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李世民渭水之盟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延伸阅读

渭水之盟地点今在何处?

我的答案是渭水的便桥之上。便桥即今天的西渭桥,位于在今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西南沙河河道上。始建于西汉后元元年(前143年),因桥与汉长安城西南头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称便门,故有此名称。至唐代又称为西渭桥。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

渭水之盟历史事件?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世民渭水之战谁赢了?

东突赢,李世民渭水之辱激起雄起志向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认识到只有强大才能迎来尊重,自此之后,他把这件事当作警示,增加国力、加强军备,他甚至违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带领数百士兵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准备一雪耻辱。

时机成熟果断出击

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李世民以此为借口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630年,李靖率军夜袭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认为唐炽敢孤军深入,肯定有主力跟随,慌忙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用离间计令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势又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唐军,均大败,又撤退至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颉利自觉不敌唐军,派使向唐太宗谢罪请降,伺机东山再起。

渭水一战是什么典故?

渭水之盟,又称渭水之辱,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渭水之盟是贞观几年?

渭水之盟是贞观元年。

渭水之盟,又被称为“便桥之盟”,指的是李世民跟东突厥的首领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在唐朝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日结下盟约之后,九月份颉利可汗就向唐朝进献了宝马三千匹、羊万口。赔了面子是指突厥虽然给了马、羊这些,但是李世民可是给了真金白银换来的!丢了里子是指李世民当时还被迫向东突厥称臣!对于一个胸有大志的君主来说,有啥能比向他人称臣还让他难以忍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