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士族为什么重要 东晋皇权与士族的关系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说到底是否是士族与皇权的对抗?为什么?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东汉末年的时候,如果硬要说皇权至上,肯定是不靠谱的,那是一个先讲家再谈国的时代,士族门阀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早已经超过了日落西山的皇权。皇权之所以一直存在,只是因为残留在骨子里的东汉威严还没有彻底消失,诸侯和士族还没有榨干皇权最后的价值!

与其说是士族和皇权的对抗,不如说是为了皇权,各士族间的对抗!

三国时期,士族和皇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让士族力量壮大,也不能让皇权灭亡,皇室需要借助士族的力量治国理政,士族则要依靠皇权为他遮风挡雨!

一、士族

袁绍雄踞河北,遥领大将军位,在当时的诸侯争霸中,实力排名第一。出身四世三公的他,可谓正儿八经的老牌士族,虽然心里对皇权已经没有了畏惧之心,但是在表面依然称自己是汉臣。作为士族的一份子,同时拥有强大的武力,皇权虽在,却形同虚设,早都不在袁绍的尊敬范围,他要拿皇权找到曹操的缺点,进而向曹操宣战!

士族需要皇权存在的原因是为了可以方便自己的野心,和皇权本人的身没有任何关系,皇权巴不得袁绍可以灭了曹操,帮助自己巩固地位!

二、官宦

曹操出身不如袁绍,但也是官宦世家,除了本身拥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外,依靠皇权傍身的他得到了大量的实惠。首先是名气上,曹操得到了皇权的支持。不管是挟天子以令天下还是奉天子以令天下,曹操在大义上占据了上风,即便袁绍贵为大将军,实力也比自己强大,但是曹操就可以用天子的身份向袁绍下旨。第二点好处就是为曹操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颍川士族的支持和大量武将的加入!第三点好处就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曹操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三、皇亲

刘表是皇叔,是皇权的直系人员,但是在皇权即将旁落的时候,刘表并没有出面帮助皇权稳固。

刘表是当世大家,和无数的士族子弟交好,已经在荆州站稳脚跟的他,对皇室的帮助几近于无。他不去和皇室争权夺利,同时也不参合皇室事物。刘表借助皇室成员的身份为自己顺利拿下了地盘,对于皇室的死活,刘表根本不在乎,包括刘璋,刘备,他们就像是皇权身上的水蛭,靠着皇权吸饱喝足,其他的和自己没有关系!

总结:三国时期的皇权已经彻底没落了,但是士族的力量还在,如果说在之前是皇权和士族的争斗的话,这个时候的士族早都不把皇权看在眼中,他的敌人是同样为士族扶持的诸侯,皇权只不过是被动的站在这些诸侯的面前,用仅剩下的尊严为他们装饰脸面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皇权,你说的是哪个皇权?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其实的这并不是一次皇帝和这些世俗大家之间的较量,而是一次寒门子弟为了谋取自己的权利和社会的晋升渠道,而和这些氏族大家做的一次斗争。

三国时期谁的主场?刘备,曹操,孙权,毫无疑问这三个人是绝对的主角中的主角,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三个人的出生都很好吧,刘备号称自己是汉是黄青,可实际上的家里面编草鞋的,有可能小的时候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都拉过去编草鞋了,那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样子,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出来。

孙权呢啊,确实人家继承位子的时候是一方诸侯,可事实上大家仔细去想想孙权的父亲孙坚以前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要不是自己武艺好,早就被水匪给杀了。

至于说曹操,曹操这个人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拥有一个好的升势,可是曹操这个人用人的时候唯才是用,你别告诉我你这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你的家族以前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就算你以前是个穷要饭的,你只要对我有用,我照样能够重用你。

由此可见,关于这三个人的这一生,其实都穿插着奋斗前进和底层的人如何一步一步爬上巅峰,并且号令天下的这样一种气势。

有的人曾经提过一个疑问,说三国这样的乱世诞生出来的英雄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而且其比例高的吓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正是因为三国时期这种乱世给了英雄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所谓英雄不问出路,这句话如果放在和平时期那就是一句屁话,为什么和平时期哪来那么多机会让你展现一下英雄气概,你要么展现一下什么叫做英雄气短倒是真的。

而三国这种乱世则给了这些平民老百姓一个晋升的舞台,你要是有能力你的能力足够强,你就能够威震华夏,你就能够建立自己的家族,你就能够帮助一方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并且在历史上面青史留名。

