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怎么昏庸的 孙权晚年为何如此昏庸

网友提问:

年轻时的孙权励精图治,到老了怎么变昏君了?

优质回答:

我认为孙权清醒的很,他深知东吴内部矛盾远大于外部威胁。江东士族就像是水,喝太多了也会水中毒。汉代士族士是仅存统治阶级,士族世代入仕途,形成世族豪门。汉末黄巾之乱,朝廷无力征讨。世族豪门依靠财力纷纷招募私人武装。孙权去世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劝谏: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就是说孙权死了,虽然东吴大臣还没依附顾命诸葛恪。但江东的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依靠天险足以自保。到了东晋时江东士族依然是非常强大。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对时任骠骑将军顾荣讲:“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这个人当然是指江东士族。由此也可见江东士族的强大。也意指的江东是江东士族的,司马氏只是寄居。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

在公元195年时孙策带着不到两千人渡江去江东。三国志: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到了杨州九江郡历阳县就有五六千人了。应该是孙坚的旧部跟随。孙策首战是攻打会稽郡曲阿的杨州刺史刘繇。据三国志刘繇当时有数万人。三国志:汉命加繇(刘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刘繇还是败了,逃跑了。刘繇的军队大多投降,于是孙策拥军两万人,占据了曲阿。孙策趁胜进军攻吴郡许贡、会稽郡王郎、丹阳郡袁胤、周昕、豫章华歆(刘繇躲在这里)等。顺便击败盘居在江东各郡的吴人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祖郎、焦等豪强,他们各拥军万余人。三国志:众各万馀人。据后汉书地理志杨州有六个郡,分别是九江、庐江、吴、会稽、丹阳、豫章。九江、庐江部分在曹操那里,就是寿春、合肥、皖等地,也称为江西。公元200年孙策占据了杨州六郡大部分。

孙策带着淮泗兵进入江东,受到江东士族的激烈反抗。孙策自已担任会稽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朱治虽然是江东人,但他很早就跟着孙坚南征北战。孙策起用一批从北方避乱到江东的士人,因为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三国志: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他们都是徐州人,也不是江东人。孙策占据江东完全是告武力征伐。三国志: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行的。当年坐在后面的江东人陆绩大声讲: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陆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孙策在平定江东时诛杀不少英豪。例如吴郡高岱,孙策曾把他下狱,很多人为他求情。孙策以他得人心杀之。杀了很人心的人,那孙策就失去人心。曹操不杀刘备和厚待张绣就是为了争取人心。吴录: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孙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孙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孙策诛英豪的记录见于各史料。《会稽典录》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傅子》: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策(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公元200年小霸王孙策去世,让弟弟孙权继承自己的事业。当时孙权面对三大难题:1江东豪强蠢蠢欲动 2流亡北士准备逃离江东 3扬、越蛮夷阻兵仗势。三国志: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孙权的解决办法: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东晋人孙盛曾评价东吴政权: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小霸王征伐江东完全依仗武力,这一点跟项羽非常像。史记: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孙权接班后开始缓和跟江东士族的关系,大量起用江东士族。三国志: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但孙权能坐稳位置完全得益于周瑜和张昭的支持。

从公元203年孙权开始实施鲁肃的榻上对,但由于杨、越地方豪强问题而受阻。公元203年孙权率军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皆有叛乱。三国志:(鄱阳郡)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会稽郡)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叛军规模数万人,孙权不得不返回豫章郡。派吕范、程普、太史慈、贺齐、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平叛。公元204年妫览、戴员、边鸿杀害丹阳郡太守孙诩反叛。公元205年派贺齐征讨豫章郡上饶叛乱。公元207年再次西征黄祖,俘虏了一些人口,就退军了。公元208年征黄祖,此次西征破城并斩杀逃跑的黄祖。但是孙权并没有继续西进,只是虏数万百姓而回。因为越、夷蠢蠢欲动。三国志: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从公元203年——公元242年江东吴郡、会稽郡、豫章郡、鄱阳郡、丹阳郡叛乱就有二十多次。小规模的数千人,中等规模的万人,大规模的数万人。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而且还有曹魏参与其中的叛乱。公元215年鄱阳民尤突接受受曹操印绶。公元217年丹杨贼帅费栈接受曹操印绶并扇动山越造反。公元225年鄱阳贼彭绮攻破数县,众数万人。

