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枪能取代弓箭(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 读后感大全
- 2022-06-11
- 269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优质回答: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杀伤力确实要弱于弓箭。但如果说中国人放弃了使用火器,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中国古代从未放弃过使用火器,只不过是因为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欧洲那边的火药武器发展特别迅速,而中国这边发展缓慢,所以才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清朝被列强用枪炮强行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枪。
中国的火枪,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道士们在炼丹的时候,偶然发现硫磺、硝石、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以爆炸,继而发明了火药。到了宋代之后,一些能工巧匠发现,可以把火药放在竹管里,突然爆炸后,可以将弹头喷射很远,由此发明了最原始的火枪。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是以竹管作为枪管,这个威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但射程短、杀伤力小、无法瞄准,而且还很容易炸膛。用这种火枪去攻击敌人,能不能打到敌人不好说,很容易先因为炸膛把自己给伤了。
相比之下,弓箭和弩箭,杀伤力显然更大,而且也能瞄准,还不用担心炸膛的问题。所以,火枪刚出现的时候,几乎没人觉得这玩意儿能取代弓箭。
再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随着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火药的技术也被带到了中亚,继而被带到了欧洲。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也发现了火药的一些优点。比如声音大,更吓人,而且可提升的空间更大。唯一的难点在于,怎么解决炸膛的问题。
古代人的科学技术不行,但是脑子并不笨,很快就想到了加厚枪管的壁厚,增强枪管的强度。但这样一来的话,火枪就会变得很笨重。所以渐渐地,炮就开始出现了。
据说欧洲人第一次见识火器,是在14世纪中叶,也就是元朝后期的时候。当时西班牙派大军进攻阿拉伯地区,结果在战争当中,阿拉伯人使用了最原始的火炮,当时西班牙人还以为是妖术。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玩意儿叫火药。
从这时候开始,火器的概念,开始传入欧洲,并且迅速发展了起来。
当火器开始传入欧洲,并且开始逐渐发展的时候,中国这边,火器其实也在迅速发展。元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南方农民起义声势越来越大,最后搞得元朝在南方的统治,近乎彻底崩溃。最后,朱元璋又战胜了其他农民军,统一了南方,继而进行北伐。
在和元朝军队战斗的过程当中,明军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元朝的骑兵是很强的,在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几乎就是最完美的战争机器。想要战胜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样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但问题是,当时农民军大多在江南地区,没有足够的马匹,很难建立起能够和元朝骑兵正面抗衡的强大骑兵军队。
既然这样,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战胜蒙古骑兵了呢?
在这个过程当中,南方的农民军渐渐发现,火器是个不错的选择。
火器在发射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声音,很容易让蒙古铁骑的战马受惊,失去控制。另外,火器的杀伤力也足够大,可以远距离作战。利用距离优势,抵消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
于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中国的火器开始迅速发展。当年南宋时期使用的竹管,早已被替代成铁制的枪管。不管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提升了不知多少倍。另外,在和蒙古骑兵的作战过程当中,明军也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火器战法,并且发展出了完整的火器部队。在这个时代,明朝的火器技术,是远远强过欧洲的。
但是,随着明朝赶走了北元朝廷,统一了中原,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
