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男一号其实有两个:诸葛亮与刘备。一明一暗,诸葛为明,刘备为暗。有了这般认知,才能更好读出此中精彩。
三顾茅庐是双赢,两人皆受益。诸葛亮得名,开启登神坛之旅;刘备得利,属于闷声发大财。如果要说谁的收益更大,当属投资方刘备。
此前刘备资源有限,寄人篱下,兵微将寡,空有“皇叔”招牌。得孔明后,一把大火开局,行情一路看涨,13年时间三分天下,定都称帝,实现逆袭。
屡请诸葛,一而再的见不到正主,连张飞都起疑了,刘备是何等人物,岂能不知连续“不巧”,正是“巧之又巧”的策划?
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诸葛亮才是大一新生。曹公眼界高,唯独推崇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天下英雄,我和你)。刘备大吃一惊,以为曹操要下黑手,筷子摔得稀碎。恰好老天打雷,遂以怕雷为由,轻松过关,绝对高情商,好演技。
但他点到为止,仅是私下说给关羽张飞,“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严格按剧情推进,表演认真到位。这对他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1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对于领导者而言,礼贤下士的形象很重要。尤其是刘备,弱小得没资格对标曹操、孙权。
没关系,咱没实力,有眼力还有演技啊,全力配合您的表演。三请就三请,态度诚恳不是?新皇登基,不也要“三劝进”的套路吗?
三次的态度越来越恭敬。
第一次平铺直叙,“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
第二次批评了张飞的态度,“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第三次极具仪式感,“乃令卜者揲蓍(shé shī),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而且,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
三次的称呼越来越谦虚。
第一次拜访,刘备自报家门:“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身份还没放下来。
第二次拜访,客气了许多,误将诸葛均当诸葛亮,“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爱屋及乌,茅庐升级为仙庄。
第三次拜访,姿态更低,对门童都彬彬有礼:“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门童都位列仙班了。难怪仙童投桃报李,此前“我记不得许多名字”,这时报告:“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成熟的男人显得不淡定。
建安十二年,刘备已47岁。经历足够丰富,从24岁参加革命算起,战场上摸爬滚打了23年,什么样的风险没见过。年龄足够成熟,不断同曹操、袁绍、刘表等一流人物过招,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
但这时却显得迫不及待。司马徽来访,他说“此莫非即孔明否”;路遇崔州平,他说“此必卧龙先生也”;再到石广元、诸葛均、黄彦邦,5次全都认错人,完全不见高位者的稳重,也不是刘备的一贯风格。
之所以卖力演绎,既显示对诸葛亮的重视,又树立自己良好的雇主品牌。
2
展示个人的胸怀抱负
三顾茅庐,明面上是彰显强化诸葛亮身份的过程,实际上潜移默化中展现着刘备的风采,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
徐庶、司马徽二人,将诸葛亮比作姜子牙、张子房,固然是讲诸葛亮治世之大才,何尝不是对刘备的赞许,以周文王、汉高祖作比。
与诸人谈话中,刘备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求安邦定国之策,忧国忧民的领导形象,点滴细节中逐步树立。
他对崔州平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
他对石、孟二人说: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
他留书诸葛亮: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面对诸葛亮,他说: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又表明志向: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为社稷忧、谋苍生福。刘备的胸襟志向,完全是成就伟业的标配,彻底打动了诸葛亮。正如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胸怀天下,才能赢得天下。
3
得到地方的全力支持
诸葛亮在书中,多次被称“村夫”,加上《出师表》中的自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一介布衣,身份低微,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诸葛亮的真实身份到底有多牛?说出来吓你一跳。
刘表统辖的荆州,共有五大家族势力,分别是庞、黄、蔡、蒯、马。汉末时期,政权被门阀士族操纵,荆州真正说了算的是这五家。他们相互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翻开他的朋友圈,谈笑有鸿儒,点赞皆大咖:荆州名士、大佬黄承彦是岳父,荆州一把手刘表是姨丈,军方代表蔡瑁是妻舅,行政高官蒯祺是大姐夫,地方豪强庞山民是二姐夫,马良是仰慕他的小弟……五大家族到齐了,都和他有密切的关系。你把耕种当生活,人家把耕种当艺术。你以为是寒门子弟,其实是名门望族,身后站着整个荆州。
逆天的才华,雄厚的政治资源,谁见谁爱。对政治人物刘备而言,放低姿态没关系,重要的是得实惠。诸葛亮归心,这些资源都成了自己崛起的礼包。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登上了人生巅峰。他清晰记得多年前,那时正春暖花开,他们共同演绎的那场相会,让君臣际会充满美感,成为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三顾茅庐”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
邮票《卧龙出山》
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无论在年龄上还是知名度上都存在巨大差距——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那年,刘备46岁,诸葛亮27岁,可以说刘备比诸葛亮长了一辈;而且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知道刘备是位“英雄”,反倒是诸葛亮没什么知名度,只有在东吴的堂兄诸葛瑾,还有少数几位荆州人士才知道诸葛亮。
在如此大的年龄差异和知名度差异面前,刘备居然肯纡尊降贵,一次又一次地请诸葛亮出山,这背后一定有些特殊原因在起作用。
什么才是真实的“三顾茅庐”
连环画《三顾茅庐》封面
关于“三顾茅庐”,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用诸葛亮“摆谱”抬高身价来概括。
而根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刘备“凡三往,乃见”,也就是说去了3次,诸葛亮终于肯见刘备,于是两人达成了共同打天下的协议。
但还有一种更权威的说法,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意思是,我本是平民百姓,在南阳靠种庄稼过日子,为的是在乱世中活下去,我并不希望外界了解我。但先帝(刘备)并不因为我的社会身份不高而轻视我,反倒降低自己的身价,多次到草庐中和我讨论天下大事。我因此而大受感动,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刘备。
杨俭朴绘《隆中对》
这个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肯定最有权威。据此,我们可以把“三顾茅庐”做这样的理解:不是刘备去了几次没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他,而是刘备在荆州的若干年间,曾多次到诸葛亮的草房去,跟他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到最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这应该是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的情形。
刘备为何一再拜访诸葛亮
吴湖帆绘蜀主刘备
作为颇有社会知名度的中年人,拜访没有知名度的年轻人,按常理推断,刘备做这事肯定有心理难度,那他为何还要再三拜访诸葛亮?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跟刘备的为人有关。三国的3位领袖曹操、孙权和刘备,各自有一套吸引人才的方法。
曹操是三人中事业做得最大的,不仅因为他手上有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家的权力都控制在手,他还特别会用权术,投人才之所好——不吝给予地位、工资(俸禄)和成就感。
此外,曹操还擅于反用职场潜规则。在历史上,成功谋士给主公出了点子,这个点子就不属于自己了,否则今后别想加官进爵。可曹操倒过来,有谋士悄悄给他出了点子,打胜仗了,他会当着所有要员的面,宣布这个点子是谁出的。不过等天下打下来了,他的态度就一百八十度转弯,不仅不让人才找到感觉,而且找不到安全感。
李庚绘孙权
对孙权而言,有哥哥孙策、父亲孙坚留下的人脉和地盘的优势,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他在和部下打交道时,类似于朋友间打交道,可以赌气,可以吵架。
至于刘备,他在吸引人才方面是最没有条件的,一直到赤壁之战前都没有自己的地盘。一个人没有地盘,意味着没有税收,你拿什么东西来笼络别人?
但刘备在这样一个极度缺少资源的情况下,吸引了几个绝对不会背叛他的人,像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方面这些人本身的人品就很好,但同时也能看出刘备对待他们一定有感人至深之处,能走到人的心里去。这就是刘备的为人。“三顾茅庐”,也确实走到了诸葛亮心里。
其二,刘备一再拜访诸葛亮的原因,跟他当时的境况也有关——确实需要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在诸葛亮之前,他身边唯一重要的谋士是徐庶。但当曹操率领军队拿下荆州时,徐庶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并不看好刘备。
诸葛亮为何要“摆谱”
黄杨木圆雕诸葛亮
分析了刘备一再拜访诸葛亮背后的原因,也留下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何迟迟不肯出山?这里面有三个原因起作用。
在三国时期,就是否跳槽而言,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像吕布这样,频繁跳槽,对领导无忠心可言;第二种,像徐庶这样,懂得权衡利害关系,选择性跳槽,但不会背叛从前的领导;第三种是像关羽这般忠诚,讲诚信的,一辈子不跳槽。
这三种人当中,诸葛亮更接近关羽这种类型。他的个性是,一辈子追随一个领导,其忠诚度让同僚心服口服。正因如此,他在蜀汉得到了极大的信任。哪怕刘备去世后,在他大权独揽的情况下,蜀汉也无人说他不是。
刘炳森书诸葛亮语
但一个人要一辈子跟着一个领导干,是件很冒险的事,所以诸葛亮必须全面了解刘备,才能拿定主意。他“摆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刘备进行考察,在具体言谈举止中观察体会,看看刘备是否值得自己一辈子跟着干。
“摆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必须适当“摆谱”,才能确定自己将来在蜀汉的二把手地位。他不是摆给刘备看的,而是摆给关羽和张飞看的——刘备比较重感情,用人时难免受感情影响。
相对于年轻的诸葛亮,关羽和张飞跟刘备相交已久,关系之密切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生不逢时,等他有能力出山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局面。要解决尴尬,“三顾茅庐”显然是个好办法。
还有一个原因是,诸葛亮要确保自己出山后真的能干一番事业,这主要取决于机遇而非能力,所以他在等待成就事业的最佳机遇。
古隆中
是谁创造了诸葛亮出山的机遇?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未来事业规划提出分两步走:联孙抗曹,打出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拥有荆州和益州两个稳定的地盘。
要实现联孙抗曹的构想,首先要让孙权感觉到,不跟刘备联合,必然会被曹操干掉。而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必然南下,威胁到东吴的生存。这正是诸葛亮等待的机遇。
“三顾茅庐”背后的推手是曹操
话说到这里,“三顾茅庐”背后的推手也就清楚了: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并不想刘备壮大的曹操。估计连曹操也没想到,竟然是他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如果不是面对曹操的巨大威胁,孙权和刘备被就不可能走到一起,诸葛亮也不可能出山。
白庚延绘曹操
时势造英雄,而曹操就是背后制造时势的人,这个时势促成了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也促成了诸葛亮和刘备的遇合,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