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笔记(《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 百科
- 2020-07-23
- 221热度
- 0评论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笔记
一、知识梳理:
(学习说明:知识梳理为本课具体的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要多读,多记;教师解读为老师对课文提炼,要结合课文阅读理解。)
《我和祖父的园子》原文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蜒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蜒了。蜻蜒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蜒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生字组词:
蝴:蝴蝶 蝴蝶结 蝴蝶花
蝶:蝴蝶 蝶泳 彩蝶 招蜂引蝶
蚂:蚂蚱
蚱:蚂蚱 蚱蜢
樱:樱桃 樱花
拔:拔草 拔剑 选拔 拔河 出类拔萃
瞎:瞎闹 瞎忙 瞎想 眼瞎 黑灯瞎火
铲:铲地 铲平 铲土 铲菜 铲除 铁铲
割:割草 割掉 割断 割舍 忍痛割爱
承:承认 承担 承载 承重 继承 承包
拴:拴马 拴住 拴牢 拴线 拴束
瓢:水瓢 瓢泼 瓢虫 瓢饮
逛:游逛 闲逛 逛街 逛公园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摇晃
结:jiē结果子 jié结束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5):具体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
第三部分(16~20):写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
问题归纳:
、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昆虫的?
答: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十七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1)园子给了“我”自由。“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
园子给了“我”快乐。这里有“我”喜欢的昆虫、花鸟、植物,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是“我”喜欢的环境。
课后习题答案:
、默读课文。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特别之处: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许多可爱的昆虫,白、黃、红、金、绿,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内容: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二、教师解读:
我们学习的第二课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是中国近代女作家,其作品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深受文学大师鲁迅的赞赏。萧红幼年不受家人喜爱,全家唯一疼爱她的是祖父。所以当她回忆幼年时光会一次次地记起祖父和祖父的园子。这是我们朗读课文时要首先关注的。
本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对童年自由自在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具体就是祖父)的怀念。怎样才能表现这样的主题呢?当然是写童年时最快乐的时光,写最具个人体验的生活经历。由于父母及奶奶的不喜欢,萧红小时候在他们面前总是受到批评的多,唯一能够无拘无束的就是和爷爷在园子里的时光。所以文章就写作的重点放在了描写祖父园子里的景物和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作者首先写了园子里的昆虫和树,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和樱桃树、李子树榆树等。其次是写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一起玩耍的情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还有追蜻蜓,摘吃黄瓜,捉蚂蚱等。最后写了写了园子里的动植物和人和谐相处,自由成长。平常我们在课堂上会告诫大家写作内容切忌庞杂。而本文好像是比较庞杂的,从上述内容看的确如此。但作者有两方面是统一的,一是表达自由自在,一是作者语言风格的独特而单一性。如果我们把课文仔细朗读三五遍不难发现语言风格是很明显的——语言简短而跳跃,像一个顽皮的儿童在那里自言自语。这一特征我会结合具体文字来再次强调。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课文词句来用富有特征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自由。
前三节整体介绍园子里的昆虫和树。写得最好的是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从听觉到视觉写了风雨中榆树呼呼作响,腾起雨雾,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鲜活而引人想象。而且一直到后文,这种语言风格一直存在。我们要细细阅读,仔细品悟。
在4—15自然段中,我们要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我”在园子中哪些语言、行为有趣?二是继续发现作者的语言表达特别之处。从内容上看,“我”的行为不算是乖孩子:踢飞菜种、铲掉韭菜、不识狗尾草、浇菜泼上天,甚至丢黄瓜追蜻蜓,拴掉蚂蚱的腿······种种情形组合,一个顽皮,无所顾忌的孩童形象就表现出来。作者写作时已是成人,可我们读来就像是一个孩童在那里自言自语,不加修饰,简短而跳跃,清新至极。据说这也是鲁迅先生欣赏的地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家荟萃的文坛萧红能留下一席之地一定是有原因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是祖父的表现。当我做出种种瞎闹的举动时祖父除了慢慢讲就是笑、大笑,不见一丝一毫的怒气或苛责,多么的难能可贵,致使许多年以后作者依然铭记,并且温暖一生。
第16自然段集中写了园子里动植物的自由。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体会作者如何表现这份自由上来。倭瓜、玉米、黄瓜、蝴蝶都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生活,不受任何控制。作者如何写的?一是拟人、排比的修辞,二是“愿意--就-”的句式反复出现。我们读来不难体会动植物都是自由的,身处其中的“我”的自由快乐就更明显了。寄情于景,寄情于物,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此大家可以完成一个小练笔仿照课文自由自在的写法,参照16自然段,以“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为开头写一个片段。用上“愿意--就-”的句式。
全文极力营造的是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什么作者念念不忘呢?这要从萧红的人生经历考量。萧红8岁时母亲去世,15岁开始漂泊,20岁生下孩子无力抚养而送人,1938—1940年间辗转漂泊五个城市,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感受作者经历的艰难哀伤。正如她自己所说:“漫天星空,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般悲凉!”
