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黎圣母院》札记(《巴黎圣母院》: 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 名著读后感
- 2020-06-22
- 467热度
- 0评论
读《巴黎圣母院》札记
福娃,本名:王集福,60年出生,青岛人,现居青岛开发区,曾在金融部门工作23年,现从事贸易。从小喜欢文学,业余常常涉足小说散文等。
2019年4月15日,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将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毁于一旦,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先生的同名小说而有名,雨果先生也是深受中国人爱戴的作家之一,1860年10月,雨果先生对两个强盗罪人抢劫火烧圆明园愤愤不平,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他不仅感叹圆明园是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伟大,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对抢劫圆明园珍宝文物财富和烧毁圆明园的始作俑者强烈谴责,无比愤慨,公开鞭挞,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还给被抢掠的中国!”在当年列强当道,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下,雨果先生敢于为中国人表达同情并仗义执言,让中国人领略了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生俱来的正义和良心,永远记得这位大文豪的友爱善举!而今,巴黎圣母院的突发大火,也让亿万国人揪心牵挂。
那几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多少人含泪为之祈祷,无情的大火燃烧几天后,这座巍然屹立巴黎800多个春秋的伟大建筑轰然倒塌,成为灰烬,让全世界无数人为之震惊深深惋惜,与此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向全世界宣布,将重建巴黎圣母院,恢复历史原有的建筑。这样的消息并不能让全世界的网民心中安慰,有型的建筑物不动产可以恢复重建,消失的文化艺术等无形资产却永远不能恢复。留下的伤痛伤疤永远存在,如何化解?世界上好多伟大的建筑,都已消失,正是因为永远消失了,才在历史的长廊中巍然屹立。多少伟大的建筑早已消失,但在艺术的世界里万古长青。就像中国历史上的阳关、轮台等建筑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唐诗里永远屹立在唐朝的天空,作家乔羽先生说得好:“尽管白云成苍狗,沧海桑田变不朽!”
一切的建筑设施,无论如何雄伟也需要软实力,软实力就是文化气氛艺术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硬实力软实力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才大放异彩。
话说回来,中国的一座“雷峰塔”的背后,是一段优美凄婉的爱情故事,即使“雷锋塔”倒塌几十年来,白娘子的凄美爱恋依旧让“雷锋塔” 屹立在艺术世界中。法国的这座古老的教堂巴黎圣母院,也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大文豪雨果将这里赋予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生死较量的舞台,80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悲欢离合生死别离的故事,传到今天都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说过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的同名小说有名,让全世界的读者知道这里悠远的历史。这里也是雨果的故乡所在地,几百年前,一个年仅16岁的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上卖艺乞讨却厄运降临,从而香消玉殒,她和中国的传统故事中的大多美女一样红颜命薄,800多年来爱斯梅拉达的不幸遭遇传遍全世界,在全世界善良的人引起共鸣为之震惊惋惜,愤愤不平。她与卡西莫多和克洛德这两个主要人物发生的一切纯属偶然间的交织交集,也是一部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展开生死较量的传奇史。让几百年来的读者,叹为观止触目惊心,一个外形丑怪而心底善良,是最丑的天使,另一个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是最美的魔鬼。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出自雨果先生的笔下,是雨果先生的独创,更像是中国的国粹京剧,舞台上浓妆油彩,生旦净末丑一目了然,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黑白分明。几百年后读《巴黎圣母院》依旧发人深省震耳欲聋,大是大非大奸大恶大恨大仇堆积,也有大爱大德大善大仁大慈大悲偶遇。小说的主题是多层面,不仅深刻揭露剖析控诉了中古教会的黑暗与罪恶,也在控诉那个阴云密布荆棘丛生难奉开口笑的世界,痛击那个人害人人杀人人吃人的人间地狱魍魉世界。小说也写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即使在这样的暴政统治下,普通民众的人性的闪光良心的展现依旧存在,就像冰雪寒天中的一把火,红的温暖红的炽烈,人世间伟大的爱情真挚友情弥足珍贵!通篇小说推向极端的美与丑相对照,爱与恨强烈的对比,绝对的崇高和邪恶的对立,就像高山雪峰在深水湖中的倒影,使小说具有一种气势磅礴雷霆万钧般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世界文学史上文化长廊中登峰造极可谓首屈一指,这就是雨果,世界级的一流的大文豪。
