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福建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 知识
- 2022-11-22
- 27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优质回答:
1.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它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汉族有八大民系(分支),一般以地域命名。比如:东北民系,分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语言是东北官话。
中原民系,分布在河南、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语言为中原官话。
2.而客家民系例外,它不是以地域命名的。客家人大概8000万,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约5000万)、港澳台(约500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约1500万)等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客家人之所以称为“客家”,意思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那么客家人的故乡在哪里呢?
客家人的故乡在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因为古代灾荒战乱政府奖惩等原因,经历过一千多年间的五次大迁徙,才散布在世界各地。
a,秦始皇时期南征百越,驻军两广地区,秦亡后秦军仍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b,第一次大迁徙是两晋时的衣冠南迁,到达今天的梅州,梅州也被称为“世界客都”。
c,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躲避战乱迁徙到赣南闽西广东。
d,第三次是北宋靖康之乱和元军入侵,客家人南迁到惠州。
e,第四次清军入住中原,客家人抗清失败,迁广西湖南四川,有的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又有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
f,第五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广东发生土客冲突动乱,客家人被迫往海南,去往马来半岛。
虽然南宋时期客家人已形成了稳定族群,但清朝之前客家人还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为了保护自己,客家人做成像碉堡一样的围屋。客家人明白生存的不易,所以客家人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逐渐定居下来。
客家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勤勉造就了客家人的财富和声名,客家人名人比较多,像孙中山、李光耀、张国荣等。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而洛阳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等时代都是汉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在农耕文化时代,大面积的平坦土地和黄河水资源使这里的经济发达、物产富足,人口密集。但随着战乱,这里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觊觎和掠夺的必选之地,历史上这里是战火不断。随着狼烟升起,大量士族、难民逃离家园,向南迁徙。江西、福建、广东、台湾这里的客家人,就是从河南洛阳一带迁徙的中原人口。
所以,许多客家人都说自己“河洛郎”,自己祖先在河南,因为逃避战乱迁居到福建等地。广东客家赖氏家谱记载就是属颍川堂系河南息县一代迁徙到南方的。现代人类DNA分析证实了客家人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说法。
二、客家人的迁徙史
客家人南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时间跨度大约在1000年以上。首次南迁的客家人,现在的研究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西晋后期,一种认为是东汉初年。
但普遍认为,客家人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永嘉之乱”的西晋末年,主要遗存地在今河南偃师市。唐朝中、后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加剧,大量中原人为了躲避战火,大规模南迁。
客家人大规模南迁有几个高潮时期,第一时期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大批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
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北方匈奴及北方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致使大量中原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李白所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有“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就是“安史之乱”时中原居民南迁避祸的场景。
第三时期是北宋时期”靖康之变”后,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到后来蒙古铁骑驰驱南中原,许多中原人民、皇室国亲、士族商贾随朝廷来到了南方。
第四时期是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和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权更替,为此中原许多民众再一次为了躲避战火而南迁江西、福建等地。
第五时期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洋人利用土客矛盾,使居住在广东的广府人与客家人相互争斗,他们坐收渔利,引发客家人迁徙地改变。
中原人南迁的路线基本有两条:第一条路线是从洛阳南下先到到江西,然后进一步南迁到粤北地区;第二条路线是先进入江淮,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后然后再向浙江、福建山区迁移。
三、客家人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吸收了所在地区民族的文化精华。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客家人用那些先哲英雄和名人才子作为标杆,培养教育后代奋发图强,不断地进取,鼓励子孙向事业有成的先人和前辈学习,艰苦创业,有所作为。
宋元之后南迁的北人有不少官宦世家、文人雅士和志士仁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积极推广新式学堂。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精英,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辗转迁移到福建广东等地后,在中原的生土建筑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创建的一种特殊建筑,它继承了土筑文化的传统,发扬了南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并将建筑文化推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圆形的土楼,它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子孙们团结向心,同舟共济,共同对外,防敌御外。
四、客家人分布
现在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东南亚的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州的加拿大、美国以及日本、澳洲等地都有客家人。人数大概有8000多万。
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客家人历尽艰辛,从中原南迁,为的是躲避战乱,存身发展,无形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闽越、赣粤以及台湾。在南迁后,又为了生计和发展,下南洋,走澳洲,渡日本,漂流到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的贡献。
五、客家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出身的名人数不胜数,如唐代宰相张九龄、北宋文学家曾巩、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朝名将袁崇焕、清代画家黄慎等古代名人。近现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均为客家人)、马来亚华侨领袖叶德来、华侨实业家 张弼士、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抗日名将叶挺、薛岳等一大批近现代爱国者、领导人、学者、实业家也是客家人出身。
大量资料证明,客家人是战乱避祸而南迁的中原汉族人,最早的客家人来自河南洛阳一带。
其他网友回答
中原的汉人啊!
