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采对比曹植 曹丕的文采怎么样

网友提问:

曹丕的文采如何?曹丕和曹植谁的文采更好?

优质回答:

谢邀。提到东汉末期的文学人物,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七步成诗的陈留王曹植和写下许多经典诗歌的曹操。说起来,曹操和曹植的代表作都比较出名,比如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和《洛神赋》。事实上,这是比较片面的观点,曹丕的文采丝毫不逊于弟弟,可悲的是,后世仅仅是把他当做一个帝王。事实上,说曹丕是史上文采第一的皇帝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代明君,而不是李煜这样的亡国之君。

▲魏文帝曹丕剧照(老版三国)

在讲曹丕的文采之前,不妨先来谈谈曹植。大家都知道,曹植青年时期的作品风流恣肆、词采华茂。然而因为书生气太浓又酗酒纵情,再加上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夜闯司马门事件”,曹植最终失宠于父,再加上爱妻崔氏逝世,曹植从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

▲陈王曹植剧照

到了后期,曹植又见罪于二兄曹丕,生活更加艰难,因此这也成了其作品风格的分水岭——前期少年得意,后期的抑郁不得志。细读曹植后期的诗不难发现,主题翻来覆去就是抒发胸中积郁,抱怨自己何等不得志,才华无处施展的苦闷等。曹植的诗歌之所以那么受后世推崇,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文人都是不得志的,因此曹植的诗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再加上曹植在五言诗方面确实有过人才气,化用典故、形象比兴,“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令人耳目一新。

▲三曹塑像

至于曹丕,则处于极度尴尬且毫不相称的地位。在治国功业上,曹丕的光芒完全被其父曹操所掩盖,甚至与其子曹叡(魏明帝)相比,也略逊一筹。在文学上,他又因曹植这个天才弟弟而备受忽视。然而曹丕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皇帝吗?显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不吝笔墨地赞扬道:“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谥号为“文皇帝”,从这一谥号不难推断出,曹丕的成就体现于“文”,而且还是非同一般的“文”。按照《谥法》中的标准:“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汉文帝刘恒的谥号之所以为“文”,主要是取“经纬天地、慈惠爱民”之意,而曹丕的“文”主要体现在“学勤好问”,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

▲《皇朝谥法考》清代刻本

事实上,在忙碌的政务之余,曹丕难得的保持着一颗文艺之心。比如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燕歌行》,便创造性地将诗从言志转向抒情;再比如《大墙上蒿行》,则是杂言体中堪称不朽的经典之作,使诗的抒情方式和表达更加灵活大胆,兼具散文与诗的美感。大儒王夫之曾评价这首诗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更重要的是,除去诗歌之外,曹丕还尤其擅长书写抒情散文与文学理论文章。比如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就鲜明地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作为一国之君,将文章提升到“经国之大业”的高度,曹丕可谓历史第一人,其文人性格亦可见一斑。

▲魏文帝曹丕剧照

相比而言,曹丕主要以思虑深沉、善于分析见长,是那种细腻温和的文人。曹丕的许多抒情小赋写得很有生活情趣,比如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每次看到这段细腻描写,许多人估计都会满口生津——葡萄的味道本就如此。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能够细致入微地描写生活中的小事物,若是没有文人敏感而多情的心,是断然无法做到的。只可惜,曹丕终究成为了皇帝,而且还不是李煜、宋徽宗那样的亡国之君,很多人忽视了他的存在,更忘记了他的文学天赋。

参考文献:

