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来历是什么 楹联的来历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楹联的来历是什么?

优质回答:

楹联也就是现在的对联,据史料记载,最早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仗”,读起来是语言的“对仗”,书写又是文字的“对仗”。古代大多悬挂或镌刻在建筑物、器物,门廊、门柱上。渐渐的成了一种装饰艺术。

楹联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从先秦至南北朝。第二个阶段为“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第三个阶段为“律偶阶段”,其实就是“近体诗”的形式,成形于唐代。

楹联源远流长,从最早言简意深的“桃符”渐渐发展到“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从对偶句的连续运用,又形成了“骈体文”,从骈体文又逐步升华为格律诗的对偶句,也就是后来的近体诗。以至于现代的春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新春佳节“迎祥纳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民俗习惯。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据说楹联与五代后蜀少主孟昶有关。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餘庆,嘉节号长春”,后演化为楹联或春联。

其他网友回答

楹联最初是桃符,用来节日里辟邪趋吉的,后来变成的现在的楹联

其他网友回答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如新春进节张帖于门上的“春联”。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相传由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演化而来。楹联发生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