雨果的小说,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有意无意的纠结、冲突、毁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无辜者有意者旁观者都交织在一起,相对于其它小说,雨果的故事更加凝炼,人物更集中,主题却更明确。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什么节外生枝。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黑暗的历史现实,史诗一般的写实手法将社会各个阶层真实复制,读上去厚重而沉痛。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写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街头卖艺,高颜值和完美的身材让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对她神魂颠倒膜拜的五体投地,以至产生邪念,想与之发生关系。为此铤而走险唆使教堂撞钟人畸形儿也是他收养的弃儿,现在是自己的奴才卡西莫多夜间在路上劫持爱斯梅拉达,但不知道是不是卡西莫多心存善念消极怠工还是心有考虑,途中爱斯梅拉达被弓箭队长弗比斯及时救出,她从此就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故事至此,就是一个很好的英雄救美的故事,但大文豪仅仅以此开场,以前的故事只是序幕,更复杂更离奇更黑暗的故事才刚开始,副主教克洛德还是对爱斯梅拉达馋涎欲滴,不甘心退出,英雄美女的频频幽会更让其忌火中烧欲火难耐由爱嫉恨,趁这对男女幽会之际刺伤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将她判处死刑,这一点与中国悲剧《窦娥冤》有点像,不过雨果不仅仅是写一出悲剧,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卡西莫多长的魔鬼一般,对爱斯梅拉达也深深喜爱,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先天条件,想到爱斯梅拉达惊为天人美神,只能将全部的爱和情欲埋在心里。丑陋的撞钟人卡西莫多遂将她从教堂前的刑场上抢走,保护性的藏在教堂顶楼上,这是他的心爱,女神,他要用生命保护。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自发的抱团取暖,为了营救爱斯梅拉达,围攻巴黎圣母院。国王派弗比斯率领骑兵前去镇压。混乱中,克洛德仗着天时地利,老司机般的驾轻就熟的条件,顺手牵羊抢走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爱斯梅拉达,向她再一次利诱威逼行不轨非礼,但还是遭到弱女子的剧烈反抗誓死不从,克洛德绝望了,主动将爱斯梅拉达推给来抓她的官兵手里,等于送她上断头台。就在行刑时刻到来之际,卡西莫多带着多重原因将副主教从楼顶上推下摔死,同时,卡西莫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间蒸发一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更离奇的是,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也神秘消失。从此,巴黎圣母院再无丑陋的撞钟人的身影,也没有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一样美貌的爱斯梅拉达芳踪。直到两年后,人们在地下室里发现他的尸骨和爱斯梅拉达的尸骨拥抱在一起,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已经是一堆灰烬。看到这里,我总是想到中国的梁祝化蝶,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过比中国的故事更感人,中国的梁祝,帅哥靓妹才子佳人十八相送缠缠绵绵小桥流水如歌行板,化蝶之后天长地久留恋芳草,他们背后的势力是封建传统,这对男女压力山大,不仅仅是教会的虚伪和禁欲的造就,更是暴戾的政治黑暗的皇室,颜值容貌也存在着天壤之别!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对比鲜明,令人触目惊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的一撇一笑让世人倾倒:
你是春风,
你是阳光,
你是小鸟的歌唱……
她和她那只形影不离聪明洁白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说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浪漫亮点,天真烂漫青春靓丽,就像中国神话中嫦娥永远怀抱着可爱的玉兔,是纯洁美丽和自由的化身。她的歌声和优美舞蹈浑然一体美若天仙,她天姿活泼,就像唐朝的杨贵妃,一段霓裳羽衣舞让九五之尊动心,爱斯梅拉达的绝世美貌是何等的让人动心,勾人魂魄,让我想到了西方广为流传的那个绝代佳人,曾经挑起一场持续10年战争的美女海伦,圣经故事里说到百万人甘心情愿为她征战十年后,见到其芳容后惊呼,为这样的美人再征战十年都值得,可见海伦是何等的倾国倾城!爱斯梅拉达就是这样的美人,让多少人梦牵魂绕想入非非欲仙欲死。