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
- 知识
- 2022-07-09
- 118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被低估或高估的人?
优质回答:
被误会,算是亘古不变的“人间疾苦”之一。不少古人,有些人表面上风光无比,实际上举步维艰;有些人表面上威风凛凛,实际上有吃软饭的嫌疑;有些人乍一看勇猛果敢,实际上是个逃兵……
相比于中国皇帝的一家独大,中华文化圈里的其他皇帝处境就不那么乐观了。“天皇”,这个在中国都妇孺皆知的角色,在日本的实际生活却远没有中国皇帝安逸,其真实的地位,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普天之下对其绝对服从。
拿大家相对熟悉的日本幕府时期来说,幕府的存在,实际上将天皇拉下了神坛。光脚的可以不怕穿鞋的,但是手无寸铁的却怕拿刀的。在武士刀剑的胁迫下,以天皇为首的公卿势力不得不承认武家、幕府的存在。本来“征夷大将军”是个特别时期才设立的最高官职,但是由于武家想要,天皇也不得不下令将这一官职世代赏赐给幕府的执政者。
不仅武家的男人可以压天皇一头,就连武家的女性,也能逼迫天皇做出既不乐意又有违旧例的事。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乳母阿福夫人,就是这么一位打破了旧例的女人。
阿福,本名斋藤福,是明智光秀的家臣斋藤利三的女儿。在阿福生下第三个孩子后不久,她得知了将军家正在物色乳母的消息。阿福也是武家之女,但她的父亲,曾在本能寺之乱中背叛了主君织田信长,被世人视作叛徒。而她的丈夫,也只是亲戚家的养子,一个普通的武士。
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下,身份卑微的女性,在成为将军继承人的乳母,并成功帮助将军即位以后,受命前去京都朝拜天皇。当时的惯例是,天皇只接见有朝廷官职的人。而阿福不过是一个武家叛臣的女儿,一个乳母,根本没有觐见的资格。但是,她就是去了。靠着武家撑腰,阿福以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的名义,以自己谋来的贵族三条西实条妹妹的身份,朝见了天皇。
在大河剧《大奥》中,阿福朝见时上演了天皇被气到撂担子走人的一幕。而在现实里,不仅天皇很生气,公卿们也很生气。但生气又有什么用呢?胳膊拧不过大腿,天皇最终接受了现实,还赐给阿福“春日局”这一从三位官职的称号,以肯定她哺育将军的功劳。
憋屈如日本天皇,其身边不仅有位高权重的关白等一众重臣,远处还有手握实权的幕府。事实上,不仅天皇日子不好过,就是幕府之中,也有表面风光的人物。而这其中的代表,非源赖朝莫属。
源赖朝,镰仓幕府建立者,幕府时代的开创者。然而这么一位枭雄,实际上却是个惧内的男人。他对正妻北条政子的畏惧,根本上来自于他对岳父家权势的依赖,直接表现为他对脾气火爆的妻子的畏惧。
源赖朝幼年时便被仇家平家发配到伊豆,过着流放生活。一穷二白的源赖朝,为了一雪前耻为父报仇,打起了找个好岳父,利用岳父家的主意。而北条家,在一番折腾之后,就成了和源赖朝拴在一起的蚂蚱。毫不夸张地说,源赖朝能逃离流放地,能起兵进而得到父亲旧部的支持,能很快站稳脚跟,都离不开岳父家的支持。因而源赖朝对北条政子,也是尽可能地拉拢和忍让。
在之后的战争中,战场上的大功实际上是由源赖朝异母弟源义经建立的。因而身无战功但属于嫡系正统的源赖朝,就更依靠岳父的势力。他惧怕惹恼岳父一家人,尤其害怕妻子不给自己留情面,甚至到了只敢把情妇藏在家臣家,要找借口才能去见情妇的地步。
而在宋元之际,还出现了另一位让人更是啼笑皆非的人物。他就是南宋著名常败将军范文虎。一说起常胜将军,大家脑海里大概会浮现不少人的身影。然而要论“常败”,则正是范文虎“独占鳌头”。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靠拍马屁获得升迁,结果在战场又退又逃,替南宋打完数场败仗的将军,却在投降元朝后做起了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至元十五年(1278),范虎成又官迁行省参知政事,同年官至左丞。至元十八年(1281),范文虎竟然以日本行省右丞的身份参与第二次元日战争。
在这场关乎日本存亡,关系元在亚洲最东方势力的战争中,范文虎再次演绎了他“常败将军”的称号。率领军队出海,他居然不提前检查船只这么重要的物资,任由军队乘坐河船出海。
