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和李清照有什么关系(李商隐和李清照是同一个人吗)

网友提问:

李商隐和李清照谁的作品里感情最真挚?

优质回答:

中国的诗词作品讲究“情感”的真挚与否,自古以来都有“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观点,李商隐作为晚唐抒写情感的高手,他的诗中情感流露得十分恳切,爱情诗种类繁多,有“绮密瑰妍”之称;而李清照作为宋朝第一女词人,她以女性的角度写闺阁之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夫妻之情、相思之痛,被誉为“婉约词宗”。二人的诗词均自然展现人的情感,其作品虽无法穿越时代来衡量,但若比较二人作品的真挚性,本文认为李商隐的作品情感最真挚,下面将对比二人作品的题材、风格、主旨三个方面来探析李商隐和李清照的情感高度。

作品题材对比:李商隐的爱情题材丰富多样,李清照仅有相思之愁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抒情对象若隐若现,创作题材可依据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未成婚之前,他的诗中多表达男女初恋时的甜蜜幸福、分手后的惋惜与感悟;成婚之后的李商隐,由于仕途的坎坷导致二人异地分居,这一时期的李商隐寄情于物,借物来情真意切地表达与妻子的离别之痛;此外,也有“无题”诗,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真切情谊。在李商隐的抒情之作中,最杰出的应该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代表了李商隐最独特的艺术作品,如《无题》中写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中,首联就说尽了离情别恨,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道尽了情侣之间的见面之阻;颔联写春蚕蜡炬,到死成灰,用比喻的手法象征爱情超越生死的执着精神;颈联写二人的思念穿越了云、月,寄托了二人的情思;尾联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反前几句见面的无望,寄托给未来希望,表达情感的真挚缠绵,惹得后人读起来就心生伤悲,却又蕴藉着希翼。

而李清照的爱情诗,也可依据时间划分为早期的天真烂漫、中期的思念重重和晚期的凄凉愁苦,可总结起来,竟只剩下个“愁”字,她与赵明诚在未结婚之前有“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羞涩;而结婚后夫妇二人因为聚少离多,李清照便借自然之景,咏思愁之苦,如她在《醉花阴》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中,首句就用“愁”字开头奠定情感基调,全词交代时间、情景,极力描写了秋景的凄凉,尾句用“人比黄花瘦”将词的情感掀起到高潮,表达作者独特微妙的相思之愁。无论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均是李清照望夫词中的苦涩与幽怨,相比于李商隐,她并未走出“闺怨词”的题材,去扩大作品的丰富性。

李商隐的抒情诗,有将爱情纯化的缠绵悱恻,也有夫妻离别后的爱怜与思念,更有无题诗中的纤细情感,表达了诗歌幽美凄凉的情调,相对于李清照的“闺怨之思”,可谓是感慨深沉。

创作风格对比:李商隐多种创作手法凝聚深厚情感,李清照单从景物表达清婉意境

李商隐吸取初、中唐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深知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情感与士人心态逐渐分离,不再适应表达纤细情感的需要,故他吸取了唐代情爱诗歌的创作题材,开始追求细美幽约、主观与心灵并重的层次性与丰富性,采用用典、象征、比兴等多种创作手法,彰显一种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凝聚一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伤感的情绪态度,浓郁深厚,直击人心,如《锦瑟》中写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仅56个字,却运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蜀国君主化鸟、南海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美玉化气升空,每一个典故都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感叹。李商隐作此诗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锦瑟”起兴,写自己睹物思人,抚琴怀念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那些日子有如庄周梦蝶般的陶醉、如沧海明珠般美好,如美玉生烟般的浪漫,亦有杜鹃啼血时的执着,饱含作者穿越时空,寄予情思的浓浓爱意。

而李清照作为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中,多是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方式表达一位妇人的细腻情怀。李清照自小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喜欢自然之景,所以她的词中多有美景相伴,表达对美景的怜悯之情。以至于在李清照结婚之后、晚年之时,依然是在内心忧愁难以排解之时,走向自然看一看,以拓宽胸襟,消解焦虑,如《一剪梅》中写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值丈夫赵明诚出仕做官时期,二人刚成婚不久,夫妻离别后,李清照的生活出现了短暂的缺憾,甜蜜之后的李清照愈发怀念甜蜜,才会想着赵明诚“云中传书”,聊以慰藉。词中还是李清照喜欢的荷花,只不过已经凋零了,只剩下饱满的莲蓬,她一个人坐上小船,看到大雁携带家书,频频回头,内心更加的愁苦,说一句“花开有时,落叶有时,水流有时”,不如打开心情,想着丈夫也在思念自己,各自分担一些,就减轻了许多,刚想开,又发现这相思呵,集聚在了心里啊!全词皆是景,全词皆是情,读起来朗朗上口,却需要有共情之人去理解清照的文艺心绪。

李商隐的诗中,巧用各种修辞手法,铸造了一番丰富多层次的情思韵味,这些创作手法意蕴着故事中的故事,情感中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矛盾的体验和认知,极富有张力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沛情感,相对于李清照的词,显然更富有节奏。

