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定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黄宗羲定律背后的原因

黄宗羲定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而‘黄宗羲定律’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 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如何从制度上防止“黄宗羲定律”重现?

叶青教授认为, 一、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二、要从政体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

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

三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

延伸阅读

黄宗羲成就?

黄宗羲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均为精通,史学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之风气。

在哲学上,他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理气不可分的观点,并认为心就是气。

在认识论上,他把“致良知”的“致”等同于行,反对空想空谈,强调并自身积极投入实践斗争。

在社会政治方面,他提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天下不应该以君主一姓的存亡为转移,而应该以百姓的忧乐为出发点。

黄宗羲还主张改革土地及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民主、民本思想

2、黄宗羲定律

3、哲学观点

4、政治、经济观点

5、文学观点

6、黄宗羲赋税思想 背景  政治上:明清鼎革,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思想上: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历史轮回九大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历史九大定律详解?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成就大业之后,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文种被杀,范蠡逃跑。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如刘邦如朱元璋。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己这样去想。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便不断重演。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支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这就是包围定律。

围绕着权力,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力“磁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磁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文中语:“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中国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中国历史上的“党(派)争”持续不断,结党营私更是司空见惯。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佑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昆党,清有帝党、后党,国亐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的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太平军时期,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一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强者历数世而衰?我以为原因有四:“骄”,“奢”,“淫”,“逸”。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等等。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园艺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于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举国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中国发明的定律?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发生过无数历史事件,有的让人惋惜,有的也会让人愤慨。中国五千年里也有跳不出的5大历史规律,因果惊人,更是人生定律。
第一是象牙筷定律。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刚登基不久就命人为他打了一双象牙筷,从这双筷子上,就折射出了他的贪婪和不顾民生。之后发生的事情也验证了这点,毕竟刚当皇帝就要象牙筷,以后还不知道能要什么。大家平常在学习和工作时,总会觉得放松一点、奢侈一点也没什么,最后的结局就是越来越放纵,逐渐被欲望吞没。

第二就是“兔死狗烹”定律。古语有云:狡兔死走狗烹,就算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会反目成仇,斗个你死我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谓是一抓一大把。俗话说得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出门在外多留个心眼总不是坏事。

第三是黄宗羲定律。这是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总结的一项定律,是关于古代的赋税改革以及经济制度的,因为黄宗羲发现,虽然历朝历代都提出了不少税收制度的改革方法,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赋税一次比一次高。引申到生活中它的内涵就是,做事情要考虑周全,不能想当然。

第四是柳宗元提出的“敌戒”定律,柳宗元觉得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有敌人都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能让人保持警醒,其实孟子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敌人,为他动气是不值得的,你应该好好利用他的存在来鞭策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五个定律则是“五世而斩”,全句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就是先辈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后代会在短时间内将其消耗干净,这句话出自《孟子》。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其实也验证了这样的道理,一代人富裕很容易,但是要代代人都富却很难,与其坐吃山空,不如尝试着创造自己的价值。5个定律我们能找出无数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实用性,这其实也隐藏了两个信息,一是表明了它们并不是在信口胡说,二是看来很多人都没有重视这些定律,才会一犯再犯没有长进。

历史定律其实也是人生定律,如果在生活中能够谨记并且理解这些定律,肯定能够少走不少弯路,因为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大家要记住,有因必有果,重视“因”,才能有好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