但在禁欲的中世纪,美女却是早春的腊梅,尽受寒风暴雪的摧残和打击,在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少女爱斯梅拉达成为多少双欲火缠身的色眯眯眼睛的猎奇物,也是更多黑暗教会势力的眼中钉,从万人空巷般的敬仰专注到唇枪舌剑万箭穿心的攻击只差一步,就在一瞬间,早春绽放的腊梅花就令人惋惜地摧残凋谢了;我们知道,年仅20岁的卡西莫多不仅长的太着急,将20岁的年华长成60岁,他外貌其丑无比,足以让恶魔远离,骷髅不敢靠近,这是一个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形象,严重的残疾丑陋使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魔鬼现世,仿佛他就是一个吓人的存在,世界对于他太不公平了,先是亲人无情的将他遗弃,他没有任何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继而是整个社会的将他遗弃敌视。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高尚纯洁美丽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或者永远是仰视着心中的美神,如同守护着珍宝一般守护着爱丝梅拉达,并保持应有的距离,对她敬而远之,也许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爱,人间的大爱无疆,爱到极是变得一切无私。或许卡西莫多就是上帝给爱斯梅拉达派来的守护神,在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中,保镖的形象都长得奇异另类,“门神”都是一副威风凛凛穷凶极恶的面孔,“哼”“哈”二将呲牙咧嘴张牙舞爪的形象更是恐怖,贼不敢偷,鬼不敢惹。我看过中国京剧演绎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登上京剧舞台,着花脸扮相装束,歪打正着,十分的顺眼,一切顺理成章,看来世界上一切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卡西莫多处处保护着想让爱斯梅拉达远离一切的风险免受一切伤害。但这是个是非颠倒妖魔挡道难逢开口笑的世界,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黑恶势力横行,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致使强悍的卡西莫多使出三头六臂浑身解数,也只能注定以卵击石的悲剧,一切对抗只能以失败再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为其殉情陪葬这一条路。这两个主人公存在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是哪个时代的缩影,外貌上的天壤之别也无法掩盖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这样的人与人抱团取暖,是哪个黑暗世界中的必然存在,社会太黑暗了,让“不能”变得“可能”,也让“可能”变“不能”。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一点点的撕毁给人看,《巴黎圣母院》就是如此,美人的陨落是美的一点点的撕毁,看得人心痛;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具下面是一颗善良的心也是一颗美丽的心,也是一点点的割裂,鲜血淋漓,美在撕毁,光明在陨灭。
巴黎圣母院是美丽与丑陋的对决,更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西方文明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古代的中国,有两个伸张正义的捷径法宝,一是借助神灵,二是依靠清官,前者只是一种期冀一种希望一种梦想,“写书没有法,神仙拉一把”就是公式套路。古往今来,人间悲苦冤案假案可谓多矣,从来没有见过什么菩萨保佑佛祖显灵狱神陛豻伸张正义,中国人承受的苦难黑暗太多了,才产生艺术作品“大团圆”式的结局自我安慰。其次,世世代代的清官寥若晨星,与排山倒海的冤假错案不成比例,即使历史上难得的清官包拯海瑞们殚精竭力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申冤也只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力不从心。西方一来祈求万能的上帝明察秋毫,也在期待人人良心忏悔换取正义到来,宗教的麻醉有时会胜过屠刀的镇压。巴黎圣母院深刻揭露剖析了教士的阴暗卑鄙是统治者帮凶,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草菅人命,贵族的荒淫无耻飞尸走肉和国王的专横武断强权残暴。尽管大部分做背景处理,但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是难得一见的直面美与丑,正视人吃人的丑恶现实,让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威慑力量,就像把长期迷惑人心不可告人的教会,披着宗教外衣招摇过市的法庭,丑陋荒淫腐朽堕落的贵族,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君王押上历史的被告席,接受历史的审判,正义的审判!道德的审判!这是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强烈愿望,台下的观众正是几千年被强奸的民意,被长期歪曲的事实,被惶惶不可终日的良心,被谎言掩盖的历史真相!这样的小说能卷走一代代读者全部的思想情感,成为不朽的经典,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成为经典永流传。写到这里,我有些内疚,我家中有雨果先生的很多著作,我却只是看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两个长篇,另外看了他几个短篇小说,几首诗歌还欣赏过京剧《巴黎圣母院》,家里还有雨果先生好多作品没有阅读,有点对不起大文豪雨果先生!
