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

网友提问:

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

优质回答:

题主您好:

李清照的词有很多很凄凉的,其实这首词就是她用景色来暗叹自己的一生,从她最早到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梅花景色和不同的心情。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 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从第一句“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就能看出她在回忆过往的那些年,常常沉醉在梅花的美颜中,直到后来也没有什么感觉,拿在手中随意的把玩,却是让自己伤心的流泪。

第二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到了今年就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在天涯海角的地方,头发也白了,人也老了,看着这梅花,也看不见它的美丽了。

这首词李清照也是在抒发她的情感,孤独,伤心,或者是想念吧。

很凄凉的一首诗,感觉梅花很美的样子,但其实是指借着梅花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写照。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一起进步,一起努力,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先来看看李清照的那首词是怎么写的。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按说梅花还是那梅花,虽然每年开的是不同的梅花,但自然的景象总体应该是类似的。但在人的眼里心里,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算是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风景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下,感受也会大为不同。这首词所写的正是这种状况。

年轻时,有爱人陪着,醉在那花丛花香之中,可以说是人醉心也醉,有说不尽的幸福。可是到中年以后,日子过得颠沛流离,连爱人也先词人而去,再看那梅花,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只能换回点点滴滴的泪水,如果再看见纷纷扬扬的落花,剩下的也只能是纷纷扬扬的伤心了。再往后,人渐渐老去,更加形只影单,而且远离家乡,再见梅花时,能联系起来的只是那花的白跟自己的满头白发一样,再也寻不到一丁点儿的浪漫。而且东风恶,欢情薄,一场寒风之后,不仅怕见梅花,就是想见梅花,恐怕也是被风吹残,怕是见不着了。

其实作为人的一生,无论顺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感触和看法总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譬如对酒的感受,譬如对爱情的看法,譬如当下人们对网友的新鲜感,都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个人生活环境、个人境遇、思想情感变化突出的,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也会变得更快更为明显。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辛弃疾的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是反应人之心态变化的,录在这儿可与易安居士之词作以比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

前言

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是一首咏梅词,不过这首咏物词,并没有从梅花的描写入手,而是写出了自己赏梅的三种心情,其背后反映了自己所处的不同时期背景

三个时代、三种心情, 写了李清照心态的变化,以及家国之痛。

《清平乐·年年雪里》宋 ·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对照蒋捷的《听雨》一起欣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北宋时期,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李清照的生活也美满幸福。李清照的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李清照在十八岁嫁给赵明诚 ,夫妻二人琴瑟相和、志趣相投,赵明诚和李清照度过了二十多年和平安稳的生活。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正是李清照这一段时间的写照。

二、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满衣清泪,包含自己生活遭遇的痛惜,大背景却是北宋衰亡的痛惜。

李清照生活的山东青州,更早的遭遇到战火,在靖康之变前夕,他们一家就开始了南渡的形成。离开青州的第二天,她就知道,此生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青州故第( ,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冀望来春再备船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金石录后序》

靖康之变以后,北宋灭亡,二帝北狩。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健康病逝,除了国仇家恨,对于当朝者的软弱无能,也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

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詩以诋士大夫云: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後世皆當為口實矣。《雞肋編》

这一段时期的心情,正是词中的体现: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海角天涯,亡命奔波的又何尝只有李清照一个人呢?金兀术追杀赵构时,这位皇帝也上天入海。

李清照追随途中,将南渡前带来的珍贵文物、书籍、财务丢失殆尽: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在其孤苦飘零之时,李清照又陷入了一段狗血婚姻之中。后来这段婚姻以两败俱伤告终。

“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碧鸡漫志》

年老的李清照孤独困顿 ,朱彧《萍洲可谈》说道:

“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这一段时期的心情,正是这首词下阙所写: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结束语

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用一首词,反映了李清照的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的心情。

这三种心情,在李清照不同时间段的诗词中也能反映出来,例如《如梦令》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期青少年时期;《乌江》是其南渡时期;《武陵春 春晚》等,是老年时期。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小话诗词,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清照词里描写花卉的有将近十首,词作涉及到的花卉有菊花、梅花、桂花、芍药。如她在《庆清朝慢》中写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群芳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是对芍药富贵妖娆的的描写;在《鹧鸪天》里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是对桂花色色香、形态的描写;她在另一首《鹧鸪天》里写的“莫负东篱菊蕊黄”,就是对菊花的描写。

在李清照描写花卉的词作中,梅花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她多首描写梅花的词作中,其中有一首《清平乐》的词作很特别,是词人借赏梅抒发内心情感的一首词作。

这首《清平乐》的词作将她早年生活的欢乐、中年的思念情怀、晚年的飘零都填了进去,是一首时间跨度非常大的词作,这一点在词人其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原词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赏梅图)

