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闫伟康读《君主论》

本文最初是2018年夏天在 静嘉读书 公众号发送的,为便于整理,转发过来,个人保存。喜欢的朋友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后关注~ 初读《君主论》还是在大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时,当时所读是中华书局吕建忠的版本,当时书中的“效法狐狸与狮子”,关于君主恶行与品质的观点以及人性本恶等观点这些论述让人耳目一新。本周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的潘汉典译的版本,家里还有198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惠泉所译的版本,当时译名为《君王论》,毕业回家之后准备对三版本再进行对比。每次读《君主论》都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一、文艺复兴与分崩离析—十五十六世纪的意大利
十五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之地,并且此时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艺术的繁荣影响了整个欧洲。但是,意大利的政治却没有与文化艺术一样有所发展,其政治体制仍未摆脱封建分裂的状态,国家、领地间的征伐不断。直到1454年,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三方签订的《洛迪条约》通过外交手段结束了战争,通过构建均势维护和平。马基雅维利就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出生,其前半生处在“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文艺复兴的全盛期,后半生则处在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意大利的角逐的战争时期”。
二、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其人
1495/1496:年共和国政府助理员
1498:佛罗伦萨第二秘书厅秘书长、十人委员会处理外交与军政
1512:罢官被驱逐
1513:村夫生活、学术创建。
三、《君主论》内容概况
一至三章:关于君主国的国体
马氏将君主国分为全新的君主国与世袭的君主国,暂不谈论共和国。
沿袭祖制,在世袭国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了困难小得多。混合君主国(部分是新的)占有新的领地方法:灭绝先前君主血统以及保持旧的法律赋税与风俗。统治新地区殖民优于驻军。
四至八章:君主国的获取
马氏将君主国的统治分为两类,其一为君臣型,其二为君主诸侯型,且君臣型的统治方式,要比君主诸侯型的统治方式更为稳固。
对于占领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当怎样统治,其一是毁掉这个国家、其二是亲自前往驻扎、其三是建立傀儡政府。
三种获得君权的方式:依靠自己武力获得,依靠他人武力与运气获得,邪恶之道获得。
九至十一章:市民与教会政治
依靠本土其他市民的赞助而成为本国君主的,分为两种,一是依靠人民的帮助,二是依靠贵族的帮助。他认为依靠贵族帮助而获得君权的,较之依靠人民帮助获得君权的,更难于保持其统治。而且,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良好的关系才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君主国强大与否的衡量尺度:人口众多、财富充裕以及能够募集足够军队。
教会君主国依靠宗教上古老的制度维持,依靠上帝维护。
十二至十四章:军队与国防
马基雅维利将军队分为君主领导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的军队。此三章马氏着力强调了君主拥有军队领导权的重要性,并对雇佣军和援军这两种形式的军队做出分析,表示极大的不信任。“任何一个君主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它是不稳固的。”武装力量是权力的基础。
十五至十七章:仁政与暴政
自十五章始马基雅维利提出的观点更加大胆,在此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观点。
马氏提到君主做不良好事情的合理性。“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对于夺取君权,对属下的慷慨是必要的。但是君权一旦确立,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宁愿承受吝啬之名,因为它虽然带来丑名但是不引起憎恨,追求慷慨之誉,则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则使丑名与憎恨两者俱来。”
臣民看待君主:残酷、仁慈、爱戴。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
十八至二十一章:君主自身形象
此部分马基雅维利提出了著名的君主应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并为君主的不正当行为辩解:“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
避免遭到蔑视与憎恨主要应注意的是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及妇女。
以堡垒再次论述君主应重视与民众的关系。
处理对外关系,君主应表明态度,立场坚决。同时还应表现出爱才以及适时参与节日且保持威严。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执政者当权
君臣关系,忠诚为本。
君主以自己意愿征求意见,一切忠言,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
关于命运:命运是半个行动的主宰,要把握住时代脉搏,对时代的变迁要有敏感性。
四、关于《君主论》的几点思考与比较
1、君主的合法性与权威
书中论述过世袭的君主国以及依靠自己武力与能力建立的新君主国,在此中可以看到韦伯权威理想类型的影子。
世袭的君主国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里困难小得多。“因为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这种国家由类似韦伯所说的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所支配,其通过对古老权威及实施权威者的合法性信仰为基础。传统权威依赖领袖人物自己的权力自称、追随者的信仰,以及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认定、对秩序的默认、对传统的遵从、对长者的尊敬。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对现存秩序和传统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确信不移。在这种权威体制下,统治者获取权力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传统或惯例。
对于依靠命运,从平民崛起为君主的人则像是克里斯玛式的人物,这种人物的政治生命变化无常,毫不稳定。起初这种人物可看为一种革命力量的象征。他们往往缺少理性与稳定的组织结构也面临是否改革创立新制度的问题。之后新君主国的继承又往往会选择常规化,又沿袭世袭的君主国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周期就是如此。
2、19世纪末的马基雅维利三剑客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也面临着马基雅维利所处时代类似的问题,政治腐败使意大利一代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在这种情况下,300多年前就指出社会是由人的恶的本性所支配的马基雅维利便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泰斗。莫斯卡、米歇尔斯与帕累托则是当时用马基雅维利思想武装起来的意大利思想家三剑客,他们从中共同发展出了“精英统治理论”。