创作主旨对比:李商隐朦胧多义中寄予多层次情感 ,李清照家国同构中体现巾帼气概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像一般诗人,将内心情感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将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等清晰揭示出来,表达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形成一种雾里看花、辞意飘渺难测的凄美幽约。李商隐将自己的心灵作为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善于展现内心独白与心理状态,跳跃性的展示各种意象,往往会给读者提供更多解读的可能,构成了多种意义的解读,如《无题四首》其一中写道: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的这首诗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该诗抒发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男子一直记着女子给他许下的誓言,说会来看自己的,可直到醒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在做梦,梦中醒来就赶紧写信告诉心上人,仿佛觉得自己是古代的刘郎,与心爱的人远隔万水千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友人离别时的万般不舍,古代友人离别多是由于贬谪的官位调动,而李商隐仕途一直不顺,处于寻觅友人的过程,他反复体验过友人若即若离的心绪,故借此诗来表达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因此,李商隐的诗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凄迷心境,这种情思是需要读者不断揣摩的,难免会多一番情感间的碰撞。

而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多集中于南北宋交替之际,李清照在经历家国破败的劫难后,提升了易安词的意境,是一种家国同构的忧国之意、悲痛之情,如她咋《声声慢》中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易安词中,开头就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凄惨冷清、寻觅无门,在这寒冷的冬春之时,再无看花有情、见雁有意的相思,而便成了憔悴无神、孤寂乏味的灰冷凝重,言辞之间,是李清照老年时寡居寂寞的心绪,惹得读者读此词时,心生悲悯之意,不及李商隐诗中的凄美之情。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象征性和多义性,他吸取了齐梁诗歌的辞藻声律、阮籍诗歌的虚拟象征、李贺诗歌的幽奥瑰丽、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开始将内心的情思铺陈在毒针面前,其扑所迷离的丰富情感,是易安词达不到的境界。

结语

文学强调“诗缘情”,意在强调诗词创作应该源自于内心的情感,只有真挚的流露方能得到后世的认可。晚唐李商隐和北宋李清照均将个人的生命历程蕴藉与情感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相比之下,李商隐的诗歌吸纳了多家学派的创作格调,在作品题材上,以初恋时的懵懂、婚姻里的离别和观他人爱情的无题诗,远超李清照闺怨词的单一性;在作品风格上,李商隐善用典故、比兴、意向群等多种表现手法,酿造了丰富多层次的情感,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思之意;在创作主旨上,李商隐的诗旨呈现出扑朔迷离般的多义性,这是李清照最大成就的“家国同构”词中难以达到的境界。李商隐的诗歌将复杂的情感和人生体验融为一体,带动读者深入把握其诗的意境与美感,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作者:蔡小记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李商隐和李清照,一个是晚唐诗人,一个是宋代词人,可以说是在各自的朝代都是引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

先来看各自的生平吧!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那么,若问谁的感情最真挚,如果非要论个高下,不妨来对比一下。

一、谈思念之情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此词写作者与丈夫分别后的无限情思。

二、写梅花

李商隐的《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此诗一开篇便抒情愁,独在异乡痛苦煎熬,真如扎根在了这里一样,无奈加无望全饱含在“定定住天涯”几个字里(当时的梓州因疆域辽阔而被称“天涯”);“依依向物华”自然是紧承上句而来,在万般愁苦的情况下,眼前的明媚春光暂时给予了诗人心灵上的慰藉,乍品似乎感觉冲淡了“愁滋味”,其实恰恰相反,这又更加衬托了苦闷之深!

后两句来了一个大跳跃,笔锋一转而写梅花;面对春天缤纷景象突然就想到了梅花,它在春前开放,在百花放时凋谢,作者内心不由起恨。诗人为啥要恨梅花呢?其实他将梅花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他满腹经纶,早年登科名著,但是却又被这时局所捉弄而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这跟寒梅无法同其他百卉享受春风的沐浴命运是何其相似。所以,李商隐恨梅花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这首诗虽然写意较为曲折,但是脉络却十分清晰,前后紧扣,围绕梅花写不堪的命运,堪称一首极为出彩的佳作。

再来看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个人的心路历程。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同样是写思念,李商隐孤寂又充满憧憬,李清照写尽相思之苦;同样是写梅花,李商隐苦闷,李清照凄婉,二人都借梅花抒发情感,都可谓为上乘之作。

如果你喜欢唐诗,不妨读读李商隐,从诗中了解他的朦胧和伤感,了解他无可奈何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悲叹。

如果你喜欢宋词,不妨读读李清照,从她的词中了解她的心路历程。从少女时期的“见有人来,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婚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再到靖康之耻后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活泼的少女到激情的青春,再走向中年的失落,乃至晚年的孤苦,李清照的一生,都体现在她的词中。

作为宋词爱好者,我更喜欢李清照。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

其他网友回答

各有各的衷肠!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像你更爱你爸爸还是你妈妈。

人皆有情,人也有所偏爱。

“最”本来就是很主观的意见,特别是在文字这条路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来是这么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