中国这边,因为内部已经统一,而且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朝的国策也开始由攻转守,战争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偶尔边境出现一些战争,也都是被动性质的防御战。战争减少,就意味着对武器的需要降低。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聪明人都忙着去学四书五经,忙着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自然也就没人再去研究如何提高火器的杀伤力。于是,中国的火器发展,至此开始陷入了暂时的停滞。
反观欧洲那边,此时则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除了各种文化在迅速发展之外,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极为频繁的。战争的频繁,就导致国家对火器的依赖程度极高,研发投入也相对较高。所以,在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欧洲的火器水平,开始迅速发展,逐渐追平了中国这边。
在明朝成化年间,当明朝高层正在围绕太监和后宫进行权力斗争的时候,欧洲这边出了一个奇才,叫做达芬奇。没错,这个达芬奇,就是我们以前课本上画鸡蛋的那个达芬奇。不过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达芬奇,除了会画画之外,在武器设计方面也是个奇才。达芬奇曾为欧洲贵族设计了各种武器,大幅改进了火器。甚至连潜水艇这种东西,都被设计了出来。
在当时的欧洲,达芬奇其实只是一个缩影。除了达芬奇之外,还有无数的聪明人,都将智慧投入到火器的改良和设计当中。此后不久,欧洲又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进入大航海时代后,强大的火器,就意味着能够在海外取得更多的胜利,占领更多的殖民地,继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此一来,欧洲人自然更愿意花心思去改良枪炮,提升火器威力了。
就这样,到了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当葡萄牙人坐着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边的时候。明朝这边忽然发现,自己的火器威力,已经远不如欧洲人了。
所以,明朝晚期的时候,明朝政府还经常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火枪和大炮。同时,明朝军队自己也在改良火器。比如明朝后期著名的关宁铁骑,就成功地将火器和骑兵结合在一起。可惜武器的先进,并不能改变明朝的颓势。最终,明朝还是灭亡了,被清朝取而代之。
清朝建立后,最开始的时候,对火器其实一样十分重视。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据说当初就是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所以,清军入关后,对火器其实相当重视。从顺治时代一直到后来的乾隆时代,清军内部一直都有成建制的火器军队,而且战斗力很强。
但是,要注意一点,在乾隆时代之前,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大家其实都是火器与弓箭并行的状态。既用火器,也用弓箭。这主要是因为,直到乾隆时代,大家依然没有解决枪炮炸膛的问题。火枪威力很强,但还是存在容易炸膛,而且没法瞄准的缺点。
乾隆时代,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曾带领英国使团来到中国,觐见乾隆皇帝。当时马嘎尔尼还给乾隆带了不少礼物,其中就包括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火枪。然而这次见面之后,乾隆皇帝却将英国的火枪弃之不用。这往往也被后世视作是乾隆皇帝昏庸的证据之一。当实际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乾隆当时之所以不在乎英国的枪,是因为当时清朝的枪,威力并不逊色于英国的枪,甚至比英国的枪更强。
但是,在马嘎尔尼抵达中国的同时,欧洲那边还在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最终彻底拉开了中国和欧洲的差距。
这件事,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开始由原始的手工生产时代,迅速进入机器生产时代。生产力的进步,对火器威力的提升,是难以想象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欧洲人对枪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改变。一是膛线的大规模推广,二是枪管由原来的铸造,改为冷锻钻孔。
对于这两个改变,我们简单解释一下。首先是膛线,膛线就是在枪管里加上几条线,子弹飞出来的时候会进行旋转,然后利用陀螺仪的原理,保证子弹的稳定性。简单来说,加上膛线之后,枪就可以瞄准了。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膛线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但手中制作的时代,注定这东西没办法大规模推广。然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有能力大规模制作带膛线的枪管,这个问题瞬间就解决了。
