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人与成人之美
- 百科
- 2020-06-07
- 105热度
- 0评论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作者:蔡维民
放在教育的角度,可以引伸出两层具体意义与作为:“尊重个人的价值”以及“尊重个人的特质”。
提到王阳明的教育观点,大概都会用有名的“脱衣审案”故事为例。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冥顽不灵的大盗。这个大盗面对王阳明的审问顽固抵抗。所以王阳明便以天气热为由,要求大盗脱掉衣服审案。他一开始都无所谓,后来当王阳明要求他连内裤也脱了时,大盗竟然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连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在王阳明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
王阳明咏良知诗这样说:“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资质,我们原本人人都具备。我们都听过“君子成人之美”,但是“成人之美”不应理解为“促成他人的好事”—因为有可能变成毫无原则地成全别人的私欲—成人之恶,应该是成就一个人的心灵品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展现出人的价值。教育就是一种“成人之美”,发现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美,并成就这份心灵品质。
王阳明三十七岁在贵州龙场顿悟时,强调“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这叫“吾性自足”。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曾提出这样一个经营管理哲学观点:“作为人,何谓正确?”他以此为准绳,强调人类与生俱来的以良心为基础的最基本伦理观和道德观,是纯粹、爱、直白,这些最自然、最质朴的东西是一种生命状态。他认为:“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作判断基准,这就是基本原则。京瓷(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Kyocera)和 KDDI(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 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 NTT 的第二大通讯公司)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是凭这一点,并不复杂,更无高深莫测的东西。”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可以说是雕刻艺术的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米开朗基罗动手雕刻之前,它原来是一块废弃的石头。
有一位雕刻家菲耶索在雕制人像时不慎失手,将这块大理石在两腿位置中凿坏一个大洞,似乎不可能再雕出一件完整作品了。米开朗基罗争取到这块石头,他仔细把石头重新衡量,计算好如何依照既有形状创作雕刻,并开始埋头工作。在大理石原先被凿坏的部分,米开朗基罗有意在石像边缘保留下部分凿痕,细心的观赏者到今天还可以发现这些细节。米开朗基罗说过他的雕刻就是“将禁锢在石头中的生命解放出来”。
教育不就是一种“创作”吗?不就是引发出一个人的特质与潜能的工作吗?在上期专栏文章中笔者说:好的教育就是把被教育者心底最本真的自我引出来,激发出他本就有的无限潜能。前文中所说“成人之美”,也可以理解为导引出“某人的特质”,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共同的信仰原则下,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专长与定位,就如同齿轮一样,努力发挥功用,同时彼此相助,使组织得以发展,自己也得到成长。
意大利插画家Marco Melgrati曾根据现实题材创作过一幅画——《你永远不知道跟你玩的是谁!》,画中的猫把蛇尾当成鼠尾,毫不畏惧地用爪子抓着蛇的尾巴。
这幅画的意义是:你永远不知道跟你玩的人是谁,因此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特质,不要轻易看不起和低估任何人。人的可贵与价值就在于自己发展的不可掌控之灵性!
层级越高的领导人或教导者,往往具有高情商,越懂得尊重别人;反过来说,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一个“优秀”的人。以尊重作为教导原则,让受教导者心悦诚服,全力贡献所长,领导人只须整合与导引,这是何等美善的教育领导哲学!
“美善熏陶”这个观点也是从“有善有恶意之动”引伸出来的。如前所说,既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接触外物,都会受到自己的喜恶偏好、家庭背景、教育认知、文化传统、工作环境等影响,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予“正面”的影响呢?既然“有善有恶意之动”,该怎么动?要如何“成人之美”?那就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了。换句话说,也就是营造出一个善与美的环境来强化受教育者的意念:例如美好的艺术,正面的时事报道,日行一善,时时关注自己的念头,注意不让自己一直处于诱惑的环境;更进一步,为身边的人也营造美好良善的环境─特别是职场,让旁人因自己而感受到正能量。
求学是为成圣,成圣最重要的仍是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如何进行对自我内在的修练。
当你能够使自己的心在各种环境中无入而不自得,看待事物均如平常一样,就能使自己在成圣这条毫无止尽的路上一直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圣贤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但是就一般人来说,“蓬赖麻直”才是普遍真理。
有人说王阳明强调“心学”,就是不假身外求道,又说王阳明强调“不动心”,就是不让外在环境影响自己。但王阳明怎么会不同意环境对人学习的重要呢?我们别忘了,王阳明心学坚持“知行合一”,就是认为“实践 -生命经验”才能印证并坚固良知。杜维明先生曾写过一本《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描写王阳明在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路途上,如何受到朱熹、王家祖先、父亲王华等人的影响;而科举失利、撰写文章而被廷杖、与手握大权的太监刘瑾斗争等等困难,又如何磨砺了他的心志,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有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藁矣。”这是王阳明对于学童教育的具体说明,强调给予诱因、建立好的学习环境,顺势而教。
这也是今日施教者可以仔细回味的。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子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它本来就是“时间”的投资,无法立即看到成效,当下我判断为“不善”的实际状况,也许在未来的情境下反而是另一种“善”。生命的美善来自于我对生命经验的诠释,除非有美丽的眼睛,否则看不到美好的风景。一个企业体,若是里面的氛围是“积极的、追求卓越的、创新的、凝聚的、服务导向的”,那么不必过度强调业绩,这种企业文化自然形成一种品牌,企业员工都会自发形成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异象”。稻盛和夫已经用他自己的例子说明了这个原理,不是吗?
2018第五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
暨中欧第七届中国家族传承论坛
幸福与财富
12月9日-10日 | 中国·深圳
年度经典巨献
与您荣耀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