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水浒传》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其书的主旨是什么?)

网友提问:

《水浒传》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其书的主旨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说起这魔君一事却也蹊跷,他们不是被“四大奸臣”当中的哪一个放出来的,也不是真的是无心之举。恰恰相反,他们是被那个还不错的洪太尉放出来的,放他们出来是这个洪太尉非要这样做不可,而放他们的时候,这个洪太尉正在代替皇帝请人“消灾”!所以说,这梁山好汉是统治者自己放出来的魔。

还有这“逼上梁山”,林冲可以算一个,可是除了林冲,还有谁是被逼的?王伦就不用说了,考试不中就再也没有路可以走了吗?晁盖劫取生辰纲,县衙里赶得紧,东溪村离梁山最近,只有上梁山才能活命。问题在于,晁盖有必要劫取生辰纲吗?他自己家里的那些钱都花不完,一生都是“仗义疏财”,不但留人吃留人住,还要给人盘缠,他再要些钱干什么?和宋江比着谁的“雨”下的大吗?或者说,梁中书的钱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是“不义之财”,可是他把这些钱夺过来还给平民百姓了吗?因此上,我在《晁盖为什么要劫取生辰纲》一文中写了,晁盖是想尝一尝被人拥戴的滋味,这种当土皇帝的感觉,让他被人所裹挟,区别在于,他的自我感觉非常好。如果不是被名所累,晁盖用的着上梁山吗?

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但那个宋江和《水浒传》里的这个宋江,只不过是用了一个名字而已。水浒里的宋江有必要上梁山吗?从根子上来说,宋江上梁山是因为私放晁盖。宋江身为朝廷官员,不是想方设法捉拿罪犯,却因私废公,这样的官员,即便是不杀人,还可以继续在“公务员”队伍里待吗?有意思的是宋江身边有个张文远,这个人肯定不是一只好鸟,但作为官员,肯定要比宋江强。宋江上梁山和林冲有一个区别,林冲是一个人,宋江是拉着一大帮子人。假如真是走投无路,自己无奈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搜罗大量的人一道当强盗?因此说,这宋江上梁山是自身骨子里具有的东西,没有人逼他。

还有那不在少数的和梁山交战过的朝廷军官,他们还是官身时骂着盗贼,可一旦做了俘虏,转眼间就是梁山和宋江是多么的仁义,真是变脸变得比小孩子的哭笑还快!对这些人来说,英雄气概是谈不上了,可是军人的气节又到什么地方去了?

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杀了人才去梁山的。难道这些人都杀的是该杀之人吗?比如说那个杨雄,老婆偷人,但他的老婆潘巧云是不同于潘金莲的。潘金莲偷汉杀夫,官府不管,武松管。潘巧云呢?她偷的是有点儿地位的和尚,想结婚很难,她根本也没有杀死杨雄的念头。石秀杀了那个和尚,官府也已经处理过这个案子,等于是已经给他把事情摆平了,为什么还要杀了潘巧云?难道就是为了证明石秀搬弄是非搬弄对了吗?即便如此,杨雄已经问出一个结果了,事前也答应不杀潘巧云,为什么还要把人杀了呢?对于潘巧云的处理,石秀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潘巧云自己“招认”,然后把她休了。可是这样的办法不能够使杨雄上梁山,能够使杨雄上梁山的办法只能是杀潘巧云。所以,这杨雄为了上梁山而杀人,不是因为杀了人才上梁山。再说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情有可原,可是张都监的那些家人呢?这种杀一个是杀,杀十个也是杀的做派,总让人觉得有损英雄成色。而整个梁山“好汉”当中,这样的人不是唯一,就像那个李逵,为了救宋江,在江州杀了多杀无辜?

在好汉当中,也有一些没直接描写过杀人的,但这部分人,不是鸡鸣狗盗之徒(时迁、段景住),就是截江断路的强盗,身上干净的人又有几个?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透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好处。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

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到达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演绎了108种不同的人性,不同的悲惨人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不同命运,更印证了一个时代的黑暗背景。水浒传的好句子有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广施恩惠,人生何处不相逢;多结冤仇,路窄狭时难回避。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世味薄方好,人情淡最长。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给人的整体感觉跟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是一个意思,前期是形象生动的描述每个英雄好汉的故事,可是最后却表达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敢问路在何方”。

前面写的那些英雄好汉的故事,都是为了这个中心思想作为铺垫。不难发现,在水浒中许多人并不是自愿上山的,大多数人在上山前的遭遇都是由盛转衰。水浒绝对算得上是一部悲剧,既然是悲剧我们肯定要去研究它为什么是一部悲剧,它悲在何处?有人会觉得说它是悲剧,是因为后来梁山灭亡了,本想一心招安,可是并没有得到朝廷许诺的封赏。

梁山好汉征讨方腊损失大半将士,其实并不是他的悲情之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打仗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兵折将可以说是常有的事情,梁山好汉作为武将战死沙场对他们来说是光荣的,这并不能算是悲情。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上来说,梁山虽然说损兵折将非常严重,但是他们最终还是灭掉了方腊,算得上是大胜,如果说梁山因这而悲的话,方腊岂不是更悲?

最终的悲情之处有三点:第一点是忠臣与奸臣,如果说梁山好汉这些人是在朝堂派系争斗当中,或者说我们心里比较容易接受,但实际上奸臣集团并不是因为害怕梁山上的人,也不担心他们在后期跟自己争夺名利,仅仅是因为看不惯梁山人。梁山好汉在招安之后他们也是想的一心报效国家,对朝廷完全没有丝毫防备之心,才落得那么一个下场。许多人都是在临死之前才感觉自己上当了,可是这个时候醒了好像一切都晚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他们都是忠肝义胆,死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我们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叫“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之说,他们认为自己死的太憋屈了,死的没有任何的价值,这才是他们的悲情之处。

水浒的悲情之处第二点是奸臣和皇帝,我们来看一下奸臣是如何毒害梁山集团的,他们是在皇帝御赐的酒里面下毒,这很明显就是让皇帝背黑锅吗?可是那些奸臣们根本不怕,或者说本身就是宋徽宗的本意。

水浒传悲情第三点是影射朝廷,水浒上虽然说没有描写金兵入侵的情景,但是写到这里也就不用写了,已经把他们的腐败描写得淋漓尽致,没人搞自己都会垮,更何况当时金兵不断入侵宋朝呢?这本书主要是体现了当时忠良之士想要报效国家,但是又没有门路,好汉们想要招安不行,造反不行,不正象征的那一句“敢问路在何方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四大名著之一、写出108好汉怎样被逼上梁山、最后招安的过程 其主旨是反映“官逼民反”的自然道理.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水浒传》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其书的主旨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