但是这样的做法最终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怎么讲的曹操,刘备还有孙权都面临这样的情况,曹操,刘备,孙权都想要把自己境内的那些氏族大家全部给肢解了,让他们不要对朝菊产生太大的影响,自己一家独大,但事实上你种用其他的寒门子弟,这些人时间长了又会成为了一个。新的氏族大家这些人会和原先的那些氏族大家勾结在一起,去压制底层老百姓或者是寒门子弟的晋升途道。

最后这一切的结局在什么地方?在曹丕任用了成群,然后使用了九品中正制度。

法律的一切解释权全部都归这些氏族大家拥有由这些氏族大家给这些人才打分,然后让这些人才得到朝廷的重用,那换言之,这些氏族大家就拥有能否让这些人才进入朝廷视线的权利,稍微运作一下这种事情大家都懂。

曹操努力了一辈子,刘备努力了一辈子,孙权努力了一辈子,结果陈群这么一搞全部都完蛋。

没错,三国历史上面最大的赢家不是曹操,不是刘备也不是孙权啊,当然司马懿可能算一个,但另外一个最大赢家就是这个陈群。

其他网友回答

士族就是贵族,可以世代有特权,顶级门阀士族都是掌控国家政治经济命脉,比如谢安的孙子谢混“”家业百余处,童仆数千人“”,而庶族就是寒门最多只能做到县令,萧氏没做皇帝之前也是庶族。司马懿是士族的最大代表,是第一个将权利核心从皇帝及其外戚下放到世家大族手上的人。即使是曹操,也要把女儿嫁给汉献帝,保证自己和皇族的紧密关系。同时司马懿也将政权完全转换为了士族垄断政权,贫民愈发难以晋升。这个时候从底层人民的视角来看,和中世纪是有一点儿像的。

士族们彼此联姻,其实家大业大,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江东侨姓士族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孙恩作乱。南朝皇帝多暴君,可是那些王谢家族头面人物照样在皇帝面前装逼不给面子。最后是侯景之乱、江陵城破,江东侨姓士族才彻底衰败下去。。王莽时代尚无此划分,王莽是外戚。曹操不是,但其时代已开始有初步的士庶之别,历经曹丕,孙权和司马昭的统治,士族政权最终在西晋完成。杨坚自拟弘农杨,实为汉鲜合流的新兴军事贵族。

在资治通鉴中,读到这一段也是颇有“违和感”,因为袁绍很积极的鼓动何进诛杀宦官,并引入边区军队。颇觉意外,但没意识到袁绍的士族身份。五胡乱华主要是东汉来连绵战乱,人口不足,允许湖人内迁,类似欧洲难民潮,本质是补充劳动力,结果胡人看到你们硕大家业,没有男丁保护就起了异心,最终在八王之乱后爆发,世家其实战斗力很厉害的,当时北方许多山寨自保,毕竟原因南迁的只是一部分,隋唐对那些异族有很大战力就是那些人打异族真的是保卫自己的家产,能不拼命吗,宋朝萎了原因就是世家没了,对抗异族没有桥头堡了,都出工不出力。可以说每个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中国几千年一直在完善前朝不足,却没有完美的制度。

在这一段历史中,曹操算不算厚道的?因为曹操主张使用行政手段处理宦官。似乎此时的曹操像个萌新政治家。钱氏家族,三钱对新中国有多大贡献自然不必说明。这一千年望族起源于吴越钱氏,说是“王朝兴替,门阀不衰”绝不为过。这样的例子各行各业还有很多,有些更是就在大家身边。很多名校生天才少年,我们只是以为与他们有智商或勤奋差距,其实人家的祖荫可能已经延续百年千年了。

我觉得推动士族门阀衰落和庶族地主崛起的根本因素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不知是否有道理呢?因为如果没有知识的爆炸性普及,仅仅靠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简单积累,不太可能出现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世族篡位很难,王敦桓温就是典型,因为对于大多数世族来说,与其让其他更有实力的人上位,不如维持司马家的统治,刘裕能够成功是因为北府军是流民军,恰恰和世族没有关系才能成功,北府军最初是世家掌控,刘牢之死后切断了他们的联系,宋齐梁陈都是掌握了军权以后才上位的。士庶之争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很多进居高位的寒门都想成为士族,而不是消灭士族这个阶级。东海徐氏在晋末是寒门,到了陈朝就已经成为顶级大族了。侯景入南梁之后也先想着和王、谢联姻,后来王谢不理他才大开杀戒。而且古代很多大开杀戒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更纯粹意义上的政治斗争或经济资源的掠夺。武则天上位后也通过改氏族志来强化武家作为士族的地位,还让自己子孙及武姓亲戚和顶级士族联姻,而不是消灭士族这个阶级。