从秦汉起,中原地区汉人一波又一波南下进入长江以南地区,基本聚族而居,大约唐宋时期形成。
有意思的是:生活在土楼或围楼里客家人固守古老汉族传统和语言,楼外的土著居民汉化程度更快更高!
这类似西南地区安顺屯堡人,本是明初征讨西南地区江淮军户,长期生活在军营里,与外部世界联系较少!进入二十世纪,屯堡人保留明代文化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明代文化的活化石!可外部世界,更现代化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原本的中原人士,历经五次大规模迁移,在南方多地逐渐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
客家人属于汉人分支,大多分布于南方,这个“客”字其实也说明了他们都并非本土居民,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来自北方,因战乱迁移到南方,成为了“客”家人。
如今世界范围内,客家人的后裔大约有一亿之数,千百年来各领域的名人辈出,客家也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在汉语之中,指的就是外来人,历史上南方的人口长期都少于北方,之后随着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南方得以开发,最终才完成了反超。
上溯千年,南方很多居民的先祖都来自于北方,客家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源于中原的河洛平原一带,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地区,这里是华夏的发源之处,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地区。
晋朝八王之乱元气大伤,北方诸族纷纷南下侵扰,最终导致了惨烈的五胡乱华,原本兴旺的中原之地,被戎狄破坏得赤地千里,大量民众被迫成为奴仆。
而在永嘉之乱以后,北方由于频繁的战乱,不堪被戎狄胡人奴役的民众,还有大量的门阀士族都开始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众多中原人大举向南方迁徙,最前沿达到了广东梅州一带。
东晋义熙九年,晋朝在原本安置流民的流民营基础上设置了义招县,东晋设立了专门的侨州侨郡县,用于安置规模庞大的中原移民。
南朝时代,齐国书州郡志: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衣冠南渡以后,原本的晋朝皇族为了安定,与诸多的门阀士族联合,而当时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很多弱势民众为了生存,往往依附于大族名门。
魏晋时代,原本是将那些依附于地主门下作为佃农的流民称作是“佃客”,而东晋之后,为了方便管理,晋元帝时代正式将北方来到南方的移民称作“客”。
一方面,这是用来形容他们外来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外来移民无法自己做主,而要依附于大他人的境况。
在南北朝到后来的隋唐时期,数百年里,南方也算是安定了许久,而且因为北方移民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原本人迹罕至的南方开始得到有效开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混战不断,晚唐时期天下硝烟不绝灾厄连连,苦不堪言的中原民众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李白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如今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与广东北部的连接之地,成为了中原民众南迁的乐土,由此开始了中原汉人在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此后,靖康之变北宋被灭,以及百余年以后的元朝灭宋,使得中原被侵占,汉人继续向南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此时,来自中原的汉人,已几乎遍布整个华南地区。
唐宋时代的客家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民系,也有了既定的称谓。
广东、福建与江西三省的交界之处,山峦叠嶂林地众多,常年气候湿热交通不便,土壤的酸性比较大,耕地不仅少,而且比较贫瘠,良田稀缺。
说实话,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地,其实并不适合农耕族群定居,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交通不便的地方,倒是成为了一片世外桃源,日子辛苦,倒也还过得去。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湖广之地与四川出现了人口剧减的情况,为了填补当地的劳动力空白,明清时由朝廷官衙主导,进行了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也因为这场持续上百年的移民运动,使得客家人大规模向西迁移,四川与湖南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客家人后裔。
从历史来看,客家人就是北方河洛平原一带的汉人南迁形成的族群,不过他们南迁之后“客以为家”,也难免寄人篱下,由此也受到了很多地域影响。
在汉人南迁之前,南方是越人的生活之地,粤赣闽交界处还生活着畲族等其他族群,外来的客家人既然南迁,自然要入乡随俗以求生存,所以在文化风俗方面,出现了很大变化。
