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创作特点(李商隐作品的一大特征)

网友提问:

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优质回答: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 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李商隐个人的评价,不管是在《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在《唐才子传》里的记载,大多是虚伪浅薄、背恩忘义、没有品行。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无法被抹杀。

李商隐经历了什么,让他成为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人,这些经历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看看。

01 少时的经历,使得他的诗多感情细腻

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在获嘉县县衙。"商隐"这个名字取义于 "商山四皓",他们是秦末汉初时隐于山上的四位高士,后来经张良推荐,出来辅佐汉高祖的太子安定储位。

李商隐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期盼他能光耀门庭。同时,也寄予他美好的期盼,希望他日后能如四皓一样,待时而出,辅佐一朝帝王。

比起其他我们所知道的诗人,李商隐的童年很悲惨。10岁左右,李商隐父亲病故,家中无人能给他提供帮助,所以,小小年纪的李商隐就开始帮人抄书舀米,挣钱补贴家用,养活弟弟妹妹。

但这些并没有让李商隐颓废,破罐子破摔,反而激发起他努力奋斗的志气。但李商隐这个家庭情况肯定是没钱请夫子教他读书的。

李商隐很不幸,但他又是有一点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他的一位堂叔。堂叔年轻时入过太学,学问极好,但因为父亲病重,于是从太学退学回家照顾父亲。

堂叔精通五经,在古文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且乐意教导本家子弟,于是李商隐开始跟着他学习。

年少的李商隐在堂叔的教导下,熟读儒家经典和吏部书籍,学习古文古诗,16岁就写出《才论》和《圣论》这样两篇古体散文。

但李商隐的好运总是很短暂,堂叔在不惑之年也病逝了。李商隐又需要考虑下一步的出路了。因为儿时的这些经历,使得他情感很细腻、沉静多思。而这些情感也注入他的诗内。

或许李商隐之后的一生,过成那个样子,颠沛流离,潦倒致死。都是由于小时候没人给他指导,很多选择,都是到了那个环境下,被逼做出的选择。

02 与初恋的不疾而终,使得他的诗多情意绵长,凄美深邃

因为受堂叔传统儒家的教育,使得他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于是李商隐决定入仕。于是,李商隐来到东都洛阳拜谒贵人名士。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令狐楚。

令狐楚被李商隐的才华折服,又听他身世可怜,对他产生同情之心,于是亲自教他骈文写作,让他随意进入令狐家,跟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

公元831年,李商隐开始参加科考,一开始他信心满满,但连续三年都孙落名山,这给李商隐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老天对李商隐,有一种"给一巴掌再给一甜枣"的感觉。虽然科考落地,但遇上了初恋。

她叫柳枝,是一个商人的女儿,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李商隐被她吸引。于是让自己的堂兄去柳枝家门外读自己写的《燕台诗》,这首诗是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部分写主人公对思慕女子的相思之情。

柳枝果然被吸引,对他产生好感,于是扯下自己的发带,求李商隐题赠一首诗。用现在的话说,李商隐的这一招用的,就是好的猎人都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性格率真的柳枝再次邀请李商隐上巳节小聚,李商隐也愉快地答应了。但到了那天,李商隐并没有出现。柳枝最后被一个官僚娶走做了妾。

李商隐没去赴约的原因其实很明显,柳枝是商人之女。而当时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入仕"。所以,在自己的理想和柳枝之间,他选择了仕途。其实他选择仕途我能理解,但既然不能跟人家在一起,又何必去招惹人家呢?为了自己不遗憾吗?

可能就是因为这次没有结果的恋爱,为李商隐以后的诗歌注入情意绵长,凄美深邃之感。

03 遇到一生挚爱,成为一个讴歌爱情的诗人

李商隐在中进士之后,进了王茂元的幕府,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那个他一生的挚爱。

当时正处于"牛李之争",令狐楚属于以牛僧孺为首的以科举出身的牛派,而王茂元属于以李德裕为首士族出身的李派。

按理说,李商隐受过令狐家两代人的恩惠(他中进士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帮的忙),这份恩情一辈子也还不清。而且他自己也是进士出身,怎么看,他都应该是牛派的人。

但为了挚爱,李商隐情愿处于恩师和岳父的这种对立关系中,进退两难,任人评说,任人攻击。

李商隐是真的很爱他的这个妻子,给他的妻子写了很多诗 ,王氏去世后他也再没续弦。所以,他的爱情诗多文辞华美,情志婉曲,能唤起读者美妙的联想,给人一种美的感染。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大诗人。

李家自曾祖父起,迁至河南,父亲曾任河南获嘉县令,后获聘浙东观察使幕僚,家境还算一般,但好景不长,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于是,他与母亲不得不把父亲灵柩送往河南老家安葬,常年在外,偶归故土,孤儿寡母,惨景可知,“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便是当时处境的写照。父亲的早逝对他冲击很大,同时又缺乏亲情的温暖,这使得他形成了文弱伤感的性格,对他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父亲去世以后,李商隐发奋读书,希望通过科举的方式,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他是幸运的,在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绚的帮助下,李商隐在25岁的年龄,取得了进士。后来令狐楚去世,他又受到王茂元的赏识,茂元爱才,就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了李商隐。人这一辈子,事业上顺心,婚姻上美满,夫复何求!

但,李商隐又是不幸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党争非常严酷,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就发生在他的这个时期。前文提到的令狐楚父子都是牛党骨干;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党。两党相斗,受伤的肯定是他这种无名小卒了。牛党说他忘恩负义,李党念他不识大体,再加上李商隐性格比较孤僻,为人敏感,在牛李党争中,处处受排挤打压,所以,常常内心非常苦闷。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使本来抱有“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李商隐痛苦不堪,慢慢的由踌躇满志,变的沉沦下僚。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也发现,他的许多作品有时候表意不明,有时候暗流涌动,有时候不知所云,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朦胧诗”。

此后不久,妻子病故,子女有寄居长安,李商隐一个人在外拼搏,内心备受煎熬,终于在30年挣扎中,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我是可乐橙汁,欢迎大家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