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原汁摘录)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是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本人在种族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群体型的研究中都有着贡献。而本书正是他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中关于群体心理学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其经典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于一门学问的开创,更是对现实社会、政治思考都有着深渊的影响。
如果说这本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研究可能不是太过的恰当,它只是勒庞个人兴趣的研究总结,而因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群体心理学。在本书诞生的一百年中,很多书中的结论和预言都被历史证明。同样庞勒遭受不断的质疑、攻击可能就是因为触碰了最敏感的种族主义了。所以说他可能不是最伟大、严谨的科学家。但是理解成伟大的预言家,更能让人觉得恰当。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看完整本书要知道它说了什么?我们思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怀疑了什么?可能这不是一言两语可能系统的表达的出来的。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的,先是思考,就能得到。
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始就是关于“群体”的定义,什么是群体,一群人具有了怎样的属性才能称作群体。其次,就是一旦形成了群体,那么这样的群体就会具有怎样的特征。接着,就是群里的产生和变化。最后,是关于群里领袖的分析与研究。
什么是群体?
群体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就是所谓的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诉求、有了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才构成了群体。群体不具有时间、空间的属性限制。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只要满足心里诉求、行动目标相同之后就具有了群体的属性。勒旁认为某些看起来高度组织化的人群也不满足群体的要求。比如企业员工、警察等,虽然遵守着同样的规则,有着严格的管理,分工清晰,领导指挥理智,但是这个群体的理性的、冷静的。所以不具群体的定义。
一但形成了群体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低智化、情绪化、敏感化、非理性化。其实在这里,我是把他理解成身体的细胞。当组织构成生命之后,每个细胞都会失去了意识,只能听从主体大脑和神经的某种命令来行动。群体中的个人就是类似于这样的存在。而且群体里容易冲动,容易肆意妄为。因为群体中的个人会感觉到力量,这种力量即体现在人多力量大、也体现在法不责众的一种态度上。
群体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间接因素就是长期的思想观念渗透和互相的影响,使得群体有了思想的基础。直接原因可能就是某个事件的发生而为导火索。于是形成了思想上的一致和行动目标的的统一性。这种群体性根据思想的稳固程度和目标的真实度而决定了群体本身的寿命。
群体的领袖。
群体需要领袖这是人类的元意识。领袖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像是率领球迷斗殴的,也有遇见危险事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这样的领袖需要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热情、更多的坚定和献身精神。但是群体的长期领袖是稀有、这种人必须具有极其坚定的意识、临危不惧、严格的自律,有着不只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撞了南墙也要穿过去的人物。这种人不止是影响此时,更会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领袖对于群体的动员都需要以下三个方面:“断言、重复、情绪传染”。断言,会给群体带来简单化的理解,让群体失去思考。重复,让断言深入人心。情绪可以渲染更多的人加入。
这些就是《乌合之众》的主要观点“众智成愚”。扩展阅读之后,似乎与另外一本《群体的智慧》里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本书的意思是群体产生超级愚蠢,而另外一本的主旨是群体能够产生超级智慧。那么人的意识从单一到融入到社会属性里之后,究竟是会变的更加愚蠢的被人左右,还是激发了头脑风暴产生超级的智慧呢?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换一个角度思考就可以明白了:
庞勒所观察的群体,具有的几个属性,首先是群体里个人的单一性,同质化。就像是一个原始部落一样,他们的思想、世界观、等级、认知等等都明显的极其类似。其次是,在这个群体之上有一个处心积虑的操作者,这个领袖无论是善意、恶意,都是他在操纵信息。把一种意识自上而下的灌输下来。操控者有很巧妙的伎俩,将群体里的人处在了一种信息隔离的状态中,每个人没有办法表达最真实的自我,而在群体的认同的趋向性下,去接受了集体的认知,于是产生了超级的愚蠢。
所以怎样能产生超级的智慧呢?就是反过来思考,构成这个群体里个人的异质化,让价值观、世界观、认知、理解之间相互摩擦、碰撞就能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其次是保证每个人的独立性,拥有了独立性之后就会保留个人的理性、智慧与自由。就没有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干扰。群体里的每个人相互独立、自由,却又拥有着共同的心理诉求、一样的行动目标,就能达到1+1>2的力量。整个生态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有机的结合。就能产生自下而上的智慧。
《乌合之众》与《群体的智慧》是两本可以穿插思考的知识,互补,又相互佐证。只要理解了群体里个人之间的合作属性,就能了解了这个群体的意志,是超级智慧、还是超级愚蠢了。
香樟梧桐 糯米糍
 

《乌合之众》读后感&原汁摘录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全书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前一卷对群体心理的分析,延伸到去解析在群体心理下,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间接因素。作者列举了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5个方面。
种族被摆在首位,他认为正是种族决定和影响了群体的气质,种族的绵延发展中有时间积淀、有传统传承、有社会制度的衍变、有教育方式的选择,它是群体意见和信念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种族就是群体的禀性。