公元222年孙权当了吴王,任江东人顾雍为尚书令,陆逊为大都督。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虽然东吴政权的文武最高官职都由江东担任,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顾雍虽然是丞相,但实际不过是顾问。孙权不问,他不讲。孙权采纳了建议,他也不会说是出自己的建议,而对外讲是孙权自己的建议。孙权没有采纳,他就更不会说出去。陆逊虽各方待遇都非常隆遇,但实际上也是没权的。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回建业,而把陆逊留在武昌,实际上是让他远离朝廷。从此东吴历次北伐,陆逊都很少参与,即使参与也是率领偏师而已。顾雍、陆逊去世后,东吴文武最高官由流亡北士步骘和诸葛恪担任。步骘担任丞相,诸葛恪担任大将军。 

孙权成为昏君主要体现于两件事,就是吕壹事件年南鲁党争。但我认为孙权是要通过两件事打压江东士族。炮制这些事件就是因为当年跟江东人缓和起用大批江东人,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危。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任吕壹等为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陆逊和潘濬也没有办法,只得偷偷流泪。三国志: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吕壹的事情闹太大,孙权就把吕壹下狱。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三国志:壹叩头无言。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孙权处理吕壹后专门派人向诸将道歉,并向他们询问有什好的建议。诸葛瑾、步骘、朱然、 吕岱等都以自己不管民事,不知说啥。只有陆逊和潘濬流泪回答。虽然事后孙权下诏责备诸葛瑾他们,嘉奖陆逊他们。我认为诸葛瑾他们才做的对。皇帝让你们指出错误,不过是客套话。皇帝可以认错,但不能由臣下指错。

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也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给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几乎是一样的。三国志:霸(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孙和)无殊。东吴举国中分,分别支持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孙权处理了一批支持孙霸和孙和的官员。下面列个名单

太子党:丞相陆逊(逼死)、太子太傅吾粲(诛)、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流放)、顾承(流放)、张休(流放)、太常官姚信(流放)、骠骑将军朱据(杖一百)、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虽然是江东人,但派系是淮泗。父亲朱然是朱治养子)、尚书丁密、无难督陈正(诛族,籍贯不详)、五营督陈象(诛族,籍贯不详)、尚书仆射屈晃(杖一百)、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督军使者羊衟、陆胤(下狱) ...... 

鲁王党: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江东人,孙坚旧部)、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全寄(诛)、杨竺(流尸于江)、孙奇(诛,宗室)、吴安(诛)......

从上面的名单来看,受处罚的几乎是江东人。张休是张昭的儿子,因为他卷入顾谭一案中。孙权处置太子党的人,因为他们为太子说话。但非江东人却没有受到处罚。太子党的诸葛恪和滕胤还成为顾命大臣。而孙霸一党被诛的理由是他们帮助孙霸陷害太子。三国志: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孙霸)构和(孙和)故也。其 他没有受到处罚的都不是江东人。鲁王的老师是仪上书孙权建议降低鲁王的待遇或者出京,但并没有受到处罚,因为是仪是流亡北士。而太子太傅吾粲向孙权谏言让降低鲁王待遇和让其离开京师,却被诛,因为他是江东人。然后孙权废掉太子孙和,数十名官员因劝谏而被诛或流放。三国志: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在我看来孙权是在利用南鲁常争以分化士族。在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并给了鲁王同样的待遇后,东吴就分裂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这又是什么目的,我认为目的在于平衡。在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的当年孙权就立孙亮为太子。因为无论是孙和或者孙霸继位,其党肯定会报复惜日有怨者。就像曹丕一继王位就诛杀了支持曹植的丁仪兄弟。就连魏国杨俊虽然向曹操表示应立长,但曹丕对其夸奖曹植的行为怀恨。当皇帝后找了个罪名处死,当时司马懿等人叩头到流血求情都不等用。三国志: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正如唐太宗不立最像自己的魏王李泰,而立平庸的李治。因为立了李泰,那诸子都无法保全。孙权废掉孙和是因为他跟江东士族过于亲近,这也是明知孙和是让孙霸所陷害仍然废太子。赐死孙霸则是给他们一个交待。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您的邀请:

我还没有对这方面有个确切的研究,所以回答不了朋友提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不仅是孙权,历朝历代在位时间比较久的皇帝都是前期精明后期昏庸,要说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长期把控权力有瘾了,但是老了精力不够了,很多事情没办法亲力亲为,权力就会分散到身边人那里,宦官和后宫开始作用了!常年政治斗争,精神敏感,容易爆炸!

第二,长期掌权人性慢慢被淹没,变得强硬冷酷,没什么父子之情,作为他们的儿子都是担惊受怕,往往一句话就能改弦更张,晚年往往为了权力交接问题大开杀戒!他们一方面希望继承人有能力,但是又害怕继承人太有能力,所以初始的继承人往往不得好死!

其他网友回答

聪明仁智,励精图治的孙权,为什么晚年变得疑神疑鬼,喜怒无常?他冷落张昭,逼死陆逊,甚至骨肉相残。我认为这和他早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人物简介

孙权,字仲谋。公元182年-公元252年,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公元229年-公元252年在位)。

建业背景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父兄被仇家所杀。孙权十八岁接手江东基业,是三国时代领导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以稳重和韬略坐稳了第一掌门人的位置。孙权的成功,除了他的勇武豪爽、韬光养晦、刚柔并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会用人。

孙权的前半生

英雄出少年,十八岁的孙权明白,首先得守住父兄留下的基业,才能再图开创。他知道自己得先装孙子才能当大王。他以情感人在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辅佐下,发展壮大了江东基业。

1.年轻时的孙权,沉得住气。

赤壁之战爆发,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说是诸葛亮促成了联刘抗曹。看过三国志的人,说是鲁肃促成的联刘抗曹。而实际上赤壁之战是孙权决策的。

周瑜晚上去见孙权,说出“抗曹”的主张。孙权说:公瑾兄,子布(张昭)他们的意见让我很失望。只有你和鲁肃的意见和“孤”想的一样,五万精兵暂时没有,我已为你准备好三万精兵、武器、军粮。等你建功立业。

由此可见,其实孙权早就想干一仗了,他明白这样重要的决策,一定要让部下先提出来,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事,部下提出建议,他同意,那部下才会真心实意地去干。这说明他沉得住气。

2.弯得下腰,变得了脸。

孙权和刘备原是盟军,还把妹妹嫁给刘备,可是没多久,又去攻打刘备。

赤壁之战时,他拔出刀来说,我与曹贼势不两立。当曹操来势汹汹,他抵抗。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攻势锐减,他又向曹魏称臣。

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名声大振,他去偷袭。

刘备出兵伐吴,他担心曹魏发兵偷袭。派使节向曹丕称臣。刘备兵败夷陵时,他又派使节去蜀汉说和。不按套路出牌,弄得曹刘两方晕头转向。敌我友的关系,因时而变。

这充分说明了他弯得下腰,变得了脸,也抬得起头。

3.称帝之路

公元220年10月,曹丕称帝改黄初元年。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同年7月,刘备伐吴,8月孙权向曹魏称臣。(因为怕曹魏背后袭击)

公元222年6月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然后孙权对曹丕的态度发生改变。9月曹魏派三路大军伐吴,11月孙权与曹丕翻脸临江据守。