这首词作于词人晚年流寓江浙之时,词作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和情感的体验,是李清照饱经沧桑的真实生活的写照,词人通过抒写不同时期赏梅的不同感受,将自身的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四句是对往昔生活中赏梅这一细节的回忆,词人以叙事的口吻在线了往日的情景,仔细品读这四句,就会发现,词人对往日赏梅的细节是分两层来叙述的。

赏梅的第一种感受

开篇句“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词人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她早年生活的欢乐、闲适,也能看出步入婚姻殿堂的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

李清照早年赏梅时写过一首《渔家傲》的词,词中这样写道: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她在这首词里表现出的赏梅时的欢愉心境,与“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一致的,词作处处洋溢着欢愉,这是词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也是她想要的生活,又优雅又闲适,赏完梅花,再来一杯暖酒,温暖惬意,满心欢喜。

赏梅的第二种感受

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所描写的景象是词人从婚后到南渡前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写照。

这两句流露出的心绪明显与前两句不同同,虽然梅枝在手,但词人并没有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

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无限的伤感,只落得“满衣清泪”。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宣泄呢?只要看一下李清照的生活轨迹就会发现,在她与赵明诚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赵、李两家都卷入了党争的漩涡,并相继受到党争的波及,首先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因为支持旧党而遭到新党的排挤,被调出京城汴梁,到别的地方工作去了。

而赵明诚的仕途阻塞,夫妇二人只能回到青州老家,过起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屏居乡里”的生活。在青州期间,赵明诚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有时候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到外地出差,夫妻二人也是聚少离多,李清照有时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所以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强烈。

这一时期,也是李清照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样的生活中,催发了词人的创作的灵感,她文思泉涌,写下了许多因为思念而表现的很凄美的词作,如《一剪梅》中的:“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青州的生活使词人识尽离愁别苦、饱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花瓣搓揉,其实传达出词人的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她的心情多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词中所表现,如《浣溪沙》“倚楼无语理瑶琴”,形象地写出了那由愁苦郁积进而陷于神魂无措的精神状态。“无语”二字更深切地表达了她的苦涩难言的心情。

《诉衷情》中的“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在《蝶恋花》中,词人写道:“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烛花弄。”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其实表达的也是李清照对丈夫无尽的思念之情。

反观此时“挼尽梅花”的词人,也许她在面对梅花追忆往日的欢乐,也许在面对梅花思念远方的亲人。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词人在这两句中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

赏梅的第三种感受

词的下片以“今年”两字起调,同上片的“年年”二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上片四句回忆两个生活阶段赏梅的情景和心情。

早年赏梅的情景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授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而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两句中包含着诉说不尽的辛酸和哀愁。

南渡前后,词人四处奔波,夫妻二人平生收藏的金石古玩在转运途中也丧失殆尽,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那样: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南渡之后,词人背井离乡,过着飘零寓居的生活,特别是丈夫的去世给词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她的生活陷入困境,一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加之两次重病,词人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这样的情景就是她在《摊破浣溪沙》中写到的:“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一年一度的赏梅季又到了,可是此刻的词人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言下之意是也许经过一夜风霜的摧残,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难以看得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自身命运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自身境况的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命运之忧,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小结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上下两片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片是词人对往昔赏梅情景的回忆,下片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词人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身世之苦、命运之忧,李清照本是描写离情别绪的高手,她能够以女性那种特有的方式、体味和情怀,把人们内心世界中所具有的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地、温婉地然而又十分深刻地具体化、形象化。

以至于情感领域的任何波澜,只要经过她的手形诸笔端,便呈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凄婉柔美的婉约词风,而这首《清平乐》无疑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爱好传统文化艺术的九思堂笔记。

对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的读后感回答如下,请指教。

先看李易安《清平乐?年年雪里》全词原文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做,借赏梅花感怀身世。读后感受有三:

1、美好爱情总是难以忘怀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当年美好、柔情、缠绵的爱情,画面每每出现脑海,相互簇拥,踏雪赏梅,欢声笑语,柔情蜜意,爱情甜美、生活幸福快乐。

2、丧夫之痛总是刻骨铭心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孑然一身,独对梅花,似是昔日花,已无昨日人。揉碎梅花心也碎,生别死离无尽泪。一喜一悲都是痛,愁绪绵长、深厚。

3、晚年飘零总是孤苦忧伤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爱情不在,爱侣已逝。漂泊天涯,孤苦伶仃,岁月催人老,两鬓白发生。那堪晚风急,无力赏梅花。风霜已漫路,我心无归处。

以上供参考,欢迎关注@九思堂笔记 。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