这场战争在日本留下了“神风”的传说,在中国却只有些闲言碎语。无他,只是范文虎瞒报能力无人能及。尽管之后他还是因为这个过失被处罚,但他很快就靠溜须拍马补回了损失。
有玩笑话说,“范文虎”这个名字出现在史书上,不是和“升官了”连在一起,就是和“又升官啦”连在一起。他的为官之路,看起来一帆风顺。可实际上,那就是一张爬满了虱子的华丽丽的袍子。
“高估”,现代汉语里指“过高的估计”。由于历史总是过去式,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越来越少,因而我们很难真正全面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随之而来的,便可能是我们对他们的高估。无论是日本天皇、幕府将军,还是范文虎,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面,却还没能看清他们真实的模样。长路漫漫,学史路上与君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诸葛亮可谓是英雄中的代表人物。我们谈谈他儿子诸葛瞻吧,这大兄弟从小就被套上了诸葛亮的主角光环,所以刚出生开始,蜀汉臣民们就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就是第二个诸葛亮!
可是现实是比较残酷的,诸葛亮在诸葛瞻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仗了。因为诸葛亮也没有篡位的打算,压根就没打算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所以诸葛亮常年呆在家里。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三国志》
这就是说诸葛亮从来没有将他的学问,系统地传授给诸葛瞻。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臣民们就日思夜想,希望诸葛瞻快点长大,好继承丞相的衣钵。
甚至连刘禅也是这么想的,每次朝中有重大的事宜,刘禅都会叫武乡侯诸葛瞻过来一起参谋参谋,诸葛瞻全程都在点头,似乎得到了他老爸的真传一样。
诸葛瞻8岁的时候,其实诸葛亮就上天了。纵然诸葛瞻再聪明,那没有一个好老师教育他,他也难以成就大业。然而在这种臣民吹捧的氛围中,诸葛瞻居然情不自禁地认为自己的确很牛。
可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诸葛瞻和蜀汉群臣的这种错觉,几乎把蜀汉直接推向了灭亡。
01诸葛瞻战死绵竹,把蜀汉最后的一股元气给断送了。
邓艾从阴平小道溜进来的时候,其实他心里也没底啊。蜀汉到底有多少精锐,他压根就不知道。后来打下了江油以后,在叛徒的详细解释下,邓艾才明白,原来蜀汉还剩下9万大军在成都镇守,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邓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要是领军之人是个将帅之才,那可咋整。所以邓艾只能慢慢往前打,一路小碎步打到了绵竹这个地方。
刘禅得知这件事以后,立刻把聪明睿智的武乡侯诸葛瞻请到了宫中,表示目前这个形势,只有派诸葛瞻前去才能镇得住邓艾。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三国志》
诸葛瞻满头大汗,背脊上都湿透了。但是他不敢说不啊,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打仗应该也是一把好手。他不断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然后就带着蜀汉8万大军出发了。
不过诸葛瞻临走前可是留了个小心眼,他把自己儿子诸葛尚也给带在了路上,因为他认为可能诸葛尚会遗传一点诸葛亮的本事。
结果他也是一路小跑到达了绵竹,邓艾和诸葛瞻第一次较量,所以心里没底。而诸葛瞻是第一次带兵,心里更没底。结果双方大战一场,诸葛瞻和诸葛尚全都死在了这一战当中。
他们死的的确壮烈,关键是,他们把蜀汉唯一有希望的8万大军也都带进了坑,结果导致邓艾收拢残兵败将,一路大跨步直奔成都而来,最终刘禅选择投降。
02诸葛瞻从小就被人夸聪明,这不是一件好事。
由此可见,诸葛瞻的才能的确是言过其实了。这些人对他的期望太大,导致了诸葛瞻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牛,其实他什么都分不清,忠奸不分的人,能是什么人才呢?