另外,则是枪管的制造。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是用铸造的方法来制作枪管。铸造的枪管,肯定会有一些看不见的裂缝,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当火药在枪管里爆炸的时候,枪就会炸膛。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中国和欧洲都没有解决。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欧洲那边将原本的锻造改为冷锻钻孔,也就是先锻造出一根实心钢棒,然后直接在钢棒上钻孔。这样制作出来的枪管,可以完美解决炸膛的问题。
炸膛和瞄准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欧洲的火器威力,瞬间就超过了中国。而且,也可以完全取代弓箭了。所以在这接下来短短几十年里,欧洲的火枪开始大范围取代弓箭,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化学科学的发展,火药也在逐渐改良。就在同一个时代,欧洲还出了一个牛人,叫诺贝尔。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发,经过诺贝尔的研究之后,欧洲的炸药威力,已经提升了太多倍。
枪管、膛线、炸药……这些变化累加在一起,就导致了在马嘎尔尼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的火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等到几十年之后,当英国人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英国人手里的武器,已经可以轻易碾压中国了。而中国这边,因为之前几十年战事极少,武器发展甚至还有所退步。大家觉得火枪不太稳定,还是使用弓弩比较顺手。所以,这就出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用弓箭去对付欧洲人枪炮的情况。
总得来说,中国其实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火器。只不过在清朝中后期,清朝的特殊国情,导致国家和世界脱轨。而欧洲方面,当时又恰好赶上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的发展时代,所以双方的差距才会那么大
其他网友回答
至于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火枪使用,在国内的说法都比较一致,基本是归功于朱元璋。尤其是在朱元璋和元军的战斗中,已经大规模使用了火枪。
老朱家还是比较贼,一旦得了天下后,立马就再也绝口不提自己,是如何在火器上占便宜的,而是改为鼓吹朱元璋有天命,所以才对元军无往不胜。在老朱自己编纂的历史书中,也就基本不提火器的贡献。但还是偷偷在用。
比如燕王朱棣在攻打济南时候,已经把大炮都抬出来了,但是守城将领铁铉,居然在济南的城墙上,挂出他爹朱元璋的牌位。朱棣考虑再三, 没敢让大炮继续开火,就悻悻而归了。
接着,就到了戚继光那时候。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就认为军队要大力发展火枪,可惜当时戚继光人微言轻,说了话也不管用。直到戚继光北上蓟辽的时期,因为得到了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这时的戚继光,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于是在戚继光军中,一些部队的火枪装备比例,就已经非常的高,使用火器的士兵人数,甚至超过了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戚继光的离开,这种火器装备的趋势,很快就发生了巨变。
直接的原因居然是,从上到下,从文官和士兵们,大家都不满意火枪。
文官不满意还好理解些,作为文官嘛,一是在政治上要清算张居正,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必须要批判。二是这些文官的军事观念实在落后,认为当时的军人就只该舞刀弄枪,不要整天去搞个破铁管子来放鞭炮。
那为什么基层士兵也反对火枪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明代火枪的生产了。戚继光向上级要求装备火枪,朝廷也就安排了几个州县,召集些铁匠来做火枪,等生产任务完成了,交火枪给戚将军就行。至于怎么用,质量怎么样,戚继光自己看着办。
基层士兵对这些火枪的质量情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枪的质量太差,枪的炸膛比例太高。所以士兵在火枪瞄准训练时候,因为有军官在场,还装模作样端枪瞄一下。到了要实弹射击时候,士兵个个都是单手持枪,在把脸撇开后,才敢去楼扳机,免得一下子就要炸掉自己半张脸。这样的武器,在士兵那里怎么会得好评。
再反观同时的欧洲,火枪也同样有炸膛问题。可就因为体制不同,再说欧洲地区也实在太落后了,单位还不提供武器,火枪兵要自己掏腰包买火枪。这些火枪兵,就开始要求铁匠们,务必把自己的火枪枪管,搞得特别的粗,整个火枪看起来就是个铁疙瘩,还
美其名曰重型火绳枪。也不管它丑不丑了,但是不会炸膛,管用!
