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毕淑敏精选集》读后感)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葛国顺
抗疫期间,宅在家里,听汪老爷子话,有时间翻读闲书,的确大有益处。《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一书是由号称“遍访华语文坛”的专栏作家李冰从毕淑敏数量众多散文作品中选编的,并加以点评、赏析而成的。细细品味,毕淑敏的文字,写来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让人感觉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女子。她用己之笔,言己之心,让人不禁深深折服于她的素面朝天而心颜常驻。读后感觉它如同在温润的心灵鸡汤中加入了一枚青橄榄,令人回味无穷,于不动声色之中,让人们的心灵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毕淑敏不仅是著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称职的心理学家,同样还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她的散文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
毕淑敏在她的散文中探讨女性存在,探讨亲情,也探讨生与死这样凝重的话题。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社会黑暗角,我们应当怎样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其中《写下你的墓志铭》就是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它足以体现作者对待人生的冷静与周全,她认为之所以要向年轻的大学生讲到死亡,要他们写下自己的墓志铭,是因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暖的珍爱,对丑恶的摒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得多”……对于生死这样凝重的话题,毕淑敏写得哲思盎然而不觉沉重,让人更加关爱人生、珍惜生命。
毕淑敏是女作家,可曾经也是一位主治医生。在她的散文《一个光滑的过程》中有这样的表述“在医生的眼睛里,新鲜的血是温热而艳丽的,洁净的皮肤是润而光泽的。只有病赘才是垃圾,他们正是要把它清除出去。完美的手术是对人体的一次大修,手术后的病人是间打扫一新的房屋。”好书真的是“家乡的一方绿色水土”,读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和情感的慰藉。在和平年代医生是一个和死亡有着亲密接触的职业。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面部三角区患了皮脂腺囊肿,不敢贸然在本地手术,到省中医院找了位尹教授(听说当时还是院长)亲自操刀,因面部不宜多用麻醉,术前尹教授同我打招呼,要忍受下疼痛,我自然无话可说。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尹教授象是与我老熟人谈心一样,分散我的注意力,减少我的心理紧张状态,虽然疼痛难忍,由于相互配合,两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手术。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医生做手术的确是一种欣赏,彰显了医者仁人的高尚品德,至今难以忘怀。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毕淑敏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散文《写下你的墓志铭》中,它足以体现作者对待人生的冷静与周全,她是在用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生活,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经受不住病痛,有时受不住意外灾难,有时被战争摧残,生命就平淡地离去。”(毕淑敏语)我也曾从鬼门关里走过一遭,闯过了一关。2016年4月间,我曾因肾结石发作,去本地一家3甲医院就治,遇上了庸医,炎症未除就给我碎石,才进行到300多下(据说正常一次要1500下),我已经连喘气都很困难了,请求立即停止操作,迅速住院治疗,血压一下子上升到170/280(我没高血压病史),便强求我服降压药也无济于事,几个医生见状直摇头,顿时手忙脚乱,手无对策,要我转院,我只好选择由救护车送至南京军区总院。那时,不知怎么的,我头脑一下子已是一片空白,连讲话的力气也没有,顿时眼前一片渺茫,真的以为就这样草草结束生命了。在南京军区总院治疗期间,专家的一席话让我警醒了,“你们那儿医生胆子真大,炎症不消除就给病人碎石,这样会导致病人休克甚至死亡的。”的确如此,那些对生命漠视和欺骗的庸医,真的会草菅人命。试想,人的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医生的医德更为重要。如果医治过程稍有疏忽,就会使人阴阳两隔,这是何等让人害怕的事。
说实话,平日里我对医务人员还真有点不敢怠见,尤其对那些缺乏医德、随手开大处方、索要红包之人总是十分憎恨。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非典”、地震和这次新型肺炎肆虐等多次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广大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无私奉献,冲到一线,大爱无疆的医者之心,展现人性之光;医者之术,点燃生命之光,成了人们最尊敬最可爱的人。
庚子鼠年,注定不平凡。一场疯狂来袭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让全国人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灾情面前虽然无法外出聚会,虽然宅得久了难免无聊,但大家都不会为此而抱怨。灾难无情人有情。因为我们都明白,就在此时此刻,还有太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灾情面前让我看到了医者仁心,让我改变了对医生看法,更加令人敬佩。激动之余,我作为文艺轻骑兵担当和责任的驱使,写下《大美“逆行者”》小诗一首:
武汉告急/激起你怜悯之心/祖国需要/成了你请缨的理由/你泪别亲人/带着一颗爱心/背起出征的行囊远行。
生死面前/你置之度外,无所畏惧/工作艰辛你不辱使命,一往无前/患情就是命令/病人就是亲人/人民的生命安危高于一切。
真情真爱/一腔热血,与患者同病相怜/无私奉献,/大爱无疆/驱赶病魔的阴霾/亲人在祈祷/等你平安归/尽早结束没有硝烟的战斗!
