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如约而至,吃什么好呢?七夕节的10种传统食物,你吃过几种?)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今日主播
大同市实验小学 胡文君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来源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这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牛郎织女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娶了织女为妻。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老牛告诉牛郎等它死后,将它的皮披在身上,就能上天了。老牛死后,牛郎披着牛皮,挑着儿女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追上,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七夕节也就日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的习俗
Chinese Valentine's Day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还有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等,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圆网,说明得巧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3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4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还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6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7 为牛庆生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其实为牛庆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牛的感恩之心。
8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9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节的意义
中国是节日文化丰富的国家,有文化内涵的节日丰富多彩,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七夕”也称“乞巧”,相传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此“乞巧”活动有向织女乞取智巧之意。无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中国古人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七夕如约而至,吃什么好呢?七夕节的10种传统食物,你吃过几种?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提到七夕节,大家自然会想到鹊桥会、定情......由于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加上广大商家的“忽悠”,七夕节发展到今天,更是被大众认定为“中国情人节”。
不管真相如何,但七夕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与它有关的古诗词也是数不胜数。七夕节除了浪漫的文化传统外,还有很多饮食风俗。那么,七夕节通常吃什么传统食物呢?
饼干
七夕节最应景的10种传统美食,你吃过几种?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并不是一种水果,而是用面粉、油、糖、蜜制作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点。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织女能赐自己一双巧手。
又因为“巧”与“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夕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实现。
绿豆芽
2、吃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夕这天吃巧芽面。巧芽面里的“芽”是指绿豆芽,这绿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待豆芽长到3厘米就可以吃了。将绿豆芽和肉丝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调味料做成豆芽汤。面条煮好抓到碗里,将豆芽汤浇上即为“巧芽面”了。
3、吃花瓜
七夕节当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刻成奇鸟异状,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图案,用来拜织女、待客等,称为“花瓜”。
江米条
4、吃江米条
七夕节吃江米条是老南京人特有的习俗。江米条是将糯米粉与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团,放入锅里蒸熟;再将蒸好的面团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面团稍微变干,用刀切成面条,放入油锅炸熟,炸好的江米条沥干油后抹上糖浆即可。
5、食五子
七夕节“拜织女”的祭拜供品中,五子是必不可少的。五子是指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榛子,焚香拜祭后,这些贡品也就成为宵夜食物。
榛子
6、吃巧酥
七夕期间,民间一些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牛郎织女模样的酥糖,俗称“巧人”或“巧酥”,销售时会说“送巧”或“送巧人”,十分讨巧,很适合七夕节食用。
7、吃鸡
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这天才能“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得分开。人们很同情牛郎织女,流行在七夕这天宰鸡,意为没有公鸡报晓,牛郎织女就不会分开。七夕节吃鸡也就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
还有一些地方一到七夕节,就把大公鸡从鸡窝里抓出来,放到屋里用框子扣起来。他们认为公鸡换了地方怕生,就不会打鸣,这样牛郎织女在一起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鸡肉
8、吃蚕豆
“分豆结缘”是福州地区七夕节特有的习俗。每年七月初七,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都要相互赠送、分食蚕豆,“蚕”与福州方言里的“缠”谐音,意为把好事紧紧缠住。
蚕豆
9、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门台山的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当地家家户户都要拜神,称为“幕仙”,菱角、凉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贡品。
菱角
10、麻老
麻老,正确名应该叫麻糯,是福建龙岩特有的一种糕点,是专为纪念牛郎织女而生的七夕节食品。在龙岩地区,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几天就要购买麻老赠送女儿,尤其是出嫁后的第一年,要用小箩筐整担送。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五花八门,各地不尽相同,你的家乡七夕节会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