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孔子是唯物主义者吗)

网友提问:

孔子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为什么?

优质回答:

@徐敏豪大诗人 @徐敏豪大哲学家

上联:君权神授富贵在天克己复礼,

下联:三纲五常君本家本离经叛道。

横批: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旨归唯心主义的自白。

注释:

1.大方向错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符合天道。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恰恰与之相反与背离。为何?因孔子为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裔,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后,为安抚天下、保留祭祀,仍将商朝遗民,分封陈国世袭罔替,孔子祖上迁徙鲁国、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赴鲁国一等公宴遭拒,从此,“克己复礼”成为其奋斗毕生的座右铭。家道中落的个人身世,奴隶战争的社会背景,血缘世袭的历史烙印。何为“礼”?周礼。何为“周礼”?古中国奴隶战争人类社会制度及其体系的“集大成”、“顶峰”与极致。

2.小方向可取。开办私塾、有教无类、学费束修(即腊肉腊鱼),使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当时,鲁国的国立大学为田忌及其家族举办,孔子作为平民,既不能入学,更不能为师。只能就学于私塾,而后担任私塾先生。

3.弱国论千年。因“孔子问礼”,古中国长期“舍师取生”,奴隶战争与封建地主社会两项合计长达3940年,死水一潭、自腐虫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直至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弥久弥深,历史教训十分深刻沉痛。

结论:

1.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为唯心主义,毋庸置疑。孔子曾说:如果早些看到《易经》、《道经》,其儒家学说,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会是怎样的呢?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兜售“克己复礼”,四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孔子亲口所言,刻骨铭心、悔不当初。

2.“儒家”学说传人的自我革命。早已将《道德经》奉为圭皋(即玉璧、精髓),迷途知返。这才有“新三纲八目”、“新横渠四句”的横空出世,仁人志士集群,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这才使古中国因道德经文脉未断:国土保持相对完整,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旷古烁今。他(她)们,早已实非儒家、崇尚“克己复礼”,而是道家、崇尚“唯道是从”,崇尚伏羲、炎黄、尧舜,并与之一脉相承。

3.其身后,后世深陷于“周期律”(历史朝代更替)的离经叛道者,皆将后世仁人志士集群,统称为“儒家”、“儒雅”、“儒商”等,纯属误导、误读与误判。毋庸置疑。

其他网友回答

毋庸置疑,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欢迎各位批评。

判断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一个根本标准,那就是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人就是唯物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这两者是根本矛盾的,一个人在某一刻不能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

很多人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一想到孔子就是圣人,圣人当然是唯物主义者了,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一来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二来对孔子及其学说也不甚了解,只是人云亦云,须知:真理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需要说明的是,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并不是在否认他这个人以及他的理论贡献,而是单纯地就事论事。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呢?还是得用上面所说的那个标准来判断。

孔夫子在当时属于地主阶级,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他是商汤后人,其父亲在生前曾任陬邑大夫(在山东的曲阜),孔子也当过官,从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一直做到了司空、大司寇,但由于生不逢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和理论学说并没有能够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说到底,他只是一位理论家,他更加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大丈夫就要当个读书人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或者更好一点,要“学而优则仕”,当官成为统治者。他的弟子要去当农民,他认为这是小人的作风,这可以看出这位大理论家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轻视实践的倾向。

他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游离于一些统治者阶级的左右,而少跟劳动人民接触,所以他周游四国,学生众多。知识分子出身的他想要扩大自己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办学收学生,因此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学的风气,他还要提倡“有教无类”,否则他就难以扩大影响,实现抱负,这些都是可以从他的阶级立场上去理解的。

把这一切都理清楚后,我们发现孔子确实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而广泛的,他的理论学说很美好很理想,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仁人志士的向往,更是为帝王将相所作的赞歌。

然而,这些掩盖不了他是一位唯心主义者的事实,他的诸多理论都是直接从上层统治者的视角看问题,都是“高屋建瓴”,而很少接近社会实践,他很少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出发,而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只要在意识方面下苦功夫,就能决定物质的发展。所以他理论贡献很大,他的理论学说通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且能被统治者奉为圭皋,因为这本身就是孔夫子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的学说。

总结:毛主席认为“孔学名高实秕糠”就是上面的那些道理,因为孔夫子脱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分子和帝王将相的作用,而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的客观观察。

其他网友回答

孔夫子是积大成的圣人,圣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圆满的智慧。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都不是圆满的,有其局限性。夫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比如天地、男女、生死、昼夜、苦乐、祸福、兴衰、肉体和灵魂等等。后来古人进一步解释说“孤阴不长 独阳不生”。唯心、唯物就是一阴一阳,单列出来都是片面的,都不客观,都无法永存。佛教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唯物何来唯心,没有唯心哪来唯物。唯心唯物都是一体之两面。所以孔夫子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是大成至圣先师!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不足以阐述清楚一个具体事物。孔子原本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集合体。

第二,教科书没讲明白的事实是:

①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决定“意识”。唯物主义这个“意识”是指“人类意识”,人类意识逐步进步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逐步接近终极真理的核心,但永远不能抵达。

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客观。唯心主义这个“意识”是指“个人意识”,就具体的人而言,这有合理性。

的确,人的认知决定其客观发展,所谓“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③人以主观的“个人意识”为起点,以其激发的情绪为动机并付出行动,以经验的积累来不断完善认知,而进一步认识客观,所谓格物致知。

④“个人意识”往往是错误的,也正因如此,“尧舜”者少,而“庸碌”者多,但不能以此抹杀“个人意识”的客观存在。

大家都理解列宁的论断:“主观与客观的偏离,必然产生谬误”。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这个“谬误”本身就是客观存在!比如,错觉、幻觉都是谬误,但是,它的的确确是许许多多的人的生活之常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些概念是外来的,中国古太极?文明从源头看就是无神论的。象道德经中偶然提到过“帝”的概念,此“帝”也非彼“帝”,还是指自然。中国人有开明或迷信一说,似乎是不是唯物或唯心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