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读书,让我丰富”
语文主题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马浩轩
西工大附中分校初2022届C12班
一声钟响,一声啼哭,微暗的光线中,他来到了人间。
也许这幼小倔强的生命在睁开眼后,看见有三个人在身旁,一位是他的母亲,而另两位却都不是他的父亲。他并不是未归家,不是在外拼搏或是闲游——那个伟大的灵魂已陷入深深的,冰凉的土地。还好有不唯一的安慰,他疼爱他的母亲和那位慈爱的保姆(那位性格古怪的姨奶奶这时真不知该不该算在其内)。
同我们一样,他人生的前几年是幸福的,是温暖的。记得书中曾描绘多少个白天夜晚,慈爱的脸庞紧贴在这个幼小的身躯上,多少的夜晚,屋中是那么明亮,留下多少母亲翩翩起舞或是与她那位难以割舍,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就是那位保姆)的谈笑风生。
同其他一些母亲一样,大卫的母亲是年轻的,但在19世纪的英国,在那充满虚伪狡诈与诡计的时代。无数的哄骗,表面上的给予,其实只是为了金钱,为了更大的利益——吞噬了社会,吞噬了年轻人,同样吞噬了大卫的母亲。
与继父的初次见面并不是糟糕的,反而带着些温馨。年轻单纯的母亲便认为其便是另外的精神寄托,但事后证明,她的想法太天真,至少在这个充满压迫和阶级观念的社会中是这样的。
就这样大卫与母亲在继父及其姐姐的“管理”下,一点点被剥离,从温暖幸福变为孤独寂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般孤独,正如其中所道“我当时实在比鲁滨逊还要孤单,因为他虽然也孤单,却没有人看着他,没有人看到他的孤单。”
最终被送去了学校,但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人间地狱。从“小心,他咬人”的牌子到校长的抽打,遭受百般凌辱;眼看着自己的老师(也可称得上朋友)被鄙视,赶走,他却无能为力,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他只是一的没有地位的孩子。
百般刁难,他忍气吞声,万次抽打,他默不作声,弟弟出生却不让他触摸,最终又传来了母亲的死讯。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那么迷芒。然而,他却只能默默流泪,无所作为,有人定会这样说:“他怎么就不懂的反抗呢,多么胆小,多么懦弱!”我却认为他是明智的,因为它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十岁的孩子,一个孤单无助的孩子,若要反抗,也不过是做无谓的牺牲罢了。所以,结局自然只有一个,被赶出家门,做童工,美其名曰“学会在社会上生存。”
他那位慈爱的保姆,定是望着楼上的为大卫准备的房间泪花满面,同样无力去帮助,去关心,就像大卫一样。
“就此堕落了吧......大卫!像你的母亲一样,在不安中死去吧!让你的孤魂飘荡吧,大卫!”疯狂的社会对这个10岁孩童嘶吼着,咆哮着,把他逼到了崖边。
只可惜,社会不知他的人生格言:我这样的人,悲痛绝不会使我软弱,只会教我坚强!他终于恼了,说了,做了。奔向大海,消失在那无边蓝潭的深处。
深潭彼岸,孤身一人的大卫遇到了那位姨婆。面对这位历经艰险的孤儿,毫不犹豫的收养了他,给他以安慰,让他继续学习。
姨婆是个古怪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但同时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同样批评大卫,但不同于他的继父的是,这是一种关心,纠正其错误,充满温暖而不是冰冷。大卫也不负众望,正应了他自己曾说的一句话“我喜欢学习,要不是继父,我可以学的很好。”跌跌撞撞,历经磨难,结识了艾妮丝,邂逅了童年伙伴特拉德尔以及旧相识密考伯夫妇,爱上了朵拉,令机关算尽的恶棍希普认罪伏法,成为了作家,朵拉去世这跌宕起伏的经历,不禁令我们唏嘘,之后却又喜悦不已。最后的结局正是皆大欢喜,合上书本,嘴角不禁微微上扬。一个美满的结局或许不如悲惨的结局 那样发人深省,或许不如委婉的结局那样回味无穷,但却是最温暖的,尤其是在这阴霾,风雨过后,便如同暖阳和彩虹一般,令我们热泪盈眶。
“黄昏时分,我坐在长满青草的斜坡上,坐在他的身旁,看他注视着那高飞在恬静的空中的风筝,我心里时常想,风筝把他的那颗心.从烦忧混乱的境地中带出,飞上了晴空万里。可是当他一点点收起线,风筝在美丽的晚霞中越来越低,直到飘飘摇摇地跌落在地,像死了似的一动不动躺在那儿时,他才仿佛从睡梦中慢慢醒来”“直到今天,虽然出了名,受到爱抚而且幸福,我在梦中还常常会忘却我有亲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会忘掉我已是一个大人,又会回到我一生中的那段时光。”