而传统是一股根深蒂固的力量,它在被反复打破与始终延续中不断作用于群体,每一个群体都无法割裂与历史的关系。“支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我们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将我们一代的人,和先前几百代的鬼比较起来,数目上就万不能敌了”。在这个问题上,2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时间则如同土壤,在时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慢慢生长,时间创造了这一切,也可以毁灭这一切。
对于制度,作者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表象,它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制度可以无限的升级,但思想观念不变的话,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把当前最先进的制度加之于原始人或奴隶社会,终归是无用的。这一点倒证明了,一个民族只能建立和实行符合自己民族特点的制度,因为法典可以随意改写,但思想和观念却无法被移植,“本性难移”对一个民族也是适用的。
最后作者说到了教育,可谓痛心疾首的把那个时代的教育体制斥责一番,认为书本教育一无是处,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是培养了一批“造反”的人群,偏激地认为“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他鲜明主张经验、实践教育,鼓励简单学习后即进入田间、矿山、工厂进行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获取有用知识。看到这里,让人联想到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直接因素。这一章里,作者从群体的特性中,提炼了四种可以直接影响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一是形象、词语和套话。群体的想象力是十分强大的,而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则要靠一些词语和口号。最不明确的词语,反而影响最大,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几本专著不足以解释说明它们,但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而立。联想一下,古代“忠、孝、仁、义”等也具有同样的强大威力。统治者驾驭了这些词语,就足可以主导群体。
二是幻觉。群体不会爱上哲学,他们只是希望幻想。自从出现文明,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下,神庙、教堂、雕像、祭坛等等,都是用来引导群体想象力的工具。
三是经验。“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经验是最有效的,可偏偏必须一再出现,每当它出现时就会给人类带来无比的伤痛,当伤痛足够大时,群体才会认清并接受事实,从而相信真理。
四是理性。在这里作者是相当悲观的,因为一开始,群体就被排除在理性地思考之外。“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可怜的理性,与群体绝缘。
这一章里,作者的观点可谓十分鲜明,见解独到,也是异常偏激的,每个观点都是以前面分析的群体的特性为基础。其思维逻辑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阐述群体是这个时代的一股磅礴力量,进而分析群体的特性,影响群体心理的间接和直接因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去影响群体、掌握这股力量。
群体领袖及说服手法。生物只要聚集起来,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下。作者简要描绘了领袖的特征,
信念坚定(无论观念或追求的目标如何,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品质)、
情感笃定(对别人的轻蔑无动于衷)、
勇于牺牲(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以身殉职);
领袖首先要笃定一个信条,然后以此感染说服群体,唤起群体灵魂中坚不可催的力量,这就是信仰。信仰可以移山填海。这里作者又狠狠的贬了群众“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他们是如此倾向于服从,因此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感觉这风格,怎么和鲁迅如出一辙。接下来,作者介绍了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大胆的断言,反复的重复,尔后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就像瘟疫一样传染开来,弥漫到整体群体,最终生成一个共同的情绪。这个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很常见,一些媒体、大V、所谓专家在制造热点新闻时常常会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让群体去理性思考,简直比登天还难。最后,作者隆重推出了一个词“名望”,领袖必须具有无以伦比的“名望”,这是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而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而成功是最重要的。
群体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这里主要介绍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群体产生了牢固的信念,
一种是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持久的信念带来持久的统治,短暂的意见带来短暂的操控。这里作者隐约谈到一个思想:谁制造了“我”的信念,谁就能够主宰着“我”。“成吉思汗和拿破仑都是可怕的暴君,但是躺在坟墓深处的摩西、佛祖、耶稣和穆罕默德,对人类实行着更深刻的专制统治。”
最后,作者用一卷介绍了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把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包括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众)、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阶级(中级阶级、农民阶级等)。重点对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几类作了一些介绍,强调了群体犯罪的无意识性,陪审团和选民的心理过程,结尾时对人类文明进化、民族兴衰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