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历史故事吗 花木兰除了替父从军还有什么故事
- 知识
- 2022-10-28
- 2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花木兰替父出征”算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
优质回答: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见于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但木兰姓氏名谁、具体朝代,并不见于史传。是不是史书上没记载的人物历史上就不存在了呢?这不见得。
首先说史书,是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书籍。隔代修史,当代修志。所选取的历史事件、人物与编撰者的编撰目的、原则、喜好有很大关系。再说,木兰是替父从军,有“欺君之罪”,即使皇帝赦罪,也不便大张旗鼓宣传。所以史传上没有的人或事,并不代表不存在。
其次,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当然,我国文学早期也有神话传说,但《木兰诗》并没有写木兰具有超人特质,所以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由此,我认为木兰这个人物是存在的,是她家乡的人传颂的大勇大孝的奇女子。也许在传颂中有些夸张,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数字是虚的,也许木兰从军了有五六年。也许立功授奖也没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种夸张在文学作品中是允许的。
今天我们研究《木兰诗》没必要考证木兰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她已经成为符号,一种精神,她表现出的是孝顺长辈、热爱国家,英勇顽强、淡泊名利精神永存。国难面前那些坚毅的逆行背影不就是当代花木兰吗?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木兰诗》的出现源头寻起。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木兰诗》是北朝时期的民歌——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隋末唐初的,但《木兰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著录里却已经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了。而在这部书中,提到《木兰诗》是摘自《古今乐录》。《古今乐录》这部书如今已经失传了,但《隋书·经籍志》曾提到过《古今乐录》这本书是出自南陈的僧人智匠。
同时,唐朝人的书中虽然没有完整的《木兰诗》出现,但是多个地方提到过木兰诗和木兰其人。如唐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到:“···其余《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还有唐李冗在《独异志》中写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
由此脉络可循,《木兰诗》应该是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并且在唐朝时已经是颇为人知的故事了。
那么这个民歌和故事,是不是有真实历史可循呢?其实是有的,我们知道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在鲜卑人的习俗中,不仅充满着尚武的精神,而且妇女地位也很高,不仅操持门户之务,还常常参与军政之事。因此,在北魏的历史中,曾经多次提到过女子参与作战的记载。比如《魏书·李孝伯》提到一首《李波小妹歌》,就提到一个射箭武艺非常高超的女将李波小妹。还有《杨大眼传》中,提到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骑射,常常跟随军队一同作战,军中称呼她为“潘将军”。包括后来初唐有名的娘子军的领袖平阳公主,实际上也是这种鲜卑风俗的体现。
但是,关于花木兰的完整事迹,除了木兰诗,大多是后来的人陆续添加添加上去的。
比如传到清朝的时候,有史载和地方志认为花木兰是河南商丘人,商丘还有个“隋孝烈将军庙,庙祀木兰”。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列女》中还有“木兰姓魏氏···慨然代行···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这样的记载。如果照这份资料,那木兰是魏木兰,而不是花木兰。不过这个魏氏很可能是木兰是北魏人的传讹,不一定可以作准。花木兰之名,则很可能与“木兰花”之名联结起来而流传开来的。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木兰诗的行军路线等对照历史考证,认为木兰应该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鲜卑军户。这些就不一一详细引述了。
综上,花木兰的形象或许确有原型,但更多的可能是多个鲜卑女性参与战斗的故事再综合汉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而创作出来的民间故事形象。其孝顺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广为人所敬仰,老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历代朝廷为之加封、树碑,文人为之吟诵不绝,使得木兰形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故事形象,还成了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了!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算是历史故事,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是文人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逐步成型的故事,但故事编的人人相信,愿意看,迎合了民间猎奇心理,流传久了都以为是真的了。花木兰多年替父从军守边关,她的女性生理特征,是掩盖不了的,最基本的说话声音,难道表现不出来吗,睡觉与男兵在一起,男兵不可能发现不了,所以我们不必细究真假,只当是真的行了,让花木兰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不同的花木兰,只要大众喜欢,就让这个故事继续流传。
其他网友回答
木兰从军应该是个历史故事,它告诉人的是道理,不是历史真实,包括禺公移山,铁杵磨成针,头悬梁锥刺股,是让我们从中悟出道理,用来激励人的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出自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并且此篇文章入选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正史中却没有花木兰的一点影子,而以花木兰的战功完全有资格写入史书中,因此可以明确这就是一个文学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接下来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花木兰从军故事的虚构性。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面的可汗说明当时征召花木兰的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而对抗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自己就是胡人出身。其中“同行十二年”而没有人发现花木兰是女子之身更,可以说是十分的扯淡了。在中国古代的社会里里,女子是没有行军打仗、转战十年、立功万里而做英雄豪杰的可能,这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女将军只有明朝末年的女将秦良玉,秦良玉入京勤王而被崇祯皇帝亲自召见。秦良玉家族以及其麾下的白杆兵在对抗后金军队战斗中,屡立战功,是实打实的一支保家卫国的武装力量。笔者认为要宣传真正的女英雄,那么秦良玉的故事也可以上教科书,而不是虚构出来的《木兰诗》;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古诗词的话,那么《木兰诗》自然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