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是指哪些人(乡贤是指哪些人物)
- 知识
- 2023-01-10
- 167热度
- 0评论
乡贤是指哪些人?
乡贤是汉语词语,一般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因之,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
乡贤存在两种:一种是“在乡”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乡”的乡贤。
“在乡”的乡贤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劳动模范中,不少人很有热情和担当,他们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社会关系较为广泛,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乡贤;另一类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乡贤;除此之外,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受人尊重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现代乡贤群体中的一部分。
了解家乡的乡贤的目的?
了解乡贤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为了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更加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其次是为了向乡贤学习,学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家乡做出贡献。
再次,为了教育下一代,让他们向乡贤看齐,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将来像先辈那样,为家乡的共富共美建设做出贡献。
乡贤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乡贤最早起源于商代
乡贤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村邑与宗邑的关系,也就是宗族长所在之家族邑落与其他分支家族之关系。小村邑是商代社会组织中的最基层单位,各村落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村落群中,这些小村邑依附于宗邑,与后者共同组成社会共同体。以一个宗族的宗族长所在的宗邑为核心,围绕它的数个同族小村落共同组成一个邑落组合,而一个邑落组合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宗族组合。
在这种宗族组合中,村邑家族只是生产单位,而不是独立的经济、政治、军事单位;这些村邑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的贫困化,没有财富集中于一室一户的权力人物,也没有祭祀、军事等功能。宗邑及其所统领的村邑家族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军事、祭祀单位。
而我们的主角:乡贤。就出现在宗邑中。作为最早的基层治理核心,就出现在这种村邑组合中。在这里,最早的乡贤就是作为村邑组合核心存在的宗族长。
整个商代基层的邑落体系中,各级宗邑作为基层管理者宗族长的聚集地,在具有亲缘关系的邑落群中,它具有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并建有祖庙社翟之类的庙堂建筑,形成了在宗教上统合全社会的宗教神权。而宗邑周围的、小村邑,则失去了平等、独立的性格,与宗邑形成了主从依附关系。而这种主从依附关系的实际执掌者,就是以宗族长身份出现的,中国最早的乡贤。
而商代的地方治理,基本上完全依靠他们而存在。
这与商代的政权结构也有密切关系。
商王及诸侯统治者并不将小村落纳入自己亲自管理的视野。
商王关注的是诸侯的都城及王袭内的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等大型聚落。诸侯首领关注的,上为商王,下为其辖区内的宗邑;其上效忠商王,为商王纳贡,随商王出征助战,下统御各宗邑,向其征收租赋、劳役。
诸侯首领在保持其辖区内政治稳定的同时,还肩负着保卫各村落安全不受外敌侵犯的职责。而宗邑则负责了直接管辖、统御其周围的小村邑,在负责向它们征收租赋、劳役的同时,也肩负着保卫其安危不受侵犯、并及时向上通报各种信息的职责。小村邑即自然村落是这一金字塔式统治体系的最底层,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其上各统治阶层的统治;其中的居民日常从事农耕和渔猎生产,并负有对上纳贡、服役的义务。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宗族长控制下的宗邑是商统治集团联系基层组织的最重要一环。作为中介,他是统治集团治理基层村落社会的代表或代言人。小村邑是村邑群体的基本单位,规模虽小,数量却占绝对多数,明显地构成了群体的社会基础。
在商代,这类村落组合(众邑)内的宗族长,同时又是商奴隶制政权系统中基层行政单位的低级下吏的最早乡贤,在甲骨文中被称为“邑子”,而商代村邑中的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以族氏组织相集约。
在宗族长管辖下的村邑群中,尽管社会地位不平等,存在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现实,但大小村落中的居民基本过着规律而有序的、以定居的农耕生产为主、以渔猎为辅的自给自足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以定居的农耕生产为主,但渔猎仍是其必要的生产补充手段。从发现的制陶工具和标准化的陶器来看,还有部分居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即制陶手工业生产,所以其生产类型并不同于一般村落中的单纯农业生产。
从居民成分看,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但宗族长及类似己有身份、地位高于普通劳动者的附有治理基层使命的最初乡贤形成了管理阶层这个阶层中甚至分化出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贞人阶层。
凭借这样的政权结构和动员体系,在商王武丁时代,商王朝已经能动员超过一万人的部队征伐远方。这在远古时代低下的生产力环境中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人员征发、后勤保障等完全依赖全国的村邑组合在宗族长控制下的供给。
对乡贤的评价和标准?
乡贤应该是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威望的
也就是说乡贤在乡镇里有较高的名望
而且这种名望是深得乡亲们拥护与簇拥的
又是高风的
第二:
乡贤是应该极具人文关怀的
这里的人文关怀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与知识的
同时是在此基础上的仁慈与良善
也就是说乡贤应该是文化人
又是博爱的
第三:
乡贤应该是大公无私
乡贤在调解、受理、参与一切公共事务
都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克己复礼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乡贤应该是大公无私的
又是厚德的
第四:
乡贤应该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
也就是说乡贤要有一定经济基础
而且这种经济基础的经验
是可以带动乡里乡亲致富的
又是奉公的
第五:
乡贤应该是具备党性的
也就是说乡贤的党性应该是很强的
但我们不能要求乡贤是否是共产党员
但你无论是否
你都必须是坚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
也就是说乡贤是爱党爱国的
严格的说爱党与爱国是不矛盾的
为老百姓说话与拥护共产党也是不矛盾的
又是亮节的
这就是我们给乡贤提出的五个标准
乡贤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①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②乡贤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自己相对独立性的一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独特特征,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
③乡贤文化是乡贤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体,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
乡贤一般是指什么人?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也是对国家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乡贤治理的利弊?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
乡贤治理的利:有利于乡村的建设。
弊端:形成乡绅阶层,不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
古代乡贤的标准和条件?
明朝在选择乡贤时,除了考虑功德言之外,是否为官也是乡贤评定的必要条件。而到了清代,则把是否出仕,不再视为评定乡贤的必要条件。只要你在乡里有善举,比如一些商人在家乡建义田、设义学、修建道路桥梁等,都有可能被认定为乡贤。明清两代乡贤的确立,需要由地方公举,再经官方审核批准,然后进入乡贤祠。到了近代,北洋政府曾以官方名义,树立了一批乡贤。
另外,在如何界定乡贤上,学术界有一种泛化的现象,即认为凡是本乡出去的人才,不管其对本乡建设有没有贡献,都归入本乡的乡贤,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容易导致概念混淆。笔者认为,乡贤应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应出生于乡里;二是应在本乡具有较高的道德声望和才能表现,尤其是道德声望,更重要;三是应给本乡有一定的贡献业绩,比如在资金上对本乡建设有较大投入,或者本人实际应在本乡至少服务若干年等
乡贤的标准和条件?
、乡贤应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应出生于乡里;二是应在本乡具有较高的道德声望和才能表现,尤其是道德声望,更重要;三是应给本乡有一定的贡献业绩,比如在资金上对本乡建设有较大投入,或者本人实际应在本乡至少服务若干年等
乡贤,顾名思义,就是指乡村中有才德的人,这些人品行兼优、德才兼备,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那么乡贤文化就可想而知了,主要指的便是在古代社会中,这群建设乡村的“贤士”所创造出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