帕累托借以马基雅维利的狐狸与狮子来统治者中的精英循环:最早的统治精英往往是狮子型的,因为夺取权力需要暴力习性。但是,他们的后代由于自小就享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他们身上第一种剩余物(基质)就日渐增长,他们或投身于智力组合活动,或沉溺于文明和艺术的享受,对统治社会所必须的强力慢慢生疏,只能依赖权术统治社会。这样他们就成了狐狸型统治精英。这种统治将瓦解社会的稳定,于是群众中的第二种剩余物(基质)占主导地位的保守和持重者,将以强力卷土重来,代表信念、爱国主义和国家荣誉的狮子型精英又会占据统治地位。在一段时间的狮子型统治之后,狐狸又会取而代之。这样,“历史的车轮将驶过一个完整的周期,欺诈和操纵的新时代又将到来。”这样的一个周期循环过程不难让人想到黄炎培曾论述的历史周期律“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时毛泽东则拿出民主这法宝来努力跳出这个周期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政权更迭大体都是如此形式,在把握一些共性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特殊性(如封建社会的限制)。
3、马基雅维利的影子
马基雅维利的影子处处可见,历史上古罗马的各种血腥的谋杀以及政变,马基雅维利则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再就是电影《教父》中也可以看到马基雅维利的影子,几大家族之间的表面团结与利益纠纷,以及意大利人常用的谋杀手段等等,都可以一窥意大利这国家。近期看杨继绳的《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与高华的《h》等书,也可以看到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在政治中的体现。
4、人性的恶与民众的特性
书中马基雅维利站在君主角度所提出的观点是基于人性本恶与民众的群氓特性的。人性只有在某种压力下才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他认为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就把靠恩义维系的爱戴纽带一刀两断。畏惧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人的赞扬。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说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由于民众性情多变,故而君主不能单纯地、被动地依靠民众,相反,他应该主动地操控民众、利用民众。他不是自己去寻求保护民众,而是要让民众自觉地对君主和国家有所需求,从而主动地向他效忠,这就需要君主适当地使用手段。书中对群众的观点更像是驭民术,将群众进行疏导与利用从而维系统治,这种观点也与马氏对君主的忠心分不开。
五、读书会小组问题回答
1. 《君主论》的主要内容,马基雅维利通过这本书试图传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君主论》一书表现出马基雅维利的现世关怀,他认为在当时政治腐败以及内外混乱的意大利采取君主政体的合理性,谈论治国之道。书中政治研究独立于道德,与伦理分离,更指明了人性之恶并为政治手段辩护以期意大利图强。
2. 关于政治的权术和伦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权术倾向现实主义,手段性功利性强。伦理道德则更倾向于理想主义,强调义务与价值的崇高性。私以为两者在政治行动中并不总是对立。马氏认为运用政治权术是为了维护稳定实现统一,但是他追求的道德是一种“群体道德”,一个国家在处理其内外事务时应该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所以君主在特定条件下的不道德,可能从全局的或长远的眼光来看却是道德的。所以,马基雅维利并非有意强调权术和伦理道德的对立,更应看做一种调和,当调和难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乃至生死攸关的时候,牺牲道德、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值得的。“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所以,马克思说马基雅维利是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3. 怎样看待新的统治者上台后通过舆论以及时间的推移将其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如奥威尔在《1984》中所言: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
舆论与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安定具有正面价值,但是有些范式与概念却又会对社会起到消极作用。高华先生在《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中提到整风运动后的极左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消极作用。一言蔽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群众的角度来说,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人的赞扬。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说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
4.如何看待“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这句话中提现的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
此段完整论述是:“但是,君主使人们畏惧自己的时候,应当这样做:即使自己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自己为人们所憎恨,因为一个人被人畏惧同时又不为人们所憎恨,这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只要他对自己的公民和自己的属民的财产,对他们的妻女不染指,那就办得到了。而当他需要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的时候,他必须有适当的辩解和明显的理由才这样做。但是头一件是,他务必不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再说,夺取他人财产的口实是永远好找的;一个人一旦开始以掠夺为生,他就常常找侵占他人财产的口实。但是,与此相反,夺取他人生命的理由却更加难找了,而且很快就消失了。”P81第十七章
这句话多被指责,其中我们还能看到人们对财产的重视,私以为也对之后自由主义有所影响。
5. 《君主论》自问世以来,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毁多于誉,对这部书的攻击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君主论》为何会受到如此大的争议?
此书广受指责还是因为书中对君主不道德行为的认可。他如手术刀般准确地切入政治的生存法则,其实用主义抛弃了仁义道德。此书曾被列为禁书,可以设想此书一出印刷,民众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变化可想而知,对于这类书籍的禁止关系到当时国家统治的前途与命运,不可公开发行。
6. 《君主论》所要传达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国家关于军队的独立自主对现如今的国家也十分重要。其在维持秩序,捍卫国家主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君主论》中对民众的看法如今也有借鉴意义,同时也要求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