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幽草涧边生(“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独怜幽草涧边生
今日惊蛰
适合练功
凌晨四点五十七身体叫我起来排毒
十点四十三分迎来己亥年第一声雷
老夫这样记着去年的惊蛰
昨日以为前天是雨水
不想惊蛰都来了

老师讲过洞中一日世上千年之修行功夫
嚯嚯真有此错觉
同门说几日不读诗甚感面目可憎
实在羞煞我也
断断续续聊了许多
从毛主席的诗词
谈到李清照
谈到佳人
谈到我脑海里诗词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我答了翩若惊鸿
答了若有人兮山之阿
答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脑海里的形象竟然一点一点有她的身影
轮廓渐形
不能自已
以为今夜照样难眠便去取酒
已然忘了我是喝了酒来的
想着又是醉话
人家斗酒诗百篇
我可什么都不会
慵懒地躺着
多希望那样死去
惭愧啊惭愧
想着下次一定写一写读孟子的心路
想写好久了
迟迟动不了笔
总觉得写出来就差点什么
可能是对自己要求高
笔记倒是挺多
就是零散
跟这里一样
前不搭后
只自己知道
跟这里又不一样
写在这里的我不会再去看
可能偶尔想到了翻一翻
谁会看这么无聊的文字啊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在唐诗的国度里,有的是解释不清的诗,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除了语言上的用典使诗意幽远难明,除了修辞上的指代隐喻不明,除了人的过度解读,还有读诗的人的不同立场,因此,读唐诗好读,写读唐诗的文章就费点事,因为总有人跟你的理解不一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这个系列的文章,还会硬着头皮写下去。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书影)
文学作品的解读,理所当然是多元化的,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小说如此,对于文字简省的诗歌来说,其理解的余地更大,自然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几天读韦应物,韦应物的代表作是《滁州西涧》,这就是一首争论比较大的诗,今天就来读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全诗如下:
(诗意图)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或五年,就是783-784年,《唐诗鉴赏辞典》中倪其心先生说写于781年,此时韦应物还在比部员外郎任上,到783年方才调任滁州。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西涧当指城西郊外的涧谷。
读这首诗,可以向两个方向读: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一是仅看字面意思。仅看字面意思的话这最多是一首优秀的写景诗:诗人春游西涧,看到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生在涧边,而涧边的树上有黄鹂在高声鸣唱。突然下起了雨,渡口的船上没有人,在水上横着。诗的画面感很强,因此,画家们无数次把诗意画出来,特别是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空灵幽远,画作尤其多。如果是简单的理解,理解到这里似乎已经完结了,无非是这首诗写诗如画,意境幽远等等。
二是理解其象征意义。但诗中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多,这些象征意义存在于若干个问题之中: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独自爱自甘寂寞的幽草呢?因为诗人此时正处于不得意之时,他以幽草自况。他的不得意使他成了独处山野的幽草;2、黄鹂仅仅是黄鹂吗?是不是也指哪些处在皇帝身边,叽叽喳喳向皇帝献媚的佞臣呢?3、春潮是不是代表了汹涌的朝局暗流?4、为什么是野渡?是不是象征了诗人不被重用?往深了理解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回答。
(春潮带雨晚来急)
简单地理解成一首写景诗对于当时的韦应物显然不对,他以幽草自况,并对在朝的小人们投去鄙视的目光是可能的,对于当时的朝野状况,韦应物的“怜幽草”是有归隐的念头的,这是在无可奈何之下做的心理逃避,但他又不能归隐,做为正四品下的一方父母,他又放心不下治下的百姓(前面的文章说过:“邑有流亡愧俸钱”,他是个清官,死的原因是苏州刺史任满,他没有路费回京待选,最后客居无定寺,最终客死)。韦应物的“舟自横”是恬淡的,也是忧伤的。恬淡是春潮再急,把我冲横了又如何,大不了随波自横。他没有后来元好问“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的狂气,同样是横,他就只是在急急的春潮之中,做了一只野渡无人的舟儿,黯然打“横”。这一横,三分恬淡自得,三分无可奈何,三分倔强傲骨,还带着一份黯然神伤。
(诗意图)
如果完全理解成一首寄兴咏怀的象征诗,似乎也不妥,因为这样破坏了这首诗清新淡远,哲思空灵的景色。在春雨未来之前,涧边幽草碧波,黄鹂声声,春潮裹着春雨来了,渡口的小船没有船夫驾驭,兀自横着,这分明又是绝佳的状物描景的水墨小品,淡淡的,很清雅。
汉代董仲舒曾经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思是说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其实,对于唐诗也是一样。或许正是因为无法准确地讲明白、讲清楚这首诗的具体意思,它才成其为经典的千古名作,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他像很多人,但他又不是任何人。
(诗意图)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我们再也回不到唐朝,去询问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情!?
(【唐诗闲读】之8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