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参加的是什么战争(花木兰在哪个年代 和谁打仗)

网友提问:

花木兰生活在哪个朝代,她参加的战争面对的敌人又是谁?

优质回答:

花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时期。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娃子,但是应该从小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接触了兵书,并接受了一定的军事训练,譬如骑马,射箭,舞刀弄枪。

北魏太帝皇帝(424——452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公元439年,最终统一中国北方。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

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北魏建国后,鲜卑族不断南迁,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由于鲜卑族大量迁徙南下到华北、关中、黄土高原一带,导致原来的蒙古高原空白。其他少数民族乘机扩张,在蒙古高原上成为霸主。譬如东部的柔然,西部的突厥部落。

此时,北魏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与鲜卑族都是东部起家的柔然部落。这个柔然部落,在五胡乱华后,迅速崛起,成为蒙古高原的主宰,势力强大,逐渐成为北魏的心腹大患。

鲜卑族由于大量南迁,汉化严重,昔日游民民族的彪悍和骑射功夫,都在衰退,开始向农耕民族转型,从而导致和柔然的骑兵战斗中,经常吃苦头。

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其他网友回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这是乐府双璧中的《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期间的一首叙事诗,说的是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约作于北魏,最初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后经隋唐文人润色。这首诗的女主人公---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朝廷规定每家需要出一名男子赴前线抗敌。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根本无法上战场,另外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十几载后凯旋回家,皇帝因她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位为朝廷效力。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因此拒绝出仕做官,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孝敬父母。唐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木兰辞》早已被列入中学课本,被世人代代传颂。

但,关于她及她的故事却有很多争论:

她生于何时?

关于她生于何时,长于何地,《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演繁露》中说她是唐初人。对于她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说法:

说法一: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北魏破柔然之战,军中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官职,被其婉言拒绝。

说法二:

这种说法来自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线娘验明她女性身份,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

小史则更偏向于:第一种说法: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那么花木兰的故事至少也是在北魏年代,或是更在北魏之前。她果真是姓"花"吗?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有人说姓朱,有人说复姓木兰,有人说姓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

至今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被固定下来。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参加战争面对的敌人是柔然。

其他网友回答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戏名。故居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乡大周庄村 (一说西汉谯城东魏村人)。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