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印象效应》)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1957年洛钦斯做了一个实验,他用杜撰的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段。在一个故事中,作者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个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然后,洛钦斯把这两个故事分别给ABCD四组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
其中AB组学生中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斯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看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斯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剩下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斯外向的事情,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斯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斯性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斯是个比较热情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斯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斯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斯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指交往的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是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这就是为什么在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之前,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不良的“第一印象”,那么,接下来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可能都会受到这种糟糕的第一印象的影响。
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包括容貌、衣着、姿势和面部表情等。第一印象会在后续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因效应”提示我们,初次见面应给人留下好印象。
人们都愿意与衣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交往。注意言谈举止,最好能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有了良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他人或事物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久,比以后得到的信息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人们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丰富程度有关。如果说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阅历深厚,社交经验老道,那么首因效应的作用有可能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但是,这并不代表首因效应的作用消失或已失效,只是通过进一步的交往与认知、了解的深入了,逐渐较少了首因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偏见,然而需要明确的是,首因效应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也很难消失。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印象效应》
【欧爸每天一说】
帮人就是助己!今天我努力去帮助别人,明天别人努力来帮助我!
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助一家是一家!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老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安排两个学生当众做30道题目。这30个题目,难度都基本相同,这两个学生也都早就知道答案。但老师让他们都装作只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学生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面15道题目中,而第二个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面15道题目中。然后老师让观众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俩谁更聪明一些呢?结果发现,这些观察者大都认为第一位学生更聪明。这说明人们会根据自己最早的印象来做结论,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个实验所展示的心理现象就叫“第一印象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马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都蕴含着“第一印象效应”的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能不能在教学任务开始的时候让孩子产生“这个任务很简单、很有趣”的印象,往往决定接下来的教育质量。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有为难情绪,接下来就很难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欧爸说:
1】自以为是是人性的弱点。
2】第一印象好,接下来即便是不好,人们也会从不好中找出好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3】让孩子早一点进入良性的学习轨道,早好。
4】动能贵人要特别重视第一印象。
5】早上好。如果第一印象好,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好。
《道德经》启示: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是以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