客家人文化很多方面,都与北方汉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反倒是与畲族有诸多类似。
比如:
一,语言方面
客家人说的是客家话,这种汉语方言与北方的所有方言都完全不同,别说北方人很难听懂,就算是南方其他地方人,也很难听得懂客家话。
并且,客家话与畲语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互交织的情况,畲语跟客家话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两者语言却出现了融合。
客家话之中,称呼母亲为“娓”,伯母为“伯娓”等,这些在古汉语之中完全没有,倒是在侗、畲等族群语言之中非常普遍。
二,饮食风俗
在客家人聚居之地,盛行着非常著名的擂茶,而客家人的擂茶与畲人的擂茶几乎完全一样。
南方地区,不仅仅是客家人与畲人,像是瑶、苗、土家等族群之中,擂茶都是一种非常寻常受欢迎的待客食物。
此外,客家美食里还有很著名的“酿菜”,而这种美食也最早来自于苗、瑶等族群,在中原汉人的风俗当中并没有过。
除此之外,北方的中原汉人饮食,并没有过鼠肉,但在江西与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中,鼠肉是非常常见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作为待客的上等美食。
三,风俗打扮
唐宋时代开始,客家人的妆容打扮就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倒是与畲人很像。
客家的女子,喜欢在头上戴方帕,另外梳成的发髻,在中原甚至江南地区都是见不到的,同样也是只有畲人等南方原住族群里很常见。
由于粤赣闽三地交界处大多都是山区,出于劳作辛苦等方面的需要,客家的女子在古代也是不缠足的,这也与明清时期的北方完全不一样。
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北方从来没有过的“二次葬”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当年北方的移民抵达定居到了南方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上千年的“异乡为客”,加上南方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客家的风俗文化不仅与其他汉人圈子有巨大区别,就算是在客家人内部,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打个比方来说,客家话可不止一种而已,学会一个地方的客家话,未必能跟另外一个地方的客家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就更别说其他习俗方面的差异了。
古代为了生存,南迁的客家人总是抱团生存,所以直到今天,仍旧非常强调宗族关系。
在客家人的眼里,忘记自己的祖先,或者不懂得自己族群的语言,是忘祖的表现,就算是嫁过来的外女,也必须学会客家话才可以。
外乡人若是见过客家人的祭祀,通常都会被那盛大的场面所震撼,即便上千年岁月过去,客家人仍旧保持着严格祭祀的传统,这也是宗族文化的反应。
从晚清时期开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客家人开始走出国门,前往南洋、北美乃至世界上的各个地方去寻求生存的机会。
而今,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能够见到客家人的身影。
福建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世界上大多数的华人华侨都来自于这两个地区,而海外的华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客家人。
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也是客家人,苏里南将客家话作为法定的语言,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导者洪秀全等人全都是客家人的后代。
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客家人的身影,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客家人的学问体系,客家人的祖先来源于北方的河洛,但时隔千年,早已自成一系。
其他网友回答
客家,他乡为客,四海为家。客家人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山区,介于赣语、闽语、粤语三大方言人群之间,是汉人的一个重要支系。关于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学界多有争论,结论千差万别。
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渡的河洛衣冠,有人说客家人的祖先基本是平民百姓。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方的土著越人,有人说客家人的主体是东迁的畲族。有人说客家人在唐宋之际形成,有人说在宋元时期形成,也有人说在明清时期才形成。
但均有一个共识:即客家人在总体上是由于人口的迁移而形成的,他们是历史上移民的产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并成为一个新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何谓客家?客家先民来自何方?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哪里?客家文化究竟有何魅力,能让社会各界人士均对此津津乐道呢?