社会是动荡的,虚伪的,充满丑陋及邪恶,那些卑微的,只懂得用金钱去衡量一切的人,都是那么的可怜,渺小,永远不会懂得那些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人的世界。他们无法得到快乐,因为只会躲藏,不敢望向门外,生怕金,银从身边溜走;他们无法得到幸福,因为充满欺骗,诡计,使幸福这纯真的朋友无法落足,站在其身边;他们更永远别想得到希望,因为恐惧,压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反之,唯有那些人生信条中充满真诚,淳朴,善良的“孤独者们”跳出了世俗的陆地,踏入了快乐,幸福的广阔无边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一个守则:千万不要小气,千万不要虚假,千万不要残酷!
金金推语:
读书的一种状态就是进入作品又走出作品。走入大卫与作者,走出看自己和世界。《大卫·科波菲尔》鸿篇巨著,是狄更斯自传性质的作品,艺术上不乏具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这个阶段读它,有一定难度,却有十分有益。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
编者按: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阅历决定着他在读书时的关注点。思彤的读后感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这种个性化解读正是我希望的。放出自己的眼光去关照读过的文字,进而去关照身边的人与事,去关照赖以生存的社会与自然,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的培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不断践行的!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1-75页)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并没对它抱有太多期待,更未想到它会使我如此着迷。听老师说一开始读就会浸入其中难以自拔时不解的我,已经结结实实地被现实教育了一通。
大卫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至少对我来说,有些观念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但他就那样出生了,无法选择,出生在那带着恶意和不祥的时间,仿佛甫一出生,就已经为他往后的人生写下了伏笔。大卫·科波菲尔跌宕起伏的一生,由此开篇。
如果要说读到目前为止使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不是让人咬牙切齿的摩德斯通,也不是占比重很大的裴果提和母亲,而是短暂的出现了一下又随着大卫离开而离开的小艾米丽。她的出现,如转瞬盛开的昙花,美丽、纯洁且见之不忘。大卫与艾米丽的相遇无疑是十分美好且重要的。在二人要分别时我也十分遗憾,尤其一想到归家后的大卫会遭遇什么,更是无比心痛。小艾米丽的前途一样让人揪心,文中大卫的一段内心独白更让我如坠冰窖。“有一段时间--我不能说这段时间很长,但的确有过这么一段时间--我曾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天早上假如我亲眼看着海水没过小艾米丽的头顶,是不是更好一些?我的答案是:是的。”我不敢往下看艾米丽会经历什么,却又无法抑制强烈的阅读欲望,无他,这着实是一部佳作。
再说说“反派”吧,两位摩德斯通,在我眼中已经如同恶鬼的代名词。他们的可怕之处不仅是那加诸大卫身上的疼痛,更是他们的观念,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坚定”教育。这世间最恐怖的往往不是浮于表面损于体肤的伤害,而是思想已完全扭曲的人心。他们只是完全活在自己的理想国,又用这套思想去残害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不符合他的理论的人,而他永远是正确的代表,是这世间的法则,是怀着慈悲心肠教化“罪人”的神明,这世间最可怖,不过是昧而不知。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已完全被情节所吸引,可当我想到这本书的体裁,当我想到这是他的真实经历时,只余悲痛,悲痛于这世上的所有,于生活中饱受折磨的人们。
惟愿,世间温暖,我们都能静候花开。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75-140页)
这两章内容给人的感受十分复杂,不比摩德斯通二人,我无法完全的评价其中的主要人物--斯蒂夫和“我”。
对于梅尔先生,我只能感到温柔和扼腕。前者是他对科波菲尔的,后者是“我”对他的。在我看来,他对大卫实在很好,称得上温柔,那温和的男人是真心教导科波菲尔的,也是真心信任他的,尽管最后大卫某种程度上辜负了他的信任,他对大卫也仍是温柔的。在读到大卫深夜讲完故事后又恍惚听到笛声的时候,我几乎瞬间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感慨颇多,现世中的我们,尽管没有生活在那黑暗的时代,又是否也曾因为一些无意或迫于现实之举而伤害了某个真心对待我们的人呢?我并不知道梅尔先生的未来如何,或许他和大卫永远都不会再有交集,而我们也在无从得知他的境况。我只希望,他能重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和母亲一起,安然度过余生。