他临死前说,自己内不能治黄皓,外不能阻止姜维,没有脸面去见他老爸。这可真是天底下第一大笑话,黄皓他治不了是他能力有问题,可是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为什么要压制姜维呢?
难道说姜维带兵抵抗曹魏,诸葛瞻是表示反对的?他没有表示过反对,当时的诸葛瞻已经统领蜀汉全国的军政,完全有资格调度军队。可是诸葛瞻啥都没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这个能力。
在宫中他没有能力对付黄皓,毕竟黄皓这么多年呆在刘禅身边,早就成了刘禅的亲信,诸葛瞻是动不了的。在军中诸葛瞻丝毫威信都没有,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却不懂得如何调度军队,这也是挺无奈的。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三国志》
这跟他从小被大家夸着长大是有很大关系的。诸葛瞻8岁丧父,此后周围所有人都把他当成第二个诸葛亮。所以久而久之,内心也会骄傲起来。
在治学方面自然就没有诸葛亮小时候那么扎实,而且他的智慧是没办法跟诸葛亮相比的。所以长大以后的诸葛瞻自然也就没办法成为有才能的人。小孩子可以鼓励,但是千万不能夸,一旦夸的过分了,那反倒是事倍功半。
总结:诸葛瞻虽有节气,但是却是被虚荣笼罩着长大的孩子。
我们发现诸葛瞻最后壮烈牺牲是非常有节气的,这一点跟他老爸很像,一辈子都没有背叛过蜀汉王朝。可是诸葛瞻却没有足够的才能,却要硬着头皮充当将帅。
结果导致蜀汉最后的一批人马,被诸葛瞻带入了坑中。就连久经战阵的姜维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他没想到刘禅会把8万大军都交给诸葛瞻去迎敌。
如果诸葛瞻能够固守成都,等到姜维大军杀回来,那蜀汉还是有希望的。可是在刘禅的坚持下,诸葛瞻居然接了这么大一项工程。
关键你有接工程的本事,却没有做好工程的能力。就算是分包给有能力做的人那也是好的啊,为什么要自己单干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可谓名将辈出,只是有些将军虽然才华横溢,战功显著 冉闵
当时的北方地区,成为了异族武装的天下,没有一个汉人势力,汉人被成为“两脚羊”,悲惨无比。在这种环境下,汉人想要建立武装,何其难也,一旦存在即遭到异族打击!但是冉闵却建立了冉魏政权,可见冉闵的智谋和勇武。
让冉闵不被主流历史重视,估计有两个原因:(1)“杀胡令”(2)一介武夫。但后来文人或许不清楚,如果不是冉闵,或许华夏真要灭种了。
,谢玄
在中国军事史上,谈到精锐部队,就不得不提谢玄的“北府兵”;谈到战争奇迹,就不得不谢玄主持的“淝水之战”。如果不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中华要早1000年,彻底沦落于异族之手。
如今,有多少人知道“淝水之战”的巨大意义?当时秦王苻坚(氐族人)率军87万,准备灭亡东晋,当时有一个典故叫投鞭断流,说明秦王苻坚兵多。而东晋迎战的仅8万北府兵。但最终谢安率军取得大胜。试想一下,如果谢安失败,东晋还能存在吗?汉人或许最多只能成为小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