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和它背后的故事(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网友提问:

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优质回答:

最喜欢的一首诗,七步之才,煮豆持作羮,漉药从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经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曹操面前说他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汉献帝廷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了,曹丕继任承相。就在这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依仗自己的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时,常夸你砌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曹植点点头,说,请皇帝赐题。就以兄弟为题目,但是,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略一恩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呤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这就是,七步成诗,

其他网友回答

苏武的《留别妻》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译文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归来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我依然会永远想你……

?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在看《锦绣未央》,男女主角坐在树下一起抚琴,但是男主角已经病入膏肓,最后弥留之际念了这首诗:“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但是诗还没有念完,男主角就去世了。

女主角一个人含着眼泪,独自抚琴,并念出了最后两句:“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当时觉得,哇,这首诗真的好美啊!

这首诗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但是却要为国出征,不得不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

诗的前面四句描写的是一对新婚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二人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琴瑟和谐。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然后这种甜蜜又宁静的生活被出征打破。

诗中的男子知道自己不久将要上路出征,时不时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知道,只要天一拂晓,他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妻子,踏上远征的路途。所以,天边星辰远去的时候,心中涌起难以言传的酸楚,而此次的离别,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再见一面;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仿佛看到了这一对年轻夫妻握手别离的场景。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妻子希望丈夫在征途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希望记住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而“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如果能够平安归来,一定与你一起白头偕老,如若战死沙场,我会在心里时刻挂念你。”

整首诗先是描绘了夫妻的幸福生活,后面作者笔锋一转,因为为国出征,将这种甜蜜的生活打破,原本幸福生活的二人不得不分离,而这种离别有可能是不复再见,二人依依不舍又万般无奈,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最喜欢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是一首叫《弹歌》的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是我三岁多的时候,奶奶教我的,当时还不知道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弹歌》出自先秦·无名氏《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也有记载“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直至今天,断竹续竹的成语还在使用,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还有《弹歌》这么一首诗。

“断竹,续竹”,是做弹弓的动作;“飞土,逐肉”,这是使用弹弓的动作。“飞土”,是因为过去的弹弓也是一种武器或者打猎的器具,而弹弓用的弹丸是用土特制的,有一定的大小规格,所以“飞土”指用前面“断竹,续竹”做出来的弹弓射出去弹丸,目标就是“逐肉”,即打中猎物。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古音理析

这篇《弹歌》以今天的语音来读,最后的“宍”与前面的“竹、土”并不押韵,但是考其上古音韵部,完全是一部韵文。

“宍”的反切是“如六”,上古属于觉摄,而“竹、土”也是觉摄,因此它又从侧面佐证了先民的歌谣,大多凭音感而发,又大多押韵。

《弹歌》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又生动有趣也很容易理解,但在我每个成长阶段讲到这首诗的人都给了不同的感受。

记得童年时候,奶奶总是要加深我对这首诗的印象和理解,每次到吃肉的时候,嘴里就要吟这首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然后筷子戳着一块肉放到我的嘴里或碗里,当时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平时也很少吃到肉。因为筷子也是竹子做的,现在觉得奶奶这样的言教身传很形象,也很贴切,另外奶奶还教了我筷子的一些道理,当时来说,都觉得挺深奥,再后来,奶奶还亲手制弹弓给我玩,只不过是用树杈做的,不是竹子做的,据说竹子很容易伤到手,弹弓握在手里,使足劲拉满弓弹出的一瞬,我总能感受到奶奶满满的爱意。

后来我上学读书后,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老师都曾讲到过这首《弹歌》,只是理解的深度不一样,但都没有奶奶教时那么印象深刻。

奶奶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关心我的学习情况,这使我非常愧疚,因为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我们这个乡村的习俗里,人去世了,很少用哭丧棒,但奶奶去世我坚持要用,看着一截截竹杆扔在地上的时候,我吟着那首小时候奶奶教我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想到再也看不到我的奶奶了,流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记忆最深刻的诗词是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的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词诗人饱含着同情心去赞颂农民辛勤耕作的劳动场景以及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古至今,农业是国之根本,勤劳勇敢智慧的农民播种着这片希望的田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畏炎寒,不辞辛苦,把汗水洒在芬香的泥土里,作为我们怎么会忍心把一粒粒粮食浪费掉呢?所以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无法是在任何场合都要提倡勤俭节约光盘行动,决不浪费农民朋友们的劳动成果!

其他网友回答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五代-崔护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