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这个词怎么来的 中华民族词语来历

网友提问: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优质回答: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族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那时黄河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南北朝已普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 陈传》记载于陈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首个将“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他在吴元年(1376年)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台谕中原各地民众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次将“中华"成为政治口号。

后来"中华"又与"民族“一词合为"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响彻神州大地,响彻全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一词最早源于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

古代华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中华,指的是我国全境,该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中华古称华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比较著名的中华人文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一词源自华夏。什么是华夏?华源自华山,那么华山之华源自哪里?华山之华源于仰韶文化。在华山脚下的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玫瑰花图案。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教授分析认为,这是仰韶先民的图腾崇拜,民族自称华(华与花同,花是后起字),山称华山。国学大师顾炎武说,华源自华山,因为华夏先民最初生活在华山脚下。顾的观点被后来的考古所证实。这是华的来源。

那个什么是夏?

西汉?杨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陕西)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朱骏声“就全地而言,中国在西北一小隅”。

以上引证,证明华与夏都源于陕西。其实在唐以前,中国的中心在西北,再第二台地、在长安。中国、华族、夏族、华夏、华山、中华山都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的华,来源于华夏一词。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夏即是华。“中华”又称“中夏”。孔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即此。

夏,来源于夏朝或夏后氏,这一点没有疑问。华的来历,亦当与夏后氏或与其所在之地有关。

夏后氏起于嵩山周边,所在都邑传说与活动范围也多在这里。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也是中国历史的开始。故以夏代指最早的中国,也就是嵩山周边。

西周时有封国~华国就位于嵩山东边,今日还有华阳故城遗留(华阳故城南古有华水流过《水经注》)。而在先秦某一早期,嵩山也曾得华山之名(《尔雅·释山》)。故也以华代指昔日夏后氏之所居。

华与夏,早期当皆指有夏之居,也就是嵩山周边~最早的中国。中华,中夏,即此所指。其后,华夏一词意扩大,才慢慢代指全国。

也有人把中华的“华”字来源,附会到华山之上,或言来自于华胥氏,或来自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几个说法都比较片面,难以令人信服!

首先华山周边无夏后氏的传说,同时也和夏的意义(夏朝或夏后氏)等同不起来。华山、夏水之说,或华山、夏阳之说也一样不等同,难以令人信服。

也有人把中华的华附会到华胥氏上。华胥氏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他先秦典籍无载,同时也晚于华夏一词的出现时间。早期中国创世神话中只有伏羲女娲(参考《楚帛书甲篇》),并没有记载他们的父母是谁。而有“华胥氏履大迹而生伏羲”的说法,则是汉代之后才出现的说法。

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的伏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女娲最早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没有关系。

“华胥氏履大迹而生伏羲”最早见于王符《潜夫论·五德论》: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曎。都于陈。其德木,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作八卦,结绳为网以渔。

其后关于华胥氏的记载才慢慢完善而流传于世,故此说不是“中华”一词的真正来源。

也有人认为华夏来源于《尚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汉代之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的代称及作为中国的代称。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来源于《尚书》原文,而是来自于千年之后的唐人注疏。

《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故此说也非“中华”一词的真正来源。

其他网友回答

四千三百多年前,东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黄帝与炎帝领导的两大部落联盟形成一个伟大民族,称为“华”,意即花与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治水英雄大禹之子启建立华族的第一王朝,以国土之广大而称“夏”,以处天下之中央而称“中国”。从此,华族又称为“夏”,合称“华夏”。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力倡“尊王攘夷”,确立“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华夏大义。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帝国建立。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即“秦”之变音。公元前三世纪末,汉帝国建立。汉武帝时代,汉军纵横驰骋于东亚与中亚的广袤土地上,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它民族因而敬称华夏为“汉”。从此,华夏人又称汉人,正如古希腊自称Hellas,而罗马帝国却称之为Gre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