加西莫多,一个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教堂小人物敲钟人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形象,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在他身上集中统一。他只有一只眼睛、先天性驼背、再加上先天性畸形罗圈腿走路,而且还是个聋子,他听不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声音,尽管那么喜欢小鸟,深深陶醉在小鸟的世界里,让我想到了一位诗人笔下的盲人用耳朵“看”舞蹈,聋哑人用眼睛“听”音乐。就是这样一副恐龙一般奇丑无比的形象,却有着一颗金子一般善良的闪闪发光的心,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付出。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的收留养育之恩让他终生感激而甘心成为他的奴仆。为报答埃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而宁愿肝脑涂地保护她关爱她直至为她殉情。尽管他对埃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占有她甚至想一想她都觉得是邪念是罪恶。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使出浑身解数而无助,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透顶,最终带她到地下室去与她死在一起同葬一处,在另一个世界永生。他心中在一遍又一遍的背诵圣经:尘归尘,土归土,灰归灰,上帝会尽快带着他们的灵魂步入天堂。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至,而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性美是大美大爱,却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是震撼世界,荡涤一切污秽邪恶,千秋万代熠熠生辉。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中国文学名著中不朽的艺术形象不少,但达到如此高度的形象并不多见!
爱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雨果真是伟大的艺术家,仅仅用广场为加西莫多送水一个非凡之举就将一个内心善良同情弱者的美人坯子写活了,饥渴中的一罐水,让一个小人物铭记一生,感恩一生。美与善在爱斯梅拉达身上是完美的结合,使她拥有了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成为全世界的美神!记得电视剧《改革开放初期的邓小平》中有一个情节,八十年代初期主人公见到步入中年的太太烫了头发,穿上新衣服,惊呼“就像是看到了爱斯梅拉达”,可见在那个特殊时期,被长期禁锢思想和心灵的国人多么向往外来的世界,一部好的外国文学名著就是一个打开世界的窗口,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在那个时期,雨果的美人形象是何等的深入人心!不过,古往今来红颜命薄,爱斯梅拉达惊天美貌,超群的颜值,是她的魅力,也为她引来了邪恶者的欲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中,直至香消玉殒。
克洛德,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教主,人前是代表上帝的正人君子,人后充当野兽甚至禽兽不如。他有着深沉的泛滥的情欲,却有着一副高冷的伪装,从来不在人前显露把自己包装的严严实实居高临下,这是一个用金片贴起来的大神,这样的形象并不陌生,虚伪奸诈人面兽心贪婪成性口蜜腹剑;他就像雄狼发情一般看上了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青春活力、活泼可爱,时时刻刻都想占有她发泄兽欲,但却在众人都表现出喜欢爱斯梅拉达的时候,反而恶狠狠地斥责她贬低他厌烦她疏远她。以此显示自己的正派高傲,其实这是个十足的伪君子。他那压抑无比的欲望从来没有得到真正释放,他隐藏欲望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他就像毒蛇一样窥探着世上的一切,隐藏欲望则是对自己更大的痛苦对别人带来更大的危害;他难以克制情欲本能,同时又恨又悔这种情欲释放,对自己深深的谴责内疚不能自拔;他爱上爱斯梅拉达,又嫉妒这种美太过耀眼,不舍得自己主教的光环,打着上帝的招牌,可以到处招摇撞骗一路绿灯,他随时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又厌烦主教的一切羁绊,限制了他的自由。他长期生活在已经变态扭曲的心灵世界,长期生活在黑暗中,也就成了黑暗中的一部分。他有时将爱转化成恨,打不着鹿也不让鹿吃草,得不到美就将美毁灭!在泄恨的过程中变态得就像到爱的欲望释放,他就像西湖畔边雷锋塔里的法海,以摧残白娘娘的美好婚姻获得快乐,克洛德披着神父主教的外衣,以丑陋来摧折得不到的美丽,在毁灭的过程中体会另一种变态的快感,这样的形象是雨果对虚伪的教会的另一种解读也是深刻的鞭挞,雨果看透了神父主教外衣里面的龌蹉肮脏,恨透了这个魍魉魑魅世界。
不知道是上帝的错误,还是有意无意的安排,让故事中的人物充满错综复杂的选择,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却长者天下最丑最赖的面孔,让所有人望而却步;美丽纯洁的爱斯梅拉达,足以靓死一条街一座城,当年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会有百分之百的回头率,却过于单纯,对那个世界毫无防范;阴险刻毒的克洛德,将道貌岸然写在脸上,仪表堂堂衣冠楚楚,私下里蝇营狗苟肮肮脏脏;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却又天生一副高富帅的高颜值……雨果真是伟大的艺术家,强烈的对比是所有人物多面立体有血有肉活的真实,也棱角分明性格各异。美与丑从来都是相互并存的,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有了丑才会更显现出美的存在。美不可能十全十美,丑也未必没有一处闪光点,美与丑,真与假,对与错,昭然若揭,经纬分明。就像中国诗人艾青在《光的赞歌》中说的,光中也有暗,暗中也有光!是一个道理。九十年代的电视剧《聊斋》的主题歌说的好,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大半年过去了, “巴黎圣母院”复建工程并没有开工,网上却有不少复建的“巴黎圣母院”效果图,可以想象用不了几年,全新的“巴黎圣母院”会重新屹立在原址原地上,每当新的一天黎明来临,东方一片绯红,巴黎在第一缕阳光得映照下,一道道彩霞会将“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染得姹紫嫣红如火如荼分外妖娆,雄伟的建筑沐浴在万道霞光里,多少人惊叹赞美巴黎美好的一天开始了。