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并且在古代的时候立秋还不只是一个节气这么简单,它还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在民间也有很多和它相关的习俗,比如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另外流传至今的则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