作者一生悲苦,能带给她温暖的只有童年时祖父和他的园子,在那里有她短暂的欢乐和亲人呵护的温馨,因此作者写下这样的回忆更多是留恋,是向往。祖父的园子既是她孤苦人生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她精神的家园。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怀揣着紧张、兴奋的心情,终于走上了四年级的讲台。一节示范课把彼此陌生的我们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接下来,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童年》开启了今天的学习之旅。也为这堂课奠定了自由、欢快的基调。
师:说起童年,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趣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位作家讲述她童年时的快乐生活。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你从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或者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在这个园子里有我和我的祖父。
师:“我”是谁?
生:作者。
师:作者是谁?
生:萧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下注释有,作者:萧红。
师: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出示课件:萧红的简介
师:谁能读一读?
生:生读,相机指导“蜚”的读音及意思。
师:《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
生:《呼兰河传》,相机指导多音字“传”的读音。
师:呼兰河,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是萧红长大的地方。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了她童年的生活,尤其是家乡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吧!
师: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拿起笔,随时把不理解的字、词或有感触的地方坐上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检查预习情况)你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很流畅,但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字的读音出现错误了。谁再来挑战一下?
生:生读,(师相机指导多音字“种”、“溜”的读音,并让学生把正确的读音标注在文字上)
师:读得很准确,你是一个小勇士。
师:有几组词语也要来和我们交朋友,看看他们都是谁?出示课件。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生:有,第二行那个黄色的字。
师:倭(wo)瓜,也就是南瓜。
生:谎花是什么花?
师:谎花,你看是哪个“谎”?
生:撒谎的“谎”。
师:只开花,不结果,向你撒个谎呢,简称“谎花”。
师:仔细观察一下草帽的“帽”的右上部分,这两横的写法。
生:这两横没有挨着两边,独立存在。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帽:形声字,从巾,冒声。冒是会意字,上为帽子,下边是眼睛,因后来用丝织品做帽子,所以又加了“巾”字旁。同学们把“帽”字写三遍吧,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
师:我们把障碍清除了,现在就让我们大声的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吧。
师:你发现这三组词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认真的看了看,想了想,随后有人举手发言了。
生:我发现第一组是动物类,第二组是植物类,第三组是描写事儿的词语。
师: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些规律还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学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我马上改变策略。
师:我们看第一组词语,这是描写的哪儿的动物?
生:园子里的。
师:第二组词语呢?
生:园子里的。
师:第三组词语呢?
生: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师:我们把园子里动物和植物统称为园子里的景物。所以这三组词语可以概括为?
生:园子里的景物和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师:把掌声送给他。是的,通过文中重点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章概括出来,当然也可以同过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的把文章串联起来。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走进园子
师: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两个段落。
生:第二段和第三段。
师:你找的很准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能用什么词语描述这样的园子,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出示课件第二段内容
生:这是一个样样都有的园子,文中这样写道:“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师:这句话很关键,你发现它在这段话中的作用了吗?
生:中心句,其它句子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师:说的真好,(把这个句子画出来,旁边做上批注:中心句)这可是什么都有的园子呀,小萧红向我们炫耀呢!重读哪个字和哪个词语可以表达出炫耀的情感?
生:“大”和“样样都有”,你试着读一读吧。
生读
师:重读了“大”“样样都有”,看,这个园子就是不一样。这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找找表示颜色的词。
生:这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园子。
生: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师:五彩缤纷一下子突出了园子的色彩美,小萧红,用你的声音向我们炫耀一下这个五彩缤纷的园子吧!
生读
师: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无人举手,师相机引导,蝴蝶、蜜蜂在忙着采蜜,各种各样的花在忙着开放,真是热闹
生:热闹非凡
师:整个园子呈现出( )的景象。
生:勃勃生机
师:对,也可以说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很准确。来,让我们一块儿去炫耀一下祖父的园子。
生齐读
师:大家用朗读再现了一个样样都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这真是一个花园般的世界呀!(板书:花园)(做批注: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师:既然是花园,你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可以看出园子里的花多?
