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 百科
- 2020-06-29
- 147热度
- 0评论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商务英语
陈明艺
近期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事件:巴黎圣母院失火。这让无数的国人联想到了圆明园,在历史的长河中,令我感到最惋惜的无疑也是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如今,那留下的断瓦残垣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一悲惨的结局,这不仅是多数国人心中的痛,也是一个民族的痛。
回顾往史,圆明园曾见证了一个民族五个朝代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它的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么痛心的一幕?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慈禧太后的掌权以及她那要求“凤在上,龙在下”对权利的野心吗?似乎在很早以前便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似乎也是如此:因为得到圣宠,皇帝和她说关于朝政的事,教她写字读书,作为女子的她,却对政事了如指掌。恭亲王被招引,是慈禧太后干预参政的转折点,此后恭亲王也不负慈禧的所望掌握了朝中重权,成为了她的后盾。再之后到她6岁的儿子华丽地登基,众臣朝拜,朝拜的场面不亚于看如今的军事演练,从此政权便掌握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从古至今掌握政权的女性屈指可数,最著名的除了武则天之外,慈禧太后算是一个。拥有野心,不甘于只有男性帝王才能受于天命,这种志向放在现代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她所出生的朝代以及她那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贪慕虚荣的环境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如果她生活在现代,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女性精英。从女性及个人层面来说,不甘于现状而去为自己争取机会,行为自己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机会,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自己的梦想,在此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因为她的参政,以及后期的奢侈的生活确实是足以让人指责,但是我想,单凭一位女子的力量并不足以做到如此做到能毁掉一个国家的地步。
火烧圆明园,追其根源,是因为咸丰皇帝食言,中国官员和外史和谐谈判撤兵的事情达不到预料的效果之后,把应发使节和其手下关在牢中和圆明园中整整三天,没有食物并用水浸过的绳子捆绑着手。最后,扣押的39人中要么被蛆活生生地吃了,要么活下的人也是神经处于癫疯的精神状态,因此使外国使节累积了仇恨,这是触发了英发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惩罚当时皇帝虐待使节和不守信用,外国使节便想要通过火烧圆明园来给中国一个教训,让中国俯首称臣。然而,当时在烧毁圆明园之前已有外史官员在北京贴出告示告知,但是麻木的百姓认为烧毁的只是皇家的园林,与他们没有关,并且自贴出告示之后皇室那边并没有任何的回复,于是,一场世界闻名的文物灾难悲剧地发生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熊熊燃烧在天空上方,一共经历了五十多天的抢夺,三千五百名士兵焚毁、拍卖抢回来的文物,历经了五个朝代的文明,存活了一百五十年的圆明园就此被烧毁、倒塌,几个朝代以来底层人民在此付出的辛勤汗水大多已被毁尸灭迹。就像著名作家雨果所描述的那般: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也许,除了他们公开的原因之外,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还与外国使节们的贪婪、欲望或者是野心有关;也许和他们心里早以萌生这个念头,一直在等待时机有关;也许虐待使节只是英法联军们用来掩饰他们早已对中国宝藏虎视眈眈的借口,但是这似乎也没有再去争执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了,毕竟历史已经无法作出任何改变。然而,这样的罪行发生仅仅只有这些原因吗?
