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秦国君主(春秋时期的亡国之君)

网友提问:

春秋时期很多国家都出现大奸臣,为何秦国却很少有?

优质回答:

请注意,提问的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并非战国时期。

先从秦发家说起,秦襄公因为抵抗犬戎,救周王室有功,才被封为诸侯。秦文公时期,秦才开始营造城池,设立史官记事,秦人才逐渐开化起来。

此时的秦国,国家政治机构、管理制度和各种法律法规,都仅仅是一个雏形,官吏体制更是萌芽阶段,何谈出现大奸臣。

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称霸西戎,开辟了上千里的国土。此时,君明臣贤,更无大奸臣生存的缝隙。

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春秋时期结束,短短一百多年,秦国换了9位君主,每个君主平均在位10多年。君臣名分颠倒,频繁更换国君。

这段时期,秦国没有出现大奸臣,是因为出现了不少穷兵黩武的无道君王,尤其以秦景公为代表,征伐不断,先后败于晋、楚等国,兵败地削,国力被极大消耗,秦穆公的留下的家底,快要被败光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从秦国的自身情况开始说起,秦国地处偏远,经济远不如其他国家发达,这点跟齐国相比显得特别明显,因此可以说秦国是七个国家中最穷的,同时六国在文化上也歧视秦国,从不认为秦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其实其他五国也歧视楚国,称其为楚蛮,但秦国地位还不如楚国,连六国会盟都把秦国排除在外,因此秦国的地位可见一斑,这也是秦国觉得受到极大侮辱决心励精图治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秦国与游牧民族相近,经常与游牧民族作战,这一方面使得秦人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得秦国更加穷困,这点从电视剧《大秦帝国》可以得到体现,我们看到秦国的都城远不如其他国家的繁荣,国君的宫殿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并不是说秦国国内没有矛盾,没有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而是正是由于秦国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国内矛盾大都转移到对外部的斗争中去,在对外的斗争中,需要国内众志成城,因此国内矛盾被无限的缩小,从而产生一种事实上的外观,秦国比较团结。

其次我们不得不谈谈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商鞅提倡的法治区别去六国的治国体制,商鞅的体制总结起来就是立法和执行,因此只要把制度确立下来了,每个人都要按制度办事,具体是由那个人来负责,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用制度来管理要比用人来管理科学的多,商鞅明白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曾经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在登基以后,虽杀商鞅却不废其法的原因。而六国的治国体制没有达到这样的先进程度,说到底还是人治,这样就容易产生权力的斗争。说到底,秦国对六国的胜利也是一种制度对制度的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你并没有仔细了解秦国历史,哪里会少了奸臣,弑君、害君者并不少。《秦本纪》里有很多秦公死后,儿子得不到继承,兄弟继承的就不少,穆公继承了哥哥,他哥哥则是继承了另一位哥哥,他们都阻止了哥哥的儿子继位;而庶长杀秦公另立的也不少见,秦孝公他爹献公也是庶长杀秦公另立的,他本该继承父亲的公位,但他的叔叔悼子就抢了他的位子,为简公,简公死,立子惠公,惠公死,立子出子,出子在位二年,就被庶长杀死,重新改立简公之兄灵公的儿子献公。史书记的太简单,弑君的庶长只是职务,却没有名字。弟继兄位,是否隐情,也就一笔记过,什么都不说,被视为戎狄的秦国,显然被史官们瞧不起,史官们懒得记那么多,更重视中原各国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