生:红的红,绿的绿。有红花、绿花。(师生笑起来
师:我见过红花,没见过绿花。在这里绿色指的是小草、枝叶的颜色。
生:“一只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有蝴蝶的地方就有花。
师:说的真好,蝶恋花,花引蝶。“满身带着金粉”说明蝴蝶在很多花上采蜜,并且是在黄色的花蕊上。
生:“胖圆圆的”说明蜜蜂采了好多蜜,也说明花多。
师:是啊!这个语言奥秘也让你发现了,了不起。胖圆圆是什么词?
生:ABB式词语
师:这也叫叠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中还有这样的词?
生:明晃晃、蓝悠悠、胖嘟嘟。
师: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亲切感。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在这个段落旁边批注:侧面描写
师:好一个漂亮的花园,美美的读一读吧!
师: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十三自然段,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这个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课件)
生: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
师:哪个句子直接写出了这种感觉?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找的真准,这个句子很关键,你发现它在这一段中的作用了么?
生: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要求学生做批注
师:想一想,作者通过写园子里的什么景物来表达这种自由的?
生:太阳、花儿、鸟儿、虫子。
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师:你们俩合作找完了这些景物。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吧!边读边找找自由的感觉。
师:我们再仔细看看,这段文字用了几种不同的句式?每种句式都用了不同的连接词,比如:就像......似的。
生:三种句式,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接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
师:这个发现可不简单。(提醒学生圈出三种句式)如果写这些景物只用一种句式,你觉得自由吗?
生:不自由,很枯燥。
师:句式的不断变化,能传递出自由的情感。看来情感与句子的形式是有密切关系的。(板书:情感 形式 要求学生也做批注
师:在不同的句式里面,作者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突出这份自由的。找找看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板书:排比、拟人 要求学生做批注)你知道哪个是拟人句吗?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个大句子既是排比,也是拟人。
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是个排比句。
师:同学们,数一数这一部分有几组“愿意......就......”?
生:五组。
师:如果只有一组,你觉得自由吗?
生:不自由。
师:两组、三组呢?
生:有点自由。
师:五组、六组呢?
生:特别自由。
师:反反复复用一种句式,也能抒发出自由的情感,因为情感与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反复”。(板书:反复 要求学生做批注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感情,萧红反反复复的写,我们就反反复复的读,好吗?
师:我们合作读,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注意听我的语速。(大声读、小声读、快速读、慢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快乐。
生:自由。
师:现在我们就是那满地的倭瓜、黄瓜、玉米,用朗读告诉我你们的自由、快乐。
生:我就是倭瓜,我愿意爬上就爬上架。
生:我就是黄瓜,我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生:我就是玉米,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师:想一想,园子里还有什么?
生:我就是菠萝,我愿意长多黄就长多黄。(师生笑起来
师:这个句子是正确的,但菠萝属于热带水果,我们北方温度太低了,是无法成活的。
生:我就是西红柿,我愿意长多红就长多红。
师:长红了,就把你摘下来。(学生笑起来
生:我就是豆角,我愿意长多长就长多长。
生:我就是茄子,我愿意长多大就长多大。
西瓜、甘蔗、辣椒、冬瓜.....学生们个个勇于参与其中。)
师:多自由的冬瓜呀!其实不仅仅这些植物、水果是自由的,就连蝴蝶、虫子也是自由的,所以说:一切都活了
生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试想,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心境是怎样的?
生:快乐的、自由的。
师: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她是自由的、快乐的?
师:作者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要求学生做批注)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景物的自由来表达自己在园子里感受到的自由与快乐,心情是自由的,景物是自由的;心情是快乐的,景物是快乐的。
三、感悟自由的源泉
师:其实,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看。
生: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生: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师: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特别的心情,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反反复复的读。
师:我们合作读,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注意听我的语速。(大声读、小声读、快速读、慢速读。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生:无忧无虑。
生:逍遥、自在。
生:快乐、自由(板书:快乐、自由
师: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萧红一天都在园子里,祖父在劳动,(生说:我也在劳动
师:你是真在劳动吗?
生:不是。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出萧红不是在劳动,而是在?
生:瞎闹
师:读一读,第四至十四自然段。看看萧红在园子里都做了什么?
生:把谷穗当狗尾巴草拔掉。
生:把种子踢飞了。
生:把浇花的水往天上撒。
生:祖父教我认识谷穗。
师:在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萧红闹的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把谷穗当做狗尾巴草拔掉。
师:祖父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找一找,“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大笑、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时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
生:宽容
生:慈祥
生:和蔼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爱,所以才有了萧红童年的快乐、自由,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四、主动质疑,迁移名著
师: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有了祖父,园子就成了美不胜收的花园;有了祖父,园子就成了自由自在的乐园。(板书:乐园)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是只属于她和祖父的园子。再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但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却说《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