历史的发生具有必然性。某些行为必定是要担任其所导致后果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中国与外国联军多场战争中,即使中国拥有大量军马但是仍然死伤无数,无一归还,相反外军却只有少数的死伤。这样的军事实力不禁让人感叹如果任何一个外国侵略者真正地攻打中国,那么如今的已经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了吧!追溯在此之前,曾有外国使节来中国贡献他们的军事武器,这无疑是一次可以打开中国视野的机会,但是皇室们却骄傲自大地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如此封建不思进取的思想和封闭、安于现状的王朝无疑是不会有好的结果。
即使用最豪华、最壮观的外表来装饰也抵不过那内在的腐败、奢华的侵蚀,然后逐渐展露出它的真实面目并得到它应受的惩罚。
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慈禧太后提出的“宁给洋人,不给家奴”的思想不仅是在向外军示弱,引狼入室,对当时的国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的。但即使如此,战败了之后的宫殿仍然吃着山珍海味,场面之奢侈让人丝毫都不怀疑这是一个正处于战事紧张的时期。不久之后皇帝离开了宫殿去别处避难更是京城的一大伤害,外军的入侵、抢劫、强奸,街道上的血流成河、尸体橫布,百人坑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各种惨叫声,哭豪声交杂在一起。对于皇帝来说他是逃离了沦陷之地,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和和平,但是他却把灾祸恩赐给了在京城的百姓们,使皇室置于灾害之外。他们的“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行及时乐”的作风和当时百姓的遭遇相比就如同两个世界一般毫无交集。所幸的是民间也不缺乏奋斗抗争的勇士,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民族的骨气不得不用他们的智慧联手起来对抗外军。看着圆明园被烧毁的那一刻,人民早已麻木的心逐渐恢复了知觉。
圆明园真正的价值来源其艺术性和历史价值,它是有关于艺术和历史的艺术品。如果圆明园如今没有被烧毁,在今天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景点。虽然不断有人要求恢复圆明园的景象,但至今仍然保持原状是因为那残留下来的断壁虽然不美观、不完美,但是它的历史性具有深刻意义,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国耻,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就像经过了残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后建立了南京大屠杀馆,旨在帮助现代的人们更好地去了解史实一样,时刻警示着国人那些不可磨灭的伤痕不能被忘却。不同的是,南京大屠杀馆只是通过介绍以及模拟展先当时的情景,但是圆明园却是真实存在的原状,只是为了看上去不那么杂乱、残忍才进行了稍微地修改。
火烧圆明园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仅仅限于沉痛在那被烧毁、掠夺的文物,而更应该伫立于历史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首先,我国的军事实力不够强大,所以被虎视眈眈的外国帝国欺凌。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军事力量的薄弱性和不先进性使敌国在我国剥夺黄金、文物,在皇帝的统治下还如此的横行霸道。我国之所以最后能取得革命的成功靠的也不是军队的力量,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其次最主要的是内部官员的问题,统治者如果没有内忧外患的精神注定是会失败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多警示和告诫,有时候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导致的。再者,是得不到民心的问题,在国事处于紧张地位时,被罚的款远多于皇室库存所拥有却还能还得上款时,皇帝却还在吃山珍海味,如此地奢侈无度从中便可看出,大多数的金银钱财是从人民群众中搜刮出来的。但最让人心寒的还是在为难的时候抛下子民去逃难的行为。
从此次的事件中所得出的经验,我们都能清楚地在如今的国家治理方案中看到。从军事到政治再到民生,都有很完善的治理方案。虽然历史是无法为人所改变的,但是我们能改变我们国家的环境、生活。没有外国的不断地侵略和无尽地索取,我们又怎么会将这段痛入心扉的经历铭记于心,一代传一代;没有火烧圆明园的遗憾,我们又怎么能唤醒中华人民的觉醒,至今还如此清醒。也正因为历史的发生与教训才成就了我们的如今。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去完善。中国五千多年的长远历史中,不仅给我们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和思想,更能使我们在这每一个朝代的灭亡中不断地寻找到一个国家的富强治国的道路。我想,在当时外国侵略者侵略我们国家的时候,在他们以为他们即将要胜利之时,没想到我们逐渐从沉睡中醒过来并展开了攻击。
