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
参加跑团的跑步读书群,每月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人常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跑步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一种修行。读书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信仰。当两者结合,才能使我们内外兼修,找到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看到眼前自己准备的一摞书籍,还是不由自主选择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父亲订阅的《青年文学》杂志上一篇描写作者在陕北农村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感情真挚,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记住了他的名字,以后又陆续读了他写的一些书。《我与地坛》以前读过多次,但每次阅读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力量和思索。
《我与地坛》是作者二十一岁那年,身体出现问题,下肢瘫痪,生活出现重大改变时,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人生所发出的感慨和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和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思考人生的一处佳境。“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找到了一座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感受每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死与生,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亲人所受的痛。初始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过时间的酝酿,他感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我与地坛》作者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生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索……失落、烦躁、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写地毯的风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确,描写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忆,地坛没有过多的表述,却串联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家附近的地坛公园入手,表达了自己为何要去地坛,在地坛附近的所看所想,后来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关回忆。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一度让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让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他来到地坛,认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此时的心情也是郁结的。然而,他却没有防起自己,他在脑海里有个精彩的世界,他用“好运设计”想象自己的人生:他爱好运动,也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他还有不少的梦想。他在轮椅上,心中却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他在地坛中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与地坛》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记本,记录着内心的悲欢,也打开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作者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儿时的伙伴、“插队”的朋友等。他的亲人与朋友也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作者小时候由于一些小事而沮丧,看到爷爷努力编鸡笼并对着“我”微笑的情形,让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个老人尚可微笑面对生活,年轻而健康的“我”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许多生与死的话题,也联想到他认为完美的体育明星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的苦难,活着就能想到办法去面对,遇到问题不能逃避。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一处安宁来安抚自己的内心,想必地坛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难所”。在地坛这片园地内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完善自我。在后面的情节中,地坛的草木竞相生长,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作者的内心也对自己充满希望。
而在本书也有一条隐藏的感情线——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总是在“我”去地坛的时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伴与照顾,鼓励“我”写作。然而,母亲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却没有过多的表达自己的苦难,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编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有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在“我”背后守护着,让“我”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断地写作、出版,这也打动到身为读者的我。母亲的爱是包容、慈祥和内敛的,母亲的出现鼓励着大家,也让作品添加上亲情的色彩,像是一块不断打磨的玉石,带着温润的色彩。地坛对于作者而言,更像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这种爱在时光的打磨下仍然闪烁着光辉。正如地坛的植物不断生长,建筑物也在时光中有了新的时代印记。
阅毕,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对个人的苦难,我也可以更积极地走向未来的人生,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