关于斯蒂福,我的感受尤为复杂,复杂到看到现在为止,我仍忍不住时不时怀疑他是在利用大卫做些什么。至于做什么,我想不到。只是如果一切都是出于真心的话,他对大卫确实很好,这种好与梅尔先生不同,梅尔先生是润物细无声,而斯蒂福则壮阔如山河,让人无法忽视,更让大卫感激涕零。而我之所以不能完全信任,大概就是因为他的感情太过炽烈夺目,如同他本人一样耀眼,而读文到这里,在大卫遇到的人中实在是劣多于优,而我自己也代入其中,甚至已经无法再简单地信任一段感情的真实了。但诚然,在读到他二人的互动时我是放松的,不似看到克里克尓时的紧绷,也不似再次看到莫德斯通二人时的愤怒与鄙夷,只是全身心地投入这段美好的少年情感中来,不问来路归途,不考虑结局地与他二人共沉浮。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怎么就想起一句话--飞蛾扑火,为了赴最美的约。
当然以上种种都可能只是我想太多会错了意,但假若当真如此倒也不失为不同人眼中不同的世界,一个美丽的误会。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140-210页)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很压抑,甚至一度有些读不下去的感觉,导致不知不觉已经拖了这么久,才终于迈过这一步。
我想大卫这一生中遭受的苦难可以用不可计数来形容,但在失去母亲的那一天,在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无人可以依靠、无归宿可以栖息的时候,对于尚且年幼的他而言,我想那绝望应该无异于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秒,恍然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世上最后一个人类。读到这里,仿佛在一盒包装精美的点心中无意尝到了一块苦咖啡,满嘴苦涩。真应了那句话,“人生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那年幼的孩子啊,在归家送葬的途中,一个人在马车上,看着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否有一瞬间,也曾想过就这样一了百了随着父母而去?我不敢想,更不敢想倘若父母不曾远去,他本该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诸多美好于他都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如今这样,一顿饱饭都是雪中送炭。
他是个太让人心疼的孩子,而当这故事从他本人笔下叙述出来的,这疼就翻了倍。少小离家到全然陌生的城市打工讨生活,实在幸运遇到了米考伯一家,仿佛又有了温暖和寄托,他与他们一同生活;又实在不幸,遇到了米考伯一家,让他幼小的肩膀上多了新的担子,还要担心起这一家人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他们让大卫又有了家的感觉,一天劳累工作后有家可回,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慰藉。他一直给予他们帮助,恍惚间让人忘了他还是个太小的孩子,本不该担当这种角色,后来的后来,当米考伯先生入狱又出狱,当他们在一起共度了最后一晚,终于还是迎来了离别。在车站的离别一吻几乎让我满心热烫,大卫·科波菲尔,在经历了这诸多苦难,在经历了魔鬼继父与母亲去世之后,还能有人如同母亲一般,满怀慈爱的亲吻他,我猜想,这个吻对于大卫而言同样记忆深刻,就像一双温柔的手熨贴了他的灵魂。
后记:
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是在阅读中提升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应对高考试卷阅读量日益增加和阅读难度日益提高的现状,为了让大家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点儿书,本学期我们尝试拿出一部分学习时间来进行整本书阅读,以课上带动课下,以阅读带动写作。
根据阅读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兴趣指数,我们选定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力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本文是21班刘思彤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
本期编辑:朱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