以史为鉴,才能明确国家应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虽然历史是过去式,但是我们只立足于现在,忘记过去,那么历史也总有轮回重蹈覆辙的那一天,只有清楚地、客观地去认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更好地实现中华名族的复兴。
观《火烧圆明园》有感
法学
沈壮波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小长假未能出门远行,闲来无趣。便在空闲之余观看了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火烧圆明园》。本想打发时间,不曾想,看完感触颇深。
作为文科生,我热爱历史,不仅能把朝代倒背如流,而且能说出不少历史上的名人趣事。但今天看完才知道,影视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不是单纯看书所能有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在一帧一频间拨动人的心弦。就好比今天看到的《火烧圆明园》,虽然这段史实在书上看到无数遍,也曾听老师说过无数次,但今天一观,仍然是无比震撼、痛心。
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同治帝六岁登基时开始,片头开篇画面是一排排仪仗队,站遍皇宫各巷,文武百官跪着迎接皇帝登基,琳琅辉煌的石陛雕龙刻凤,好不壮观。乍一看好像是太平盛世,但这一幕还是没能掩盖住大清帝国崩塌的颓势:太后垂帘听政,文武百官满面愁容,侍卫面黄肌瘦。大清的这一幕,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临危之前的回光返照。
镜头来到慈禧太后入宫前,慈禧还是个少女时,路过一个老工匠的铺前,看到工匠手中的活,便问老工匠所做何物,老工匠回到“石陛”。慈禧又问为何龙在上凤在下,老工匠笑称:皇帝比皇后大,自然龙在上。慈禧表示不满,道:以后,我要让龙在下,凤在上。而且,按照电影的描述,慈禧后来确实也做到了。这是电影中的细节,这件事历史上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电影把这件事描述出来,在我看来似乎是有着一个错误的观点导向,大清帝国的崩塌跟一名女性息息相关。
火烧圆明园是该电影的主题,本来应该是围绕着一主线而展开,但奇怪的是,电影的内容中,有关圆明园的笔墨却很少,而更多的是描述慈禧与咸丰帝的生活,慈禧对咸丰皇帝处理政事的影响,这似乎是想把慈禧祸害朝廷,断送领土的罪名做实。大清为何灭亡?因为皇帝,大清政府的无能,大清政府为何无能?因为后宫干政,固守传统,乱法违纪。这是我从电影弹幕中看到的,这样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想想有感觉不对。我不知道电影的观点之一是不是想把亡国的责任推给一位女性,但它确实误导了那些本来对慈禧存在偏见的那些人。
我想,应该是那些人曲解了李翰祥导演的用意,圆明园为何会被火烧?其实李翰祥导演在前面做了很多的铺垫。这些铺垫看似与圆明园的下场无关,但恰恰相反,这些电影情节似乎暗示了火烧圆明园的必然。
其实英法联军烧的不仅是圆明园,而是在烧整个大清帝国,从圆明园化为废墟的那一刻起,天朝上国的美梦彻底化为泡沫了。面对外来列强,中华儿女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在一声声的哀嚎中接受屈辱。
其实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到大清帝国为何会瞬间衰落,走向灭亡:
一是等级深严的社会制度,雕刻精美的石陛中,龙在上,凤在下。龙在上象征着皇帝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冒犯,身后的大臣个个卑躬屈膝。而在另一片大陆上,美国早已独立,提倡人人生而平等,民主自由。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慈禧虽然常伴咸丰身边,深得宠爱,但当她为咸丰出谋划策时,咸丰还是强迫她跪下回话,不然不听。由此可见,君为臣纲的思想早已奴化了中华儿女。
二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理念,当列强和僧王在通州谈判的时候,谈判大臣一再强调,乾隆年间外国使臣回见乾隆迫于中国礼仪拒不下跪时还是要单膝下跪,以示对乾隆的尊重。因此,使臣进京也不能坐车不能坐轿,以示对咸丰帝的尊重。列强当面表示不屑,扬言不让进京也要进,僧王大怒,势要与外国使臣肉搏,以捍卫皇室尊严。这些细节都从侧面可以看出,大清的统治者时至今日都是自大的心理,不屑于列强打交道,却又不得不打交道。
三是列强与清军交战时,皇帝到寺庙里卜了一卦,这是多么可笑的是,在战况愈演愈烈时,作为一国之君,咸丰没有与大臣商量对策,也没有到前线声援战士,而是发出谕旨要求地方军队入京勤王,把前线的胜负交给神明。而他自己又继续到各宫巡幸,享受山珍海味。可惜烈士战死沙场,昏君醉生梦死。这样的国家,谈何不亡?洋枪洋炮打在清军身上,清军的大刀弓箭却不能碰到列强他们一丝一毫,何等悲哀?
