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对苏轼词的评价(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诗)

网友提问:

李清照怎么评价的苏东坡?

优质回答: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小可认为,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认同,但不支持。

毕竟她的父亲李格非当年受知于苏东坡,更为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所以苏东坡相当于李清照的半个师祖。

所以她评价东坡词“像未经修饰的诗”之前,先要真心夸一句“学际天人”,因为苏东坡不但懂音律,而且精于音律,可偏偏却不在音律上进行过多润色,虽然多了一丝自然豁达,但是乐感上就逊了少许。

但是在学术圈里,“不同意”是一种美德,并且是被老师赞赏的一种美德。所以,没有人会说她这种婉约的批评是不尊重,反而会认为是一种真正的尊重。

苏东坡的不协音律在历史上是出名的,而且是公论。但是这种公论。尽管古人评价东坡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但是这一句细品起来仍然有问题,它针对的仅仅是豪放风格的词。却不是东坡所有的词。

第二层,尊重,但不认同。

涉及到学术,自然没有辈份之分,这是公论。所以这一句话是说苏东坡的词过于随便, 不认真,不上心。与东坡那几首代表作相比,他其它的词仿佛只是顺手而为,只是消遣,只是心情。所以东坡词大多数的标签都比较相同,技巧,特色,结构等大体相同。

个人标签极为明显。小可在另一篇回复中说过,苏东坡的其它词作当掩盖住作者时,常读诗词的人也会一眼认出来这是东坡之作。

也就是说,李清照不认同的不是东坡的创作才华,而是他的创作态度。

那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在意音律呢?

这在她的《词论》中可以发现端倪,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再向后看,会看到一句关键文字

不可歌矣!

在李清照眼里,词,“别是一家”。既然应当有别于诗,那么自然要体现出区别来。而这个区别绝不是字数的不同(句读不葺之诗尔),因为诗与字数无关。

所以,在李清照看来,词与诗的区别应当是音律表达的丰富,是可以吟,也可是唱的(词谱),这也是《词论》开篇用盛唐李八郎的缘故。

李清照自己是这样做的,李清照的半个弟子辛弃疾也是这样做的,至于周美成,姜白石都是这样做的,清朝由于汉字发音的演变,可能会差了一些,但纳兰容若的词也是音韵分明。

词,在李清照眼里,不仅是文学,而且还必须是音乐。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清照并没有单独评价过苏东坡,只是在她的《词论》中提到,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

原话如下: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谐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在《词论》中,李清照将晏殊、欧阳修、苏东坡放在一起评价,从语气上来说,其实她对这几位前辈是非常尊敬的,称他们学际天人,写小词就像从大海里舀一瓢水,但是,他们写的词不谐韵音律,就像断句不标准的诗。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李清照敏锐地感受到了词这种文学的独特性,将其与诗区分开来。诗只分平仄,而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苏轼自己曾说过,自己有三不如人,一是不善下棋,二是不善饮酒,三是不善喝曲,所以苏轼并不懂音律。

不过,千年之后,当初的音乐没有流传下来,恰恰只有配合音乐的小词流传了下来,成为纯粹的文学形式,合不合音律,便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总之,李清照评价苏轼的态度的尊敬的,只是在探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已,那些认为李清照贬低苏轼的,不过是博人眼球之论。

话说,李清照与苏轼,还是有关系的,宋史记载,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其为太学博士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还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这样算来,李清照还是苏轼的徒孙呢。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清照仅仅是从技术上(现在的说法)讨论诗词韵律的要求与区别,指出苏东坡欧阳修等人的词不是特严谨,并无贬低之意。相反,苏东坡在李清照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她十分敬仰的文学前辈。

也就是说,光论词,清照更工,韵律方面更合乎当时词的标准。而东坡更多用诗的方法押韵,个别词不很讲究音韵。

但是文以意胜,李白的诗也有很多转韵,不押韵的,你说李白的诗不好吗?

苏东坡是中国的顶级文学家。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的弟子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挚友 李格非也是支持苏轼的保守派。李清照虽然行事风格不如平常女子 但不存在骂她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