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闻鸡起舞”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成语经常被大家引用那就是“闻鸡起舞”
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现在主要用来指代一个人即时奋起。但是关于这个成语最初的由来,以及有关这个成语主人公的故事却变得鲜为人知,今天嘿小鼬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以及主人公的壮志难酬的一生。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最早是出自《晋书·祖逖(tì)传》之中,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自然而然也就是祖逖这个人了。
在《晋书》中原文写的是“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逖和他的好朋友刘琨关系十分亲密,两人经常畅谈国事,到了晚上还常常睡在一起。有一天晚上,祖逖在睡觉的时候听到了鸡鸣之声,他赶紧叫踢醒刘琨问道:“你听见外面有鸡叫么?”刘琨说:“大晚上的听见鸡叫不祥吧。”祖逖说:“我可不这样想,咱们从今以后只要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样?”刘琨想了想也就同意了。从此之后就诞生了“闻鸡起舞”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成语。
那么祖逖为什么要这样子严格要求自己呢?这就要从西晋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以及祖逖的人生经历来聊一聊了。
祖逖出生在公元265年,字土雅 ,范阳遒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涞水县。祖逖虽然出身于北方世族之家, 但是他和那些满身恶习的的纨绔子弟不同。《晋书》中记载年少时的祖逖“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 散谷帛以赒(zhōu)贫乏,乡党宗族, 是以重之”。
短短30来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少年侠士的形象。
可是随着西晋王朝内部逐渐腐朽,八王之乱的巨大内耗,加之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不堪忍受,西晋王朝一直以来残酷压迫纷纷起兵。
这时的西晋朝廷根本无力掌握全国局面,大批北方的汉人只能向南迁徙。在公元331年随着洛阳失陷,祖逖也带着家人一起迁徙到了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在这一路之上祖逖收留了许多北方的豪杰之士,为他日后的行动积蓄了人望。
祖逖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有着深刻的爱国思想,在这种国家有累卵之危的时刻祖逖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谋划起收复失地的计划。
在一年之后的公元331年,祖逖就上书统治南方的琅琊王也就是后来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提出了北伐的构想。他在奏章中痛陈当时国家面临的形式,以及人民渴望北伐回归故土的心情。无奈当时的司马睿一心只想着守住南方的半壁江山,并没有真心想要出兵北伐。可是由于民间呼声太大,司马睿只能佯装出一副北伐的样子。
于是他册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这样一个空头衔,却不给他一兵一卒,史书记载当时司马睿给祖逖的只有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布匹,但却没有一套铠甲和一名士兵,这些全部都要祖逖自己负责。
在这样的条件下祖逖并没有退缩,依然发出了“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的豪言。
在来到北方后,祖逖先招募了两千多流民组成了最初的军事力量,在加紧训练的同时制造武器铠甲。
祖逖在北伐的过程中做到了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同时有关爱自己手下的士卒,史料中称赞他“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吏,皆恩礼遇之。”在北伐的一路之上祖逖亲眼目睹了北方人们凄惨的生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同时老百姓感念祖逖孤军北伐的壮举,让他的威望也与日俱增。
在随后的北伐过程中祖逖遭遇到了,当时最强的军事势力——石勒手下的大军,由于祖逖指挥得当,加上周围群众的支持。
在樵城、谷水、陈留和汴水连战连捷,特别是陈留之战消灭了石勒手下的五万大军,打的石勒军队再也不敢随意出兵河南。双方开始了长时间艰苦异常的拉锯战。直到公元321年祖逖终于收复了整个河南地区,做到了“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可是正当祖逖谋划一举收复全部失地的时候,当时已经在建康称帝的晋元帝司马睿,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司马睿担心祖逖北伐要是真正的成功会功高盖主,自己无法控制,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牵制祖逖的行动。
首先司马睿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yǎn)、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这样一来祖逖就成为了戴渊的下级。
同时祖逖也了解到,在都城建康大军阀王敦与朝廷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东晋随时有可能陷入内战的深渊,祖逖“虑有内难,大功不遂”。
长时间精神的高度紧张和行军打仗的劳累,终于使得祖逖忧愤成疾,倒了下去。