四是英法联军打到京畿时,咸丰以木兰秋猎的名义逃奔承德避暑山庄,把京城和人民都丢给列强,躲得远远的,而另一边,守卫圆明园的士兵正在与侵略者斡旋,京城的百姓正在与列强厮杀。电影有句旁白形容的恰到好处,荣华富贵永远属于皇帝,贫穷苦难永远属于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怜的社会底层阶级,永远是第一个接受灾难。
五是列强闯入百姓家中抢掠妇女,在镜头中,一位妇女被英军拖进家里,对这位妇女做了禽兽行为。愤怒的家人把英军士兵打得半死,被奸淫的妇女冲出屋子要自尽,她的妹妹拖住她。这时一位老人吼着说:让她跳,死了才干净。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难受,妇女受到凌辱想要自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老者为何还要让她死?替她着想?不,是三纲五常,是封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一个女人既然已经不干净,那就没必要活着,因为会给家族丢脸。多么愚昧落后的思想,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本来可以阻止它消失,却恨不得她消失。在当时,欧美国家已经提倡人权保护,大清却墨守成规......所以,那些老百姓才会这样做!
这是我从电影中所看到的,其实要把这部影视作品看完很需要勇气,因为画面太过真实,太过悲惨。特别是大屠杀的时候那些人麻木的面孔,惊恐的面孔,痛苦的哀嚎。我知道,历史中的大屠杀远比影视作品所展示的惨烈。
当然,从影片中我也看到了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在通州谈判时,僧王与外国使臣的肉搏暂时性地压住了列强外交官的嚣张气焰。在与列强交战于前线时,士兵们同仇敌忾,一拥而上,无惧生死,但无奈武器落后,抱着大旗战死沙场。在京城战乱中,百姓们不甘坐以待毙,奋起反击。与列强交战于街头巷尾,英勇无惧。在圆明园被烧,尸横遍野时,守园官员不堪欺辱,面对着大火老泪纵横,最后选择跳湖就义。电影中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其实正在慢慢醒悟,大清会亡,但中华民族不会完!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触是:落后就要挨打!纵观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清朝乾隆之前的所有时间和所有阶段,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屹立于民族之林。不管是霸秦强汉,还是盛唐富宋,我们国家何尝落后于其他国家。可是到了清末,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会受到这样的耻辱?答案大家其实都知道,闭关锁国遮住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我们在自娱自乐中逐渐与世界脱轨,火烧圆明园,我们从天堂瞬间跌到了地狱。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任人宰割的道路。
如今,我们中国再次强大,昔日的凌辱不会再重新面对了,可是我们要对这段历史深深铭记。面对我们国家的强大,西方国家纷纷眼红。因为他们想不到,昔日的瓜分对象竟然有一天会以巨人的身份站在面前。但是我们早就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新中国建立起,便是奔着复兴的目标一直前进,一步一个脚印。这一期间,又是多少代人为国家付出心血。
当我们走上复兴之路时,欧美国家问:为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还是崛起了?其实,他们应该问的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因为除了这段时间,中国一直都是没有落后于世界!所以,中国崛起是无稽之谈,我们所做的,是复兴!
落后挨打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当前所享受的,所拥有的,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铭记历史的原因。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多少英雄人物,也淘去了心酸耻辱。英雄要记住,耻辱也要记住。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过去。因此,记住我们所受的这些耻辱,我们国家才能在复兴道路上越走越稳。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稿 | 沈壮波
审稿 | 刘宏娇
编辑 | 叶影文学社 周晓婷
博雅教研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