也因为做火枪的铁匠明白,买家都是些个大头笔,所以无论炸膛的、还是太重的火枪,都不会好卖。这些乡下土鳖铁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就把火枪越做越结实,越做越轻便,最后远超中国的水平。
当然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做出好火枪滴,例如乾隆皇帝的御用火枪,就做的非常好,只可惜产量太低,还有成本太高。
这样长时间以后,大家就拉出渐渐出差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当初期火枪被发明出来时,虽然在威力上强于弓箭,但是在效率上却远远逊色于弓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火枪发明之前,已经有了火器,也可以算作火枪的雏形吧,不过操作和火力都不尽人意,十分繁琐不说,而且威力小、射程短、操作难、并且容易发生事故。
等到了火绳枪的出现,才算出现真正的火枪,火绳枪在射程和威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旧非常难以操作。
一杆火绳枪的操作从第一步到射出一颗弹珠,需要数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最好的枪手一分钟也只能发射2枪,但是如果是弓箭的话,一个熟练的弓箭手足以发射五支箭,而且还可以在马背上进行运动射击,但是火绳枪是很难再马背上完成发射的。
此外火绳枪的安全系数不高,那条特制的用来点燃火药的火绳,如果火星掉落很容易引爆士兵携带的黑火药。而且在潮湿、有风的环境下很难发射不说,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这东西跟条木棍子差不多,根本没法射击。最关键的是它不能适用于夜战,因为点燃后的火绳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士兵就变成了靶子。
这些问题让传统的中国士兵对此很厌恶,因此他们宁可用弓箭也不喜欢使用这玩意,虽然自元代到清朝都有专门的使用火器的部队,但是依旧是少数。加之生产火枪的费用高昂,很多时候还需要跟荷兰人等洋鬼子进口,以至于到了晚清时期,仍然很多士兵使用弓箭。但是却有个东方国家却对这玩意十分中意,那就是日本,日本战国时期,各地方大名对火枪这种高端货非常看好,特别是织田信长,对火枪简直喜爱的不行,长篠之战更是利用火枪打败武田家族。日本的火枪连戚继光都感觉奇妙,哀叹本国火器不如日本,更著书夸赞。
虽然东方人除了日本外都对火枪不看好,但是欧洲人却认为这玩意会超越弓箭,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军团抛弃了传统的冷兵器,而改用火枪,并且有了各种使用方式和阵型设计。反之远在东方的大清王朝对此不屑一顾,不但对新事物抵触,而且还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很快,大清王朝的腐朽就给自己带来了代价,欧洲人用火枪和火炮狠狠的教训了一下高傲的大清,因为只有暴力才是他们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
其他网友回答
花不尽第19条回答。
其实在火枪刚出现时,中国人不但没有放弃火枪,还领先欧洲上百年。只是到了近代我们才开始落后欧洲。
中国最早于宋代就开始使用火枪,只不过那时的火枪非常简单,大多用于号炮,或者绑在长枪前面,用于烧伤敌人,杀伤力有限。到了明代,就有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神机营包含了火铳、手炮、红衣大炮等多种火器,此时的火器部队要领先欧洲上百年。
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主要取决于战争形式和士兵组成。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总结日本人的进攻方式是,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日本人大概就是学习欧洲人,欧洲人打仗主要就是长弓射、长枪冲。如下图这样。
要注意真实的长弓比人还高,长枪也是五六米之长。这样的武器在没有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是无法熟练使用的,所以训练士兵的成本很高。而欧洲士兵主要是普通农民临时征召的,压根没有时间和金钱进行专业的训练,所以武器越容易操作越好,而火枪就比长弓和长枪好操作,也因此他们更有换火枪的意愿。在加上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在海上打仗,火器就更加重要了。
反观我们老祖宗打仗,奉行兵者轨道,依靠天时地利,不是简单的射和冲。在加上我们都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武器也是多种多样,不但有箭,还有弩,弩可是比箭好操作多了。
另一方面,我们的士兵都是国家出钱,长期养着,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进行训练。才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说法。在加上近代社会,我们没有参与大航海,闭关锁国。所以我们没有迫切更换火枪的意愿。
武器毕竟只是工具,是为战争服务的,只有主动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战争,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现在才使劲发展航天,发展海军,发展信息化,就是为了适应未来的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火器在我国的大规模使用,并且形成固定的军事建置,是在明代。