雨果先生所述故事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故事中的人物却依旧鲜活,几百年过去了,爱斯梅拉达和卡莫西多等人的灵魂依然存在,让我们保持理智,增加爱心,多一双锐眼,好好看清这个世界,认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一切善良,尽管如今的巴黎灿烂多彩,绚丽迷人。愿我们不忘初心,经常回味这里曾经有过的昨天,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默默为当今社会底层的卡莫西多与爱斯梅拉达们做自己应有的努力,尽管历史上这对苦命的男女早已化为一扑尘土,一缕青烟,一朵白云。他们的灵魂却在天堂看着我们,他们也受到世世代代的后人怀念凭吊追思。在我们的身边,也会有这样的故事天天发生,在我们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云集的地方,还会有这样的饮食男女在生命线上艰难挣扎苟活于世,但愿我们保持善心宽容对待身边的一切,让一切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间一切美好席卷开来传播天下,让丑陋的虚伪的黑暗的肮脏的一切都尽快吹散消失!
此时,我愿再一次为“”巴黎圣母院”祈祷,但愿这座伟大的建筑修旧如旧,早日恢复本来面目,再现昨日的辉煌,展现古老的西方文明,璀璨夺目的法兰西文化,让一切美好重现!而不是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摩登世界!
《巴黎圣母院》: 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巴黎圣母院
作者: [法] 雨果
这世间没有丑的人,只有丑陋的人。所有的道貌岸然都会在某一刻被撕下虚伪的面具,暴露在世人面前,而面容的缺陷,却掩不住至善至美的心。
阅读缘由
2019年4月15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瞬间吞噬了这座美丽的历史建筑,一段800年的文化记忆也随之轰然倒塌,它像一记重拳,敲打在了每一个珍视文化的人的心灵上,除了惋惜,别无他言……
在心痛之余,小编再次读了《巴黎圣母院》一书。今天,想把书中的美恶交织分享给大家……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
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散文家,十九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九世纪,文学生涯长达六十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长篇浪漫主义小说。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1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
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
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2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先是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遗弃的弃儿,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卡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达的迫害者的身份,最初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前的,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当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那位曾经想要抢劫的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3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美拉达,也毁灭了自己。
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他外表英俊文雅,骨子里却粗鄙龌龊,酗酒说粗话是他的爱好,拈花惹草玩弄女性是他“自豪”和“自信”的特长;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兰古瓦,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倒了极致。
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
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小编寄语
1.由于是长篇小说,所以读起来的话,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我是用一周的零碎时间才读完它的……
2.像类似的名著,只有你亲自读过这本书,才能深刻感受到它所带给你的,无论是阅读感,还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3.阅读是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的,它对你的阅读效率非常有帮助!
4.《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如果你想迫切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以去看电影,先在剧情上领略一下!
5.书籍是一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爱上阅读吧,宝贝们!
《巴黎圣母院》,它教会我要学会坚强;它教会了我要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关注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审核:宁译锐
校对:郝懿斐 樊玉欣
编辑:王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