“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善待每个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数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毕淑敏语)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只有一次的馈赠。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人。常年我尤其注重加强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是用得着的。人活着时究竟会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只有经历过死亡黑暗的人,才能够懂得人生的真谛,不追名,不逐利,看淡了世上繁华,看薄了人情冷暖,以一颗馨香的明静的心,处事待人。人生在世,假如生命重新来过,一定要将宽容和爱,留给亲人、朋友,留下一个纯洁、友善、大爱的生命划痕,留下暖暖的笑声。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有太多的英雄,值得我们歌颂;有太多的感动,值得我们书写。我一直坚信,阴霾过后现阳光,只要有他们在,春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年2月庚子鼠年正月二十一)
跟着汪老品美文
跟着汪老赏美景
跟着汪老尝美食
汪迷、汪粉……谁最铁、谁最火,看你的了:“百年汪老”网红推文评选活动敲响锣鼓、拉开大幕!(详情敬请点击阅读)

 

《毕淑敏精选集》读后感
“死亡也许是免费的
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 ”
——曼利厄斯
看完最后一篇散文,合上书——意犹未尽。
这本散文集里面共有70篇散文,在书中,作者有谈到了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大到人生选择,文学,科学,哲学,生与死....,这本散文集给我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启发,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沉溺在作者缜密的思考和深刻而又细腻的文字中,与其说这本书是让我得到更多的启发,倒不如说带给我更多的是内心的从容与坚定。
毕淑敏女士在多篇文章中谈到“死亡”这个话题,谈到“死亡”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或者说,你的第一感觉如何?是挣扎,恐惧,敬畏,迷惘,痛苦,逃避,遥远,还是像忽然有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不痛不痒但不舒服又难以言说。
嗯,那不妨今天借题发挥一下,来简单的探讨一下死亡。
说实话,这是个确实是个沉重的话题,作为年轻一辈,在长辈面前,我们大多对于“死亡”这个话题避口不谈,不约而同的有意避之。在长辈们看来,这个话题十分忌讳,甚至不吉利,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把握美好青春,而思考死亡,貌似有点操之过急之嫌。
可是,我们心里都清楚——说到底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归宿就是死亡。人生本来就是一条向着死亡的单行道。每个人都无法阻挡死亡的前进,又何必忌讳它呢?
我也曾在万物俱静的深夜里闭目凝思,假设下一秒死亡就要来临,我将如何面对?
冥冥之中潜意识里似乎有个声音一直在回响:“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死而有憾。”世上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避不开,逃不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默许的死亡是完成了所有(至少一部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注意我说的想做的事不是指别人对你的期许),然后带着平静与从容,安详的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明白死亡只是从一个有趣的地方去到另一个有趣的地方,走呀走,走呀走,最终走出时间。赤手空拳的来,也赤手空拳的走,其实也是一件很自然而又高尚的事情。就像博尔赫斯在《另一种死亡》中所说的“死亡,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可是安然的死去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做好了应对死亡的准备,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意料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残酷又让人无可奈何的现实。
从生走向死的过程,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单纯走向深邃的过程,就像贫穷和富有本不该划分明显的界限一样,谈到死,就不能避开生。“失神岁月,一去无返”,对于生,对于死,我们仿佛都处于被动的局面,猝不及防,死亡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又近在咫尺。每分每秒都有人离世,虽然我们不得而知,可这确凿无疑。细细想来,这世界许许多多的生离死别的发生都是意外。我猜想意外的来临恐怕就是生神与死神在人间的恶作剧。而生死就是命运的两极,我们夜以继日的在这两极间兜转徘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的意义,而渴望自己死的更有价值。而死的更有价值,首先要做恐怕就是勇敢的正视死亡(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生”)。只可惜能真真正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少之又少。
很喜欢也很赞同三毛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生死——原来如此,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