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要篡汉(曹丕称帝刘备称帝)
- 知识
- 2022-07-14
- 94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曹丕称王篡位,为何汉室忠臣不去投奔刘备?
优质回答:
曹丕称王篡位,是历史的必然,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刘氏的天下,有德者居之,谁为百姓谋幸福,谁就可以拥有天下,改朝换代是必然。
三国时,汉早已名存实亡。曹丕取而代之,也不可说是篡汉,是当时那些孝愚忠的人写历史的一种思想,我认为曹丕既位,顺应历史,民心所向,当然很少有人反对。
其他网友回答
既然称帝,就有称帝的权势威力,多少反对的能人,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鼠辈,怕死鬼。如有反对者,再杀几个,地的胃口大,又有何不可呢?有句明言,识時务者为俊杰。大势已去,都不傻,谁也不跟活着有仇,就顺理成章啦。
其他网友回答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官员的取舍要顾忌到整个家族的安危。
官员一旦选择脱离曹丕领导,不仅自身有性命之忧,家族也有灭绝危险。
曹丕腹黑,好色成性,称王后老爹的美色妃子打包继承;睚眦必报,曹植、曹彰两个他的兄弟死里逃生,大臣们脑袋不是韭菜,割了再也长不出来!
二、曹丕做魏王之后,朝廷中曹氏的反对派已清洗得差不多啦!绝大多数都是曹氏心腹旧臣。
董承、伏完、马腾等均被曹操灭了,朝臣是曹氏叛变团伙,没多少人想背叛啊!而且曹丕新上位,对群臣的赏赐大大地,幸福生活甜蜜蜜,谁反呀!
三、刘备这个帝胄牌子不够硬。
刘备继汉统没有法理上的合法性。汉献帝在曹丕称帝前也是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只不过有职无权,被架空而已。
四、曹丕通过逼献帝禅位登基,手段虽有些卑鄙,但程序合法,他这个帝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五、朝中实在有忠于汉室之人,完全可以到汉献帝的山阳公封国做臣子。
曹丕对献帝还算客气,封他公爵,有封国,在封国可以用天子排场,对曹丕不称臣。大臣们若忠于汉室,可到献帝封国称臣尽忠,相信只要人数不多,曹丕定会听之任之,无性命之忧。刘备作为汉室大统的继承者成色不足,有注水猪肉之嫌啊!
其实,不必过多指责曹操、曹丕、刘备、孙权,皇位对他们的诱惑太大,所谓“别怪叔子不是人,只怪嫂子太迷人!"刘备假子刘封,嫡子刘禅,封禅什么意思,各位看官心知肚明!说白了,即便献帝投蜀找刘备,可能命运更惨,甚至连当公爵的机会都没有,直接会被刘备玩消失!刘姓皇族中人也不都是忠臣孝子呀!
其他网友回答
1??曹丕能称王篡位,可见曹丕的毒辣手段使人人谈"虎"色变,忠臣们都感到人人自危,哪里还敢去投刘备。再说刘备并不能代表汉室小皇帝的身价,加上年年征战,刘备也没有多大的能耐能光复汉室。加上孙刘还在相斗,那就更无能为力夺取曹丕的大权。那时的刘备已经不听孔明的战略部署,必须联合东吴才能北拒曹魏,刘备因为一味地报仇而不断失败,也就丧失了人和以及天时。
2??再说曹丕称王是大有杀心的,那时实行的诛杀九族,没有一人为了去光复不了的汉室而让九族人丧命,那时的交通工具落后,哪能悄无声息地将九族人全部撤离!我看过好多部抗战剧,那时的反动派为了争夺人才,不跟随的都会杀光。何谈封建社会的残暴行为。
3??孔明答应出茅庐扶助刘备,也只不过看准的三分天下,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全占,是不可能匡扶汉室的,当时的势态,忠臣们都会看得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后人看历史,要结合那时的政治格局来分析判断。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曹家的延续,绝对有全面和深层的考虑。这是人之本性,付诸于实施中,肯定不外一个大方针:追随忠于曹魏的,抬举;死脑筋认为汉帝还为正统的,排挤。
政治上,站对了队与站错了队,很关键。利益上,权衡好得与失,很重要。当时当势,朝廷上职员,在取舍上肯定倾向偏于曹魏的占了大比重。
荀彧功高不高?曹操初创业,就追随左右,献策献计,助曹操一统北方。结果呢,儒气重,始终认为曹魏不该独尊。可能他本心想的是,我家世受汉恩,我助力曹操,一起匡扶汉室,报效朝廷,然后青史留名,哪怕扶汉光荣榜上,曹操排名第一,他前五即可。也或许是,青壮年时期的曹操,与他交流的也是扶汉这个志向,受了这个印象太深。但随着形与势的变化,个人年龄阅历认知的成长,人与事是会变的。当他发现曹操变了,一时拐不个这个弯儿来。最终遭遇到曹操不满与冷落,忧郁而死。如此结果,比荀彧位置还低,功劳还小的,会怎么想?怎么选择?!
汉献帝为了不愧对列祖列宗,也实施了几次“反击”,结局呢,他用的人,无一不被曹操重棒打杀。站什么队,朝臣又会怎么想?怎么选择?!
一切的一切,曹操已为曹丕打好了基石,铺平了大路。不难想象,曹丕从谋划上位到即位那天,红包绝对没少发,官位绝对没少许,而献帝已没有这个资本,一切已经都在情势之中。如果还有不少人死忠汉室,恐怕已属于官微权轻,或是只能心中有怨言不敢张于言表的了的那部分了。
再说到忠心汉朝这些人,为什么不考虑投奔刘备。1,出身上,刘备这辈已没落,不是世袭皇家,士族拥趸的那一系。乱世中,凭些闯荡,际遇献帝,才被后任为宗亲。刘备前半生东投西奔,与诸强争锋,怕亦有人心中自会把他划为军阀、野心家一派。真忠于或虚忠于汉室的,恐怕宁认为刘表、刘璋正宗,也不会认可突然一个草莽间杀出来的“刘皇叔”。2,地理上,西川在古时属于地偏路狭之地,士人心中向以中原人多地丰、经济文化领先为主导观念。就算认可刘备,舍去一线城市,去到二三线城市,而且去了还不知道受不受待见,风险不是一般的大,是挺大。况且刘备就那一个益州,发展前景又怎能与地多物广的魏国相比,不定什么时候就停摆了。3年龄上。年纪大的,就算惋惜汉亡,称誉刘备正宗,也不愿再东奔西颠,闯什么功名了,至多心里发发牢骚,安稳过下半生好了。年轻的,尊汉忠汉之心,随着乱世乱雄折腾,也淡化了。
假设魏国穷些,刘备的蜀地位置不偏些,到是说不定投奔而去的概率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