何为客家?
著名客家学者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开篇中写道:“南部中国,有一个富有新兴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为‘客家’,他们自己也称‘客家’。他们是汉民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学者从血统、方言、地域、文化等多维度对客家概念进行界定,尽管观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什么是客家人,大体在以下4个方面是有共识的:第一,历史上从中原地区渐次南迁到赣南、闽西、粤东北边区,或再从赣闽粤边区迁往海内外其他地区的汉族人;
第二,会说客家方言;第三,在生活习惯、民间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客家文化的共性;第四,具有客家认同意识,即自我承认是客家人。只有具备上述4个条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
客从何处来?
自秦汉以来,由于边疆部族内徙或侵寇,引起中华民族内地人民开始不断向南迁移。
第一次的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所引起的,所谓五胡,就是匈奴,羯,鲜卑,和氐、羌。内地的人民,因为不安于五胡的侵扰割据,有迁移的力量的,或有迁移机会的,都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他们的迁移路线,与到达的地点,或移居的结果,形成了三大支流。
其一为一部分居于今日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的人民,当时称为‘秦雍流人’,他们辗转迁徙,初沿汉水流域,顺流而下,渡过长江,而达洞庭湖区域,其更远的,是溯湘水,转至桂林,沿西江而移入广东的中部或西部。
其二为一部分居于今日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的人民,当时称为‘司豫流人’,他们辗转迁徙,初沿汝水,而下长江,渡江后,分布于江西的鄱阳湖区域,或顺长江而下,达皖苏的中部,或溯赣江,而至粤赣闽交界地。
其三为一部分居于今日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的人民,当时称为‘青徐流人’,他们也辗转迁徙,初循淮水而下,越长江而分布于太湖区域,其更远的则分布于浙江福建的沿海。”客家的中原先民也是在这一大迁移浪潮中开始逐渐南迁的。
客家的第二次向南迁移运动,“是由于唐末黄巢造反的逼迫。......这次迁移,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则达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则在赣东赣南各地。
其后宋太祖统一中国,结束了五季分争割据的局面。然而,不久又迫于金人、元人的入侵,特别是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臣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诸人在闽粤赣山区力谋抵抗,“于是闽粤赣交界地,逐成为双方辗转攻守的场所。日局处此土的客民,或则辗转逃窜,流入广东东部北部;或则愤起勤王,随从帝驾,战死于冈州或崖门,而其结果,则成为客家第三次的迁移运动。”
客家的第四次迁移在明末清初,受满族人南下及入主的影响,且内部人口膨胀,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时期的旧居,分迁至广东的中部及滨海地区,以及四川、广西、湖南和台湾等地。还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部及西康之会理。
客家的第五次迁移发生在19世纪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广东台山、开平、四会等地因客家人口激增,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酿成土客大械斗,清政府为调解和平息械斗,将广东西部一带的客家人迁至信宜等粤西山区和雷州半岛,以及广西合浦、钦州和海南岛等地。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接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省,包括山西省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的少量地方。从而,推断出客家先民在中原居住,客家人的祖先是真正的中原(中州)人。
“客人”知多少?
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认为,在全国9个省区共有客住县184个,其中“纯客住县”33个,“非纯客住县”151个。近些年,客家学者通过各种路径进行调查与访问,得出新的统计结果。
其中,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中提出,全国9个省区共有“客住县”220个(未区分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台湾学者陈运栋在《客家人》中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全国16省区228县有客家人聚居。
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份;其中,又集中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大本营。海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韩国、印度等国。
综上所述,客家人迁移的大概是这样的,即在晋代由中原地区迁往淮河南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后在唐末又由这一地区迁往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最后再由这些地区扩散到广东沿海、台湾以至内地和海外。客家民系与南方各民系的主要源流来自北方,由南方各民系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
普遍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南迁的产物,在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