《三国志》《文心雕龙》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提到建安时期的文学人物,就不得不说起“三曹”了,可是说到“三曹”人们多会提及曹操和曹植,唯有曹丕默默无闻。曹植年轻的时候风流倜傥,辞藻华茂,像《赠白马王彪》和《洛神赋》,都对后世影响甚远。然而由于过度纵情于酒色,再加上强闯白马门,曹植彻底退出了世子之位的争夺,他的妻子病逝之后,曹植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饮酒作乐。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由于曹植之前与后者有过节,被无情打压,生活十分艰难,因此这也成为了他作品的分水岭,就像李清照一样,南渡前和南渡后风格大变,前期春风得意,后期郁郁寡欢。曹植的是个之所以被历代文人推崇,主要是曹植后期诗篇多抒发自己的苦闷,诉说自己不得志,而许多文人的境遇和曹植类似,与曹植有惺惺相惜之感。再加上曹植的五言诗造诣颇深,擅长用典和比兴,“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至于曹丕,处于其父和其子之间,地位极度尴尬。在文治武功方面,曹丕是完全被其父曹操所碾压的,甚至还不如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在文学方面,他又被其弟曹植的光芒所掩盖。

可是曹丕真的不过于此吗?当然不是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就高度赞扬了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文皇帝”这个谥号可不是白叫的,从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曹丕在“文”非同一般了。文字在《谥法》中的解释是:“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谥号中的“文”,取自“经纬天地、慈惠爱民”,而曹丕谥号中的”文’主要取自“学勤好问”,这是文人特有的情怀。

难得的是,政务繁忙的曹丕竟有一颗文艺的心。比如他的七言诗《燕歌行》,做到了言志与抒情一体,再比如《大墙上蒿行》,不仅具有诗和散文的美感,诗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灵活大胆。大儒王夫之曾评价这首诗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除去诗歌,曹丕还擅长书写抒情散文与文学理论文章。比如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就鲜明地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作为一国之君,将文章提升到“经国之大业”的高度,古今绝无仅有,其文人性格亦可见一斑。

在文人类型来看,曹丕诗属于细腻温和型,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曹丕的许多抒情小赋写得很有生活情趣,比如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看到这么细腻的描写,每次吃过葡萄的人估计都知道葡萄的滋味了吧!很难想象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能够细微地描写生活中的小事物,若是没有文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是断然无法做到的。只可惜曹丕不像李煜这种亡国之君,让世人铭记,而他的文学天赋更是无人记起。

参考文献

《三国志》《文心雕龙》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史上赫赫有名的曹丕、曹植兄弟,可谓皓月当空,如雷贯耳,兄弟阋墙同室操戈也演绎了一段文采斐然的文坛神话传说。先说曹丕。

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以后,曹丕继父为汉丞相、魏王,加九锡。同年,汉献帝禅位,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

论道曹丕的文学成就和翩翩文采,史上皆有佳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识,广学博览,厚积薄发,于诗、赋、文学论述皆有瞩目成就。尤擅五言、七言诗,著有《典论》一文,其中的《论文》篇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文学批评专论。

在太子时期,他组织文学团体并鼓励创作,诗赋唱合由此大兴,他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了关键作用,建安风骨对后世影响深远,标高一时。

曹丕还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的作者。作品音节婉约、情致流转,不加雕琢,缠绵悱恻。曹丕的文学风格也是多写闺中故事,哀婉陈迫,痛断肝肠。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他云: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运之有哉?

我们再来看陈思王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谥思,后人称为陈思王。

曹植的故事有很多,也流传甚广。其中著名的《七步诗》,就是他和哥哥曹丕文采一较高下的当场验证,可谓一文惊动天下人,从此子建是奇才。

曹植不同于曹丕,他的文学才能早早显露出来,曾经被父亲曹操属意为接班人,加入了他和曹丕的夺嫡之争。但曹植倚仗文采风流,加之建功心切,常出冒格之举,甚而贻误军机大事,被曹操弃之。

曹植的文学创作分为两个主要时期。以乃父病逝为分界,前期志得意满、风姿翩翩,常常偏坐金鞍,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一派少年英雄气概,可谓辞情慷慨,基调豪迈。后期则处处受制,备受打击,一派沉沦,沉迫不起,直至夭亡。

曹植的文学成就很高,留有《曹子建集》,著名的文学作品俯拾皆是,篇篇圭臬经典。著名的作品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为世之公认的文采大家,豪踞千古文坛,不让来人。

大诗人谢灵运说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则评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王士祯则评曰:尝论汉魏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刘勰又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去植千里。

而王夫之则纠正言: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