《明史·兵志四·火器》用了较大篇幅来记明军的火器,它指出,明朝普遍使用火器,是从永乐朝开始的。
明成祖朱棣平交阯,“得神机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神机炮就是火器,又称“神器”。以“神”来命名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足见明朝对它的重视,为此还在京军中增设了一支专门的火器兵部队,称为神机营。
神机营是明朝精锐“三大营”之一。
(现在影视剧里经常能出现明军使用火器的镜头/皇帝不称朕)
神机火器很快在明朝北边要地得到广泛的布设,明宣宗对火器十分看重,他敕令说:
“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
为了防止火器技术外泄,明朝不准沿边立局自造(直到正统十四年方准各边自造),所有火器都有京师兵仗、军器二局造好了(由宦官监造),派宦官护送到边使用,火器手(称为“神机铳手”)也由宦官操练,这些宦官被称为“监枪太监”——所监之“枪”,是所谓“神枪”,也就是火器。
明代宦官专管火器,是一大特色(皇帝不称朕)。
明朝“慎惜火器”的政策,无疑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由于明代中后期,京军的衰落,明军武力主要由地方军队组成,其战法及技战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如辽东的边军,就不擅长使用火器,而来自江南抗倭前线的南兵,则配备着各类火箭火炮,这在万历二十年开始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得到体现。重挫倭军的,主要是南兵。我见前面有人盛赞战国时代的日本大名,大量使用火器,却没有注意到,明军尤其是直接对倭作战的江南明军,也是广泛使用火器的。
(明军对火器还有一些创新性的研发/皇帝不称朕)
嘉靖以后,随着海禁渐宽,开始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火器,如嘉靖八年,造佛郎机砲(过去的“砲”都是石字旁),谓之“大将军”。封火炮为将军,不是明朝军队对火器重视的最好证明吗?万历中又仿造西洋巨炮,是为著名的红夷大炮。
明朝军队火器的种类及名色非常多(可参加《明史·兵志四·火器》的记载),如佛朗机炮、红夷大炮、鸟嘴铳(一种火枪)等,都是有名的利器。
明末崇祯年间,还经大学士徐光启奏请,用西洋人造炮,发各边镇使用,但因为将帅多不得人,虽有利器而不得其用。如明载:
“及流寇犯阙,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砲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城上亦发砲击贼。时中官已多异志,皆空器贮药,取声震而已。”
所以说,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兵器。但“人”如果没问题,拥有先进武器的一方,必然占上风,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
清军在对明战争中吃了火器的大亏,所以起初也较为重视火器。但清朝统治者固执地认为,骑射(骑马射箭)是他们的民族传统和立国的根本,随着战事渐平,对火器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虽然在皇子教育中也会让他们试射火器,宫廷也收藏有不少新式鸟铳,但皇室把玩,毕竟不能代表一个国家军事水平的进化。
(清军与噶尔丹的战争,从现存图画中可见,双方都使用了火器,但战法还是中世纪的/皇帝不称朕)
当西方各国在17、18世纪后普遍使用火器的时候,清军仍然主要装备冷兵器,火器及火器兵种在军队中的占比反而下降。传统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清军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对手,是中亚地区的部族,双方都以骑射为主,战争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极为缺乏与外国的交流,不了解近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18世纪末以来)。在所有兵器种类中,火器是最需要技术交流的,进步也最快,而弓箭自发明几千年来,几乎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不称朕)
但对好东西,中国人不是瞎子,不会看不到。所以当鸦片战争后,国人看到洋人的船坚炮利后,马上开始引进和试制;特别是大规模的内战,促使了战争双方加快接受更加有效的杀敌武器,太平天国后期,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淮军等部队,都列装了大量新式火器。
至于直到清末,清兵仍以大刀长矛为主(但显然不是精锐,是多承担辅助性作用的兵力),这不单是个接受程度的问题,向近代军队的全面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涉及到体制、国力、时局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须知,打仗时,冷兵器是最廉价的,刀砍坏了,补块铁,铁匠敲打几下,修好了还可以继续用;而热兵器(近代火器)却是非常花钱的,它使战争变得更加昂贵,近代贫弱的中国,哪里有足够的钱财使自己的军队快速现代化呢?(皇帝不称朕答题)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