即便最后黄巢屠杀士族,也是因为士族都在长安、洛阳两地聚集,黄巢屠城,屠杀官员,所以士族好多跟着死了。士族首先是官僚,用官民矛盾来理解就行了。而且黄巢刚刚进长安的时候也希望名宦当自己的宰相,后来这些人不愿意,才被杀。最后的最后,朱温的那个“白马之祸”,是科举不中的士族投靠朱温后对考科举上位的士族展开的大屠杀,而不是什么吧寒门杀士族。江南村落多为独姓,但内部利益真的很难一致,相互压制较为常见。姻亲关系也较宗族更为有利。或许古代不同,但也觉难形成所谓集团。要说凝聚力还不如一振臂高呼的陈胜吴广,乡邻名仕。

其他网友回答

答:若说三国时期是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对抗是不准确的,因为光武中兴的刘秀能够建立东汉王朝,并且稳固统治正是依靠了士族门阀的力量。进而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埋下隐患,终东汉一朝,都是士族与皇权相互拉锯的过程,他们的对抗才是真的。

那么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大厦将倾,各路诸侯打着各种旗号以匡扶汉室为名行割据称霸之实。他们身后其实都各有地方豪强、门阀士族的支持。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们想效仿当年扶助刘秀一样弄个皇帝出来,改朝换代对门阀世家来说多大个事。就如门阀世家经常所言一样,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多方下注(诸葛家三家都有下注),总有笑到最后的,那就赢了。和今天的对冲基金很像。各路诸侯,农民起义军混战到最后就剩下三家,好了,大事已成,排排坐,分果果!

现在终于到了三国,各国背后的势力自然不肯消停,一统天下啊,这才是终极追求。皇权想一统,门阀士族想一统,没法子,继续打。打的民生凋敝,各国都有点油尽灯枯的意思,伏在一旁的司马家发难了,统一归晋。

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证明皇权与士族门阀之间是相互斗争有相互需求的,两方的实力与势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的历史不是士族与皇权的对抗,而是士族与寒族的对抗,最后士族战胜寒族的历史。

先说魏国,曹操虽然出身士族,但由于是宦官之后,士族阶层看不上曹操,曹操只好从平民阶层也就是寒族汲取力量来对抗士族。曹操收编了黄巾军降军组成青州兵,这是曹操的基本盘,曹操为了对抗士族,大力推行惟才是举从寒族阶层提拔人才来充实自己的力量。曹操去世后,接班人曹丕缺乏乃父的个人魅力,才能和威望,号令不了青州兵,青州兵甚至哗变危及曹丕的权位,再加上曹丕还篡位,合法性存疑,曹丕不得不接受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向士族妥协来换取士族的支持。士族势力因此在魏国大反潮,势力不断扩大。由于曹家身份有瑕疵,且始终对士族有所警惕,并非适格的皇族人选。最终士族的代表司马氏上台取代曹家。

再说蜀国,刘备和诸葛亮及其所属的荆州集团入主西川,压制了原先刘焉,刘璋父子留下的东州集团和川蜀本地的士族。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治蜀,做得是和曹操同样的事,在蜀中寒族中提拔人才,并同时推行严刑峻法来大力压制东州集团和本地士族。蜀汉这种政治结构是最不稳定的。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及其荆州集团的外来人属性,要想在川蜀继续统治,不得不进行以兴汉为名的北伐。但蜀国国小力弱,北伐反而加速了国力的衰弱,蜀汉内部本就被压制的士族,更加不满,终于等诸葛亮去世后,后继姜维等人无力控制局面时,在魏灭蜀战争中威逼后主刘禅降魏。

最后说吴国,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俱出身寒族,建立江东政权后,孙权早先也是依靠寒族来同曹,刘争雄,但为了更好的守住东吴与魏,蜀鼎立,孙权最终与江东士族合流,孙权称帝时的丞相顾雍和大都督陆逊都是江东大士族,所以吴国虽然暴君迭出,恶政不断,但由于吴国是士族统治,政治结构却比蜀汉稳定,只不过吴国国力不如后来代魏的西晋,所以才比蜀汉晚被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