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同时群臣向孙权劝进称帝。(孙权没接受)

此时,孙权认为时机不成熟,他认为给刘备翻脸时,尚且不敢称帝。现在两家都翻脸了,更不敢。他的前半生一直没有安全感,他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总觉得自己危险。

六年后,蜀汉掌权人是诸葛亮,且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此时曹丕已经去世,曹睿继位。江东化内部过程基本完成。陆逊是上游统帅,顾雍是丞相,这时孙权就有了称帝的底气。

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在武昌称帝。

孙权的前半生是没有安全感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均死于非命。他接班时远有强敌(曹操和袁绍、袁术)内有忧患(老臣不服),他身无寸功,所以孙策去世,孙权哭个不停,实际上他接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忍辱负重,先装孙子,后成霸王,先识时务,后成俊杰。颇有勾践之情。而晚年杀功臣怀疑自己的人也给勾践一样。

晚年的孙权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1.父杀子、哥杀弟、叔杀侄、宗室杀皇族,骨肉相残。早期的孙权以情感人,多情必多疑。

长子,孙登,第一任太子,33岁去世。(正常死亡)

次子,孙虑,20岁去世。(正常死亡)

三儿子,孙和,第二任太子,因四儿子孙霸与其争夺皇位。(被赐死)

四儿子,孙霸,封为鲁王,与太子争储位。(被赐死)

五儿子,孙奋,封为齐王,被侄子孙皓杀害。

六儿子,孙休,孙权去世后即位当皇帝。

七儿子,孙亮,第三任太子,十岁登基,16岁被害死。

孙权七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和二儿子是正常死亡。三儿子和四儿子因为争夺储位被孙权赐死。五儿子和七儿子被杀害。

据说孙权赐死三儿子和四儿子的原因是:朕还在,你们不能闹,朕不给你们不能抢。

2.冷落张昭

东吴人才济济,但命运不佳。周瑜、鲁肃、吕蒙英年早逝。

张昭,虽然81岁去世,但晚年被孙权冷落。做为托孤老臣,在孙权接班初期,率群缭尽心辅助,帮孙权上奏朝廷,下令郡县安排各级官员各就各位。承担着宰相的角色。

所以当孙权立宰相时,大家都认为非张昭莫属。而孙权任命孙绍为丞相。几年后孙绍去世,大家又说立张昭,孙权还是不同意。任命顾雍当丞相。从此张昭就永远失去了当丞相的可能。

孙权称帝时,讲的都是周瑜的功劳。张昭也站起来准备歌功颂德,孙权说:张公啊,如果我当初听了您的话投降曹操,早讨饭去了。【这个道理也说的通:赤壁之战时,张昭主张投降曹魏。如果孙权投降,就当不了皇帝,那张昭也当不了丞相。既然原本就当不成,就不要当了。】

有人说孙权是忌惮张昭,因为张昭太严厉太高尚了,所以孙权害怕他疏远他;也有人说孙权接班时,是以师傅之礼对待张昭的,张昭也当仁不让,时时刻刻管着孙权,孙权厌倦了;也有人说张昭的性情太刚烈,不合适做丞相。

3.逼死陆逊

陆逊出身江东四大家族之一,他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出将入相,当丞相一年后,孙和与孙霸因为争夺太子,闹得沸沸扬扬。陆逊拥护太子,写信给孙权保太子,要见孙权谈一次,孙权不听也不谈。并派人责备陆逊,将其几个外甥流放。陆逊周围的人,流放的流放,杀的杀,陆逊郁闷而死。

表面上,陆逊死于太子党争,但陆逊死后卷入太子党争的很多人升了官。实际上孙权是不放心,把这么大的权利交给四大家族,何况还是功高盖主的陆逊,他担心接班人驾驭不了陆逊。

总结:孙权的前半生没有安全感,忍辱负重,隐忍的太久,压抑的太深。以至于心理扭曲,不相信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