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 百科
- 2020-08-10
- 91热度
- 0评论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正如书名,平凡的世界,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书里的每一个人物是多么的平凡,以至于我认为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只要能遇上路遥一般的作者,都值得被写进书里。看完之后去看豆瓣,才发现原来对这本书的争议颇多。大概是因为这只不过是描写芸芸平凡人的一本平凡的书,大家何必将其吹捧成“必读著作”,又何必用流传万世的著作标准来要求这本书呢?
但就表现“平凡”二字而言,我认为作者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书里的人物很多,应该有二三十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每种性格你都可以在身边找到并且代入(但作者把人物个性过于简单化处理,每个人虽然鲜明,但缺少了真实的复杂性),这大概就是这本书耐人寻味的地方。
书中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到改革开放这段时代洪流冲刷人的几十年。围绕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展开,农民、村干部、商人、官员、退休老干部、苦力工人、司机、作家、大学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角色的生活都作出了具体描写。大概是因为我已经离这个年代有些远,很多当时流行的思想我已经难以理解,例如:少平少安一家对自己出生就是农民而感到自卑,觉得受到命运的束缚,就应该在村里和土地斗争一辈子(现在的农民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职业);孙玉亭对革命和共产主义一腔热忱,却政治脑筋灵活得教人如何吃政治红利……其中孙少安是很多人最为不理解的,这个农村来的年轻人,热爱读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已经相当高,他认为苦难是人生的意义,劳动是最值得光荣的事情。他热爱劳动,越劳累他越是满足,他热爱苦难,越是不幸他才越相信这才是他的命运。这种韧性和刚性,不可厚非很好地激励这年轻人不断向前。生活也为他带来一些甘甜,例如理想中的现代女性田晓霞在他生命中画上了最绚丽的一笔,他从小村庄走向了县城,又走向了更繁华的黄原市中心,又感受了一番对于农村人仙境一般的省城,最后却归于大牙湾黑色的煤炭中。他坚持不懈地读书看报,即使在白天搬运石板已将背脊压烂,也会独自挑灯夜读,使得他和城里的大学生以及当记者的女朋友晓霞都可以高谈阔论,思想上不造成脱节,也使得他对生活的理解往往超脱了来自农村狭隘的天地,使得他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从书里感觉大概当时主流价值观认为大城市比农村要好,但少平也并不没有对他的故乡双水村产生一点点厌恶,反而是他的力量源泉之一)。
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少平读了如此多书,最后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掏炭工人?为什么没有更远大的目标,更为体面的工作?他读那么多书,作用最终还是没有体现出来?我也非常为少平感到可惜,总觉得他无法超脱某种接受命运安排的束缚,始终没有勇气去完全突破自己所在的阶级。(金秀表白时他说和顾养民更合适;当妹妹兰香邀请他留在省城工作时,因为对受伤毁容的自卑而又拒绝;唯一有勇气的表现只有和市委书记女儿晓霞恋爱,所以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色彩。)后来我终于明白,无法超脱的,或许不是少平,而是我们被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扭曲的价值观,这种非功利的学习大概已经少有人能够理解,所以才不断发出为什么作者没有强调读书的作用和好处的疑问。向少平同志学习吧!
书中让我最为动容的,反而是一个无关要紧的片段。一个退休老干部暮年与跟随多年的黑猫的故事。老黑猫和其他年轻的猫儿打架被咬死了,家里除了老人没人在乎这件事情。老人半夜失眠,循着幻觉中的猫叫到大街上找猫来了,正浊着泪水失望而归之时,孙女晓霞新买一只小黑猫,抱着送给这位老人。
很多人说这本书轮不上杰出作品,是因为“缺乏清醒和深刻的历史意识”、“太过顺从主流意识形态”。无可厚非,但我反而觉得这才是这本书与其他著作不一样的地方,他不谄媚自诩文学素养高的评论家们,平凡地叙述着平凡人平凡而真实的一生。不可否认,或许为了过审,在政治方面的描写都带上了美颜滤镜,但60-80年代的基层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应该是描绘地真切无比。如果想了解我们上上一辈人的生活,想理解家里的老人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不失为一本值得流传下去的写实作品。看书的时候,常常想起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聊他们年轻时代的经历,确实如图书中一般,有很多现在听起来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那个时代,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平凡。
最后共勉一段,大家猜猜作者是谁: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