在公元321年九月七日,祖逖于雍丘去世,终年56岁。在祖逖死后史书记载豫州的百姓“若失考批,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可见当时祖逖在北方声望之高,也可以看出他所指挥的北伐是多顺应民心。祖逖北伐的壮举,也让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也经常把他与霍去病、班超、诸葛亮等诸多英雄人物相提并论。
这次轰轰烈烈的北伐,虽然着祖逖的去世而失败,开启了东晋与十六国的南北对峙,但是祖逖从一个少年侠客,最终成长为一个杰出的爱国将领。
小鼬觉得祖逖的一生正应了金庸先生的那句话

 

“闻鸡起舞”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文 | 李坤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故事的主角分别是刘琨与祖逖。
刘琨(公元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与刘备同宗,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西晋爱国将领,著名诗人。年轻时曾与兄长刘舆(字庆孙)并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是著名的政治文学团体“金谷二十四友”其中一员,这个团体以石崇(与王恺斗富的那个)为首,包括陆机(三国时大破刘备的陆逊之孙)、左思(以《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等著名文人,他们在石崇位于金谷涧的一处豪华别墅中聚会,吟诗作赋。东晋的王羲之,就是模仿“金谷集会”组织了“兰亭聚会”。
祖逖(公元266年——321年),字士稚,河北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爱国将领。祖逖为人好侠尚义,慷慨有节,颇受宗族看重。“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即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刘琨二十岁时与好友祖逖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情好绸缪,共被同寝”,谈论时局时,两人都慷慨激昂,一心报效国家,关系十分融洽。刘琨曾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就是怕落到祖逖后面了。
一天半夜,祖逖被野外传来的鸡鸣声吵醒了,他踢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个人披衣而起,一起到户外,拔剑起舞,于是流传下来“闻鸡起舞”的佳话,后人多有因“闻鸡起舞”的典故而及时奋发者。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天下大乱。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率领自己的部曲一千余人到达历经战乱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对抗匈奴的刘渊(刘渊建立汉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改为赵,史称“汉赵”,又称“前赵”),晋阳当时几乎是一座空城。
刘琨在强敌林立中,安抚流民,深得人心。很快,晋阳就成为“五胡乱华”时,西晋在中原少数几个抵抗胡羯的势力之一。
刘琨善吹胡笳。传说曾有数万匈奴兵困晋阳,刘琨内务粮草,外无救兵,兵士恐慌。刘琨登上城楼,观察敌情时心生一计,传令帐下所有会吹胡笳的士兵,朝着敌营方向吹起了《胡笳五弄》,哀伤凄婉,匈奴军心骚动,半夜皆泣泪而归。这就是“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
可惜的是,刘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他生活豪华奢侈,喜爱美女和音乐,加之无识人之明,所以败于刘渊之子刘聪,父母也遇害。
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刘琨为西晋司空,都督冀、幽、并三州军事。此时,在幽州据守的是与刘琨有矛盾的王浚。原来属于刘渊部下的石勒(后来成为后赵的开国皇帝),在晋阳东南的襄国(今河北邢台)拥兵自重,势力强盛。石勒给刘琨去信,假意投降晋朝,表示愿为晋朝征讨王浚。刘琨轻信,在石勒出兵消灭王浚时作壁上观。
虽然王浚曾有不臣之心,但刘琨既以报国为志,国家利益必应在私人恩怨之上,且当时晋怀帝被俘,天下大乱,每一个忠臣义士,都身怀亡国之恨。另外从战略的角度,身处群狼环伺的险恶境地,他与王浚互相呼应,尚能勉强支持。王浚被灭,刘琨势不能独存。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石勒出兵晋阳,刘琨不听劝阻,出城中了埋伏而大败,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并与段匹磾结为兄弟,誓言共同辅佐晋室。
因为晋室怀帝、愍帝相继被俘,四海无君。刘琨派温矫携带奏章和歃血结盟的誓盟,前往建康,向司马睿劝进,就是拥护司马睿当皇帝。
《世说新语》中说: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矫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温曰“矫虽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刘琨主要的意思是:晋室的政权虽然衰落,可上天的恩宠还没有改变。我在河朔建立功业,而使你在江南传播美好名声。温矫则将刘琨比作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
段匹磾的弟弟段末抷暗中与石勒勾结,抓住了刘琨的儿子,并逼迫他写信约刘琨为政变内应。事情泄露,刘琨被段匹磾派人用绳索缢死,年四十八岁。刘琨的死,标志着北方最后一个忠于晋室的势力陷落,神州陆沉。
知道祖逖“击楫中流”事迹的人较多,相比之下刘琨有些默默无闻。即使刘琨个人有很多缺点,但在西晋灭亡后,他一片丹心,矢志报国,孤军奋战于北方,最终虽壮志未酬身先死,千载之下仍令人肃然起敬!
刘琨被段匹磾所拘后,有诗《重赠卢谌》,抒发自己为国报效的心愿和屡屡受挫的痛苦,诗中有云:

吾衰久已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未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催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悲壮苍凉!读罢生出“有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之感,英雄末路、志士受困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明代的杨慎(《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曾说:东晋之诗,刘越石为称首。
唐代诗人杜牧有《怀刘越石》诗:
洛中奕奕鲁公友,金谷春风昔俊游。
仕宦年少好绸缪,闻鸡司晨起剑舞。
胡笳啸起胡儿泪,精钢化为绕指柔。
江谧不闻击楫声,扬灰深没枕戈志。
晋阳十年公走日,神州陆沉分南北。
玉树著土何人哉!空留汗青仰风留。
晋室因为段匹磾势力强大,仍盼望他平定河朔,所以不给刘琨举行丧葬祭悼仪式。温矫上书力争:“琨尽忠帝室,家破身亡,宜在褒恤。”卢谌亦上书为刘琨申冤,几年后,晋室才追封刘琨为太尉。
“闻鸡起舞”的另一主角祖逖,大乱之时,“率亲党数百避地淮泗”。(汉末以来避难的人无论是集体的或是个别的,大概都以“家”为单位,即家族。)行达泗口,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逆用”之为徐州刺史。后来祖逖率部众一度过江,居于京口,招募壮士,积极准备北伐。
但立足未久,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祖逖被任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实际司马睿无心北伐,只给祖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不发铠甲和武器。祖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北渡长江,行至中流,祖逖击楫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词色壮烈,众皆慨叹。
祖逖抵达淮阴后,在艰苦的环境下,冶炼兵器,招募流民,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一年后,攻占谯城,且战且耕,逐步扩大战果,屡屡收复黄河以南失地,功勋卓著。
陈川是流民集团“乞活”的首领,在与祖逖联兵攻打谯城时,他的部将李头立功,祖逖待之甚厚。正好祖逖得到一匹好马,李头很想要又不敢说。祖逖知道后,就将马送给李头。李头感激:“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后大怒,杀李头,投降石勒。
祖逖出兵攻击石勒,屡战屡胜。
当时北方人民为了自保,都修建坞壁(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实际就是坞壁),一般都是纠结宗族乡党屯聚堡坞,坞主为乡里豪帅,据险自守,以避戎狄之乱。这些坞壁夹在南北两大阵营之间,不免首鼠两端。祖逖假装时时攻击这些坞壁,做出一副这些坞壁尚未归附的姿态,坞主皆感恩。因此,后赵有什么举动,他们及时通知祖逖。“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数叛赵归于晋。”
纵横天下的石勒为了和祖逖修好,“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并“置守吏”。
石勒又与祖逖书,求通互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十马日滋。”自是兵强马壮。
东晋大将军王敦不可一世,有谋反之心,但他最忌惮的人就是祖逖。《世说新语》中说: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嗔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王敦起初想领兵沿江东下到京都建康,对朝政之事作安排处置,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向当时的名流暗示自己的意图。祖逖当时还没有镇守寿春,他瞪大眼睛声色俱厉地对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王敦小名),他怎么敢如此傲慢无礼!叫他速速回去,如果稍有耽搁不照办,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槊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东下建康的念头。
祖逖有胡奴王安,待之甚厚,及在雍秋,告之曰:“石勒是汝种类(石勒是羯族),吾亦不在尔一人。”厚资送而遣之。这是祖逖依据家庭伦理推己及人。王安因为自己的勇武和才干,在石勒的后赵政权官至左卫将军。
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进,完成统一大业时,司马睿深恐祖逖不可控制,就派心腹戴渊为征西将军,牵制祖逖。
祖逖知道北伐无望,郁郁而终,年五十六岁。“豫州士女如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西晋灭亡,原来在北方的流民南来,情况各异。有的是分散行动,有的事由大族率领;有的零星过长江,有的大股滞留江北。流民帅南来附晋,但他们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无所依傍,一般都是力图站稳脚跟,再者志在立功,以求发展。他们多数曾在北方有抗击胡羯的历史,战斗力极强,同仇敌忾,有抗胡的热情。流民帅统领的武装力量长期跟随,有私兵的性质。东晋政权对他们既不得不重视,又不敢大胆放心使用,一贯是防制的。即使祖逖矢志北伐,义无反顾,对东晋无丝毫不臣之迹,但也不见容于晋室。
祖逖死后,部众由弟弟祖约率领。祖约“无绥御之才,不为士卒所附”。所以在淮南无法立足,返回江南。祖逖的功业心血,尽成流水。
后来祖约参与苏峻之乱,失败后逃往后赵,投降石勒,为石勒所诛,宗族被灭。
原是祖逖胡奴的王安说:“岂可使祖士稚(祖逖)无后乎?”就前往观刑。祖逖儿子祖道重,年方十岁,王安窃祖道重以归,“匿之,变服为沙门”,后遣归江南。
祖逖死后,王敦举兵攻入建康,大杀群臣,司马睿大为恐惧,请求回琅琊“以避贤路”。不知那时司马睿是否会想起祖逖?
李白《南奔书怀.遥夜何漫漫》诗云:
过江誓流水,
志在清中原。
文天祥《正气歌》赞道: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虽然刘琨和祖逖最终都赍志以没,但“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与“中流击楫”,“凛凛恒有生气”,千载之下依然直击我心。
辛弃疾悼念朱熹有一句话: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送给用一生证明自己不负“闻鸡起舞”的刘琨和祖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