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晚年巫蛊事件 刘彻为什么杀太子

网友提问:

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巫蛊之祸么?

优质回答:

汉武帝刘彻晚年犯的大错误就是过于迷信,听从宠臣江充等人的谗言,才使太子刘据遭到迫害,这其中有几大原因。

首先,当其真正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武帝刘彻。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帝晚年过于信奉迷信,想自己长生不老,想永久占据皇位。当人站在皇位上享受至高无尚的权力时,是不能轻易地退下来。当武帝看到太子羽翼丰满时,自己掌握皇权多年,感觉自己要交出皇位,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很难放手。武帝心里上对太子就产生了压力和恐惧,时间一长就产生了间隙。

其次,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充等人就钻了空子,借助武帝信奉迷信和心里压力加害太子刘剧。江充和刘剧有间隙,至于有什么间隙史书上也没有过于阐述,推测可能是刘剧过于直率,刺激到江充的疼处,才使江充等人利用武帝置刘剧死地。从江充等人陷害刘剧看出了,太子刘剧不会阴忍,过于冲动,也看出刘剧依靠母后和舅舅非常强势,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刘剧应该意识到危险的到来,可是刘剧过于自信,没把江充等小人放在眼里,刘剧的惨败是败在自己的性格上。

总之,武帝想利用江充等人是压制刘剧的锐气,没有想到江充等人置于太子的死地。后来刘剧死后,武帝也很后悔,当然也晚了,江充等人也没有利用价值,武帝这才把一切错误推到江充等人的身上,把江充等人铲除。真正的受益者是汉武帝刘彻,受害者是太子刘剧,江充等人不过是武帝利用的工具而矣。

其他网友回答

皇帝给自己抄家灭门的汉武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公元前91年,爆发巫蛊之变。最后导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逼无奈自杀、当了三十八年皇后的卫子夫自杀,公主被杀、涉及被杀的丞相朝臣数以万计。此事除了汉武帝个人晚年昏聩之外。还有就是朝廷势力集团之间博弈,太子集团和以江充、苏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之间博弈。最后是两败俱伤,汉武帝成为唯一的赢家,但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痛。必须说明,汉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

这场人伦惨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汉武帝,晚年的汉武帝多疑,惜命和贪权,任何对他的质疑都是汉武帝不能接受的,为了长生不老汉武帝不惜重金豢养方士。结果就是一堆气泡。为此刘据多有劝告。刘据是汉武帝嫡子,而且是卫子夫唯一的儿子。在七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应该说,刘据自幼就被当接班人来培养,而且刘据表现得也极为优秀,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也期望颇高。但随时汉武帝的年老,对于权力极为贪婪,刘据年龄的渐长,与汉武帝在施政方式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汉武帝绝对不允许有人对他提出质疑,父子二人便开始逐渐疏远了。但总体来说,汉武帝对太子还