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

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
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他“走”进了地坛,
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书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
关于生死,关于命运,
关于母亲,关于地坛。
我与地坛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72年因双腿瘫痪于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经典语录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你来了,留下一段看起来还不错的回忆给我;
你走了,这段记忆愈发清晰;
也好,失眠时还能让我用来消磨时间。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品赏析
先别去死,试着活一活看
生命的开端是最玄妙的。
一个人出生,这是上帝的安排。
一个人死亡,也是上帝给的结果。
唯一能够让我们掌握的便是生命中的过程。
比如,你要怎么活。
你可以抱怨上帝为什么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就命运而言,没有公道。如果你想要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想要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需要祈求上苍的恩赐,而后者必须在千难万苦中获取。
史铁生一生饱受病痛折磨。先是双腿残疾,后又得了尿毒症,靠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
他曾笑称自己的主业是看病吃药,副业才是偶尔写写东西,“我这四十八年的生活有一半的时间在生病,没什么我没得过的。”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首先要想几个问题:
第一是我要不要去死,第二是我为什么活?
如果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去想,活下去试试看呢?
决定活下去试试看,好像是为了不甘心。但是试一试并没有什么别的损失。可是又是为什么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总觉得还是能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的。所以说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史铁生说他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你不能去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当明白了这一点,才发现这是一个挺滑稽的时刻。
其实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人总是要为了生存找一些牢靠的借口。
朱自清在匆匆里说: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所以,总还想留下点什么。
这样就不用去想如何去死,因为那是躲不过的事情,是不用去着急的事情。而唯一有把握的,唯一能去改变的,就是怎样去活。
其实人生来本就是寂寞的,是一个孤离又独立的个体。浮于人世,有的时候轻松快乐,有的时候沉郁苦闷的,有的时候平静而自信,有的时候软弱又迷茫。
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情是不堪说的。
“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去爱它。”
这是史铁生生命的箴言。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出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
太阳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
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卷土重来。
史铁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
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有时作者还在自己细节化的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来传神。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
三、哲理性的语言和真挚动人的情感
文章语言极富哲理性。如“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的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节日。又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