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孟母三迁》| 孟子先后搬去了哪里?)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被后人称为“亚圣”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孟母三迁的启示: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过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带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化过程。孩子在现实社会里学习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参加各种和会集体活动,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总是受环境的影响,一 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故事中,说明了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复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的时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有些知识、规范是社会要求他们而学校无法学到的,就需要他们到校外学习,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能动的。
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
三、教育要有选择性与主导性
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母亲教育子女的主导性。对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发展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要以发展的观念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不能不说是《孟母三迁》给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成长方面的又一启迪。

《孟母三迁》| 孟子先后搬去了哪里?
孟子是古时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很多有利于人民的政治主张。
孟子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小时候非常贪玩,为了能让孩子潜心学习,孟母可真是费劲了心思,还搬了好几次家。
起初,孟子的家住在墓地旁,经常会有人前来祭祀。当时年纪很小的孟子并不理解什么是祭祀,每次看到穿着丧服的人在墓地前痛哭时,孟子都会觉得非常好奇。
慢慢地,孟子竟然也学着那些人的动作,和伙伴们一起跪在墓地前大哭。孟母一看,皱紧了眉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我得带他搬家!”
后来,孟母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这里非常热闹,每天都有商贩在街上叫卖。
孟子也非常喜欢这里,经常跑到街上去玩,看着那些商贩们吆喝的样子他觉得十分有趣,也跟着学。
一天,孟母到街上买东西的时候,竟然看见孟子也学着商贩的样子,用几块木板摆起了小摊,嘴里还像模像样地叫卖着。
她看了之后非常气愤,马上拉起孟子回到了家中。“不行,这里也住不了了,我们还是得搬家。”
经过仔细考虑,孟母最终把家搬到了一座学堂旁,这里没有前来祭祀的人,也不像集市那样嘈杂,来来往往的只有诵读诗书的学生来博学多识的教书先生。
孟母对这里非常满意,她摸着孟子的头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成大事啊!”
自从搬到了学堂旁后,孟子每天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地也对读书开始感兴趣了。孟子长大一点后,孟母就直接将他送进学堂,认真听先生讲授知识,和同学们交流问题。
看着孩子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孟母心里非常欣慰,她笑着说:“看来,这次搬家是对的!”
后来,孟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也爱上了诵读诗书、研究学识,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小朋友们,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有重大影响,你们听懂了吗?
欢迎大家在节目下方给小鸮留言,我们下期再见哦!另外,小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的“订阅”,关注《小鸮说》哦,还可以分享给你的好朋友们哦,让小鸮每天都在你们的耳边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