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是谁提出来的观点 论述文人相轻

网友提问:

你赞同“文人相轻”这种观点吗?能举一个例子吗?

优质回答:

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就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老爷子为例吧。

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便对旁人说道:“苏味道死定啦。”众人听到此话大惊失色,忙问是何原因,杜审言回答说:“这厮见到我的判词,肯定会羞愧而死的。”杜审言还曾说:“我写起文章来连屈原、宋玉也只配给我打打下手,王羲之在我的书法面前也得臣服。”

《新唐书》载: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当初杜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却依然毒舌的对二人讲到:“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文人相轻,现在可以引申为同行相轻,我就经常遇到那些吐槽上任的程序员,什么代码多垃圾,架构多烂啊什么的,现实中吐槽完还要到技术论坛发帖子吐槽,其实自己就不咋样,就是想贬低别人,掩饰自己的不足,其他行业应该也有同感吧。

其他网友回答

文人相轻,是一个不好的认识。认为别人的文化不如自已优秀。这是文人的缺点。当代文人应当互相重视,应当从思想上祛除这个习俗。

只要认真学习,奋发努力就是好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文人相轻”是通病,源于太过自信,自我。但文人有分寸,讲人格,不搞人身攻击,不会自毁声誉!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就是不服输,自信比对方强。这反而有利于激发自身潜力。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容易忽略别人长处,夸大对方不足。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多看别人的长处,取其所长,补已不足!我相信都能戒掉这种毛病。时刻告诫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别人学可,戒骄戒躁!明白一个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其他网友回答

不赞同“文人相轻”这种观点。

“文人相轻”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互相轻视,看不起,自古以来就存在。文人相轻,可能是从“孔子诛少正卯”开始的。少正卯是鲁国大大夫,也属于贵族,能言善辩,和孔子一样都是鲁国的“闻人”。少正卯和孔子都开办私学,广招学生。孔子宣讲儒家思想,而少正卯宣讲法家思想。孔子门下弟子多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都因为少正卯讲学好,吸引了孔子的满门弟子。相传其弟子比孔子还多,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少正卯则有弟子四千,贤人八十三人。少正卯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对立,孔子指责他"行辟而坚"。公元前499年,孔子当上鲁国的大司寇,并代理宰相的职务,孔子上任七天后,就列出指责少正卯的五项罪状,杀了少正卯。“行辟而坚”大概就是孔子指责少正卯,“文人相轻”的具体原因和表现,而诛杀少正卯就是“文人相轻”的严重后果。

曹丕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斯不自见之患也。”那些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并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可以看出曹丕所说的“文人相轻”的本质应该是文学领域创作方面的。

所以曹丕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我审察自己的才能,用以衡量别人,这样才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因此写作这篇论文。

可以看出曹丕认为“文人相轻”是一种不好的观念,是一种陋习,自古以来就存在。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以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去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方面,才造成了“文人相轻”。因此曹丕不赞同这种观点,提出批判。

鲁迅对曹丕“文人相轻”的口号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在《五论》一文中,认为“相轻”之说只是站在旁边看文人轻来轻去的第三者,而真正卷入窝里斗的只有“被轻”和“轻人”两种。鲁迅先生还提出三种“轻”之术: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高,一种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对文人的事也最为关注。1935年他连续写了7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目光犀利,不同凡响,全部收录在《且界亭杂文二集》里。

纵观中国知识分子圈子里的“文人相轻”其实就是一种“文人相轻”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人之间相互批判和激烈斗争,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