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逍遥

庄子的文章难懂,原因之一是对古文功底要求较高,其二是庄子文章的表达方式跳跃断续,很难用常规逻辑来理解。“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论及此:《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
这两年断断续续在看《庄子》(俞婉君译著版),其中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人世间》等等看过了几遍,但都是一知半解。读先秦古文,好比幼童学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注释:“冥”通“溟”指大海,“北冥”指北海。译文就这么简单。查《说文解字》“冥”是暗的意思,也有酝酿之意。这样查来查去“北冥”就变得即浩瀚博大又幽暗神秘。凡此种种逐字逐句,很考验耐心。
庄子继承老子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把这个大的观念放在首位,是读懂《庄子》的前提。
最近着力于弄懂《逍遥游》,仔细研读注释和译文并在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晚上趟床上睡不着也经常在琢磨文章到底在说些什么?
《逍遥游》这篇文章从头至尾讲了几段故事,这几段故事表面看似乎并无关联,这也是文章难解之处。
第一个故事讲大和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万里也......”故事讲在“北冥(有说为北极地区的大海)”这个地方有传说中的大鱼和大鸟,“怒而飞”乘风南行去“南冥”那个地方。古代记载世间怪异之事的《齐谐》上面记载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李白写诗常有“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类句子,抛开修辞,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人吹牛逼也是有传统有来头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蝉和斑鸠嘲笑大鹏,我在森林里自由自在飞翔,何必费那么大的力气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海飞呢?
第二个故事讲生命的长与短: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知:这里指智慧)
第三个故事讲尧让天下:
“尧让天下于许由......”上古时期圣明君主尧想要把天下让给一位叫“许由”的隐士,“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意思是您像日月一样光明圣明,而我不过像火把一样,所以先生应该做天下之王,能更好的安定天下。许由对尧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越俎代庖)”大意为: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挺好了,我为什么要代替您而沽名钓誉呢?鹪鹩再会筑巢只需森林中的一个树枝的地方就够了,鼹鼠在河里饮水,水再多它也就喝饱肚子而已。厨师不下厨,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超越自己的职责去下厨的。
第四个故事讲见识: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肩吾“对”连叔“说,"接舆”这个人太能吹牛逼,说话漫无边际荒唐可笑,我听他说话瘆的慌!“连叔说:他说了什么?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仙,肌肤像冰雪,容貌气质像少男少女,不吃五谷杂粮只需喝风饮露,乘云气架飞龙,遨游四海,神通广大,能保护老百姓的庄稼丰收。”
连叔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大意为:人们没法与瞎子一起欣赏图案,也没法与聋子一起听音乐。但是瞎和聋只是身体的缺陷,更可怕的是智慧的缺陷,我说的就是你。这个世间高明的“神人”是有的,他的德行混同自然万物,这不是平庸之人能理解的。宋人倒卖帽子去越国,但是越国人光头纹身,不需要帽子。(可能是说:不要用你残缺的智慧轻易去判断别人的高低对错。)尧治理天下那么牛逼,到了姑射山见到了四位得道高人之后,“杳然丧其天下焉”,听了高人高见之后,怅然若失一般天下都不想要了。
第五个故事讲物以致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此段大意为: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葫芦种子,结果我种出来的葫芦太大了,用来装水坚硬程度不够,用来做水瓢又太大了,于是我就打碎了它。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太不善于物尽其用了。说宋国有户人家世代是做漂洗丝絮为业的,他们家里有一种可以防止手泡在水里皴裂的药膏。有一个人花重金买了那种药膏,去游说吴王,当时吴国和越国在打仗,时值冬天双方水战士兵手脚皴裂严重,吴王接受建议,用了那个人的药膏避免了吴国士兵的手脚皴裂伤病,最终大败越人。吴王分封土地赏赐了那个人。同样的一个药膏,有的人只是用来漂洗衣服,有的人却用来战胜一个国家。你那么大的葫芦难道就不能用来做舟楫浮游于江湖之上吗?你真是不开窍啊!
第六个故事讲该干嘛干嘛:
惠子又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意为:我有一个大树,长得嘎达琉球歪七扭八,长在路边虽然很大,木匠都懒得看上一眼。你说的话就好比我那棵大树,大而无用,大家都不会理睬你的。庄子回答说:你看那野猫和黄鼠狼身体灵活上蹿下跳的,能抓住许多小动物,却经常被猎人的机关套住。你看那牦牛身形巨大,却捉不住一只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嫌它没有用处。“何不树之 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你放下乱七八糟的想法,无忧无虑地躺在树下逍遥自在的不好吗?
断续之妙:
几段故事最初看完后的感受是看不懂,一段一段,一断一断!“刘熙载: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故事之间”断“处清晰可见,看了许多遍之后才渐渐理解其中“续”的精妙。
第一、二故事讲大小长短之后,接续了一段文字,其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大意为:你的智慧能够胜任一官半职,甚至做了国君,于是你自鸣得意自诩不凡。那你就好比小麻雀一样见识短浅。有的人德行被天下赞誉,也依然有不足之处。有的人得道成仙御风飞行,也需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都有局限,都需要有依托,都达不到“逍遥”的境地。
尧那么圣明的君主,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却对天下漠然视之。尧“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之后,依然“杳然丧其天下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论你是大是小,是老是少,是功业天下还是修仙得道。在所有的“有所为”面前,都做不到“无己、无功、无名,都算不上真正的逍遥。
那到底什么才是庄子所说的“逍遥”呢?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也是道经的最后一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顺应天地之道,不慕虚名、不计功名、不为外物所累,将一颗心置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就是无为而为,顺应自然之道,不做违背天地之道的事情,放下“有为”之心“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
一个大葫芦,你觉得无用就打碎了,为什么不用它来作成舟楫自由自在泛舟江湖呢?一棵大树你嫌它疙瘩盘结没有用处,你何不把它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逍遥乎寝卧其下”呢?
物尽其用,人尽其事,该干嘛干嘛,一切顺其自然不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