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明朝的影响(阳明心学在清朝发展了吗?)
- 知识
- 2022-09-10
- 90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明朝的衰弱与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系吗?
优质回答:
明朝衰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明王朝也不能像统治者所希望的那样“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是日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王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其理论基础的最基本特征即为以良知立说,在逻辑上将程朱理学体系中分裂的心与理合而为一,把外在的天理融入主体意识之中,形成“心即理”的理论体系,也即“知行合一”。使个人主体从外在天理的服从者,变成了天理的拥有者,在消解原君临主体的外在的思想权威 的同时,也使主体的思想获得解放。王阳明建立心学体系的本意,是要将外在的天理置于主体的心中,将外在强制性的普遍道德律令,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以拯救“纪纲凌夷”、“病革临绝”的朱明皇朝。然而,“此窍一凿,混沌遂亡”。由于王阳明学说强调主体自我的意义,重视主体自我“灵明”的作用,主张“为学须得个头脑”,于是为士人的个性解放大张其本。加之其左派后学的进一步鼓荡,遂对晚明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从积极意义上讲,也正是这种张扬自我、逆反传统成说的异端精神在史学中的突出表现。其心学发展过程向两个方向进行衍化,分别形成主张“现成良知”的左派,在泰州学派及李贽的学说中得到展现和强调践履的“修证派”,从钱绪山,经邹东廓、欧阳南野到东林党,再到刘宗周等逐渐发展,逐渐呈现出和会“朱陆”的倾向。(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被革职的礼部郎中顾宪成便与志同道合者于无锡东林书院借讲学之际,愤懑议论朝政,严厉抨击时弊,朝野闻风响应,形成了以中下层官吏、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为基本队伍、意在改良政治、反对大地主官僚集团独揽大权的群众团体,被称为东林党人。而那些代表大地主贵族集团利益的一批官僚士绅则与之对抗,组成可浙、齐、楚、宣、昆等不同名目的党派,被称为“邪党”。)思想家黄宗羲说:王阳明学说出,“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凸出个人,这也是后来认为王阳明是思想解放的原因,但是思想解放的大肆扩张将会导致狂妄无知,王守仁后,心学繁盛,代表人物很多。但在这里面,大部分都强调心性而忽视事功,强调世界观而忽视价值观,强调的学术和内心自由的确又影响了明朝后期的儒学走向,使得学术上纷争日起,也提供了党争的土壤和理由。这也是明末士大夫认为明亡于王阳明的根本原因。王阳明心学影响史学及其事实可以看出,正是王阳明心学影响在晚明社会的巨大投射, 既影响了当时士人的问题意识,也影响了当时士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以及表述问题的方式。
推荐以下三本书:《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崇祯皇帝》此三本可以让我们对明朝的政体,社会风貌,文化思想的解放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总结的,客观的去了解事物发生的历程,可能现在的我们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也是管中窥豹,但前人的经验教训,精华所在正是我们所汲取的,从不同的角度观过去,思现在,望未来,也许许多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知的效应,而我们是现在这个时刻,即将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其他网友回答
金陵少年试答之。
明灭,心学兴,有关,却无利害关系也。
阳明公身为理学,因看竹,然观久,何不看不出,初不信理学矣。后龙场证,理在吾心,吾以为然乃有理,以理而理,然亦太狂,阳明又夫一良知而,谓人以良知约束,良知是也、德也,亦赖人性矣,性善者良知是也,而性不善之人乎?
故阳明起人,此亦后以公为心解也,然意解大力之则狂,王守仁后,心学盛,为人多。然于此中,大抵皆言心而忽功,言世界观而忽直观,谓之学与心自诚又动了明末之儒行,使学术上争日起,亦给其党之土与也。此亦明季士大夫以明亡于阳明之本也。
于晚明儒顾氏炎武等观之,阳明之学乃破国亡家之学,明之亡乃阳明心学普延之也。其地曰痛,至于“亡”(易姓改号)与“亡天下”(礼文之失)。阳明心学及理实难辞其咎。一面,在朝立后,孙君上流在学与理学之间,择孰为立国之道也,遂择了朱理学而非阳之效。虽已清高宗朝又初疑朱子,而亦不取效,而“崇奖经”。
金陵评曰:明灭乃政务凋零而亡也,不可归于一派学说也!
其他网友回答
你要说明朝灭亡与心学兴起有关吗,这个肯定有关,毕竟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但是影响能有多大,我觉得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朝代的灭亡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至于说是哪一种学术能造成朝代的更替覆灭也未免过于形而上学了,明代的灭亡归根到底是土地兼并严重(基本上是每个朝代后期的通病)各级贪墨腐化严重,宗室人数臃肿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百姓日子难过,社会财富呈现典型的橄榄状而国弱民穷,加之后期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和天灾,统治者的治理手段欠缺才至覆灭。我们不能脱离了经济基础去谈上层建筑,否则是空中楼阁,是镜花水月,难道在明以前没有心学的时候那些朝代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心学推崇知行合一,主张自我正能量的传播。
所谓致良知,就是鼓励独立精神,不迷信权威,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圣贤,人人平等,人人有自尊。
这与封建儒家专制得理念确实大有出入,却是人性的自我需求和合理声张。
明朝的衰弱,是历史走向的必然,是各方面因素的集中反应,决定帝国根基的众多官僚还是视心学为洪水猛兽,主观上颇多抵制,心学在有明一代始终难以摆的上台面,就更别说大肆崛起了。
所以,把大明的衰弱和心学扯上关系,我觉得牵强了。反倒是日本,崛起的过程深受心学的影响,更值得研究!
其他网友回答
不请自来,见谅!
若要论一种学说对一个朝代的影响,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阳明心学。总结来说,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至于明朝的衰落,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明朝的衰落很多人都归结于明神宗,但我们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系列措施,如迁都北京,进行多项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郑和下西洋、对蒙古以及越南用兵,这些都严重透支了国力,造成国库空虚,到明英宗时期,不得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来明英宗鉴于帝国的实力力稍有恢复,就继续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无论胜负,明朝自身的付出与损失都大过实际收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揭开明朝衰落的序幕。明万历年间,因立太子一事,使得大明的中央政坛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此后,明神宗在位期间,放手使用宦官,派出大量的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将太祖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抛向云霄,其实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不仅仅是明神宗为了自己享乐。所以将明朝的衰落归咎于明神宗显得不太公平,因为当朱棣一面用畸形的制度来破坏各地方经济,一面将众多资源都耗费在大工程和大规模对外扩张时,已经提前耗尽了继任者们所应拥有的财力和民力,所以明朝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
回到问题本身,阳明心学形成于明中叶,从明英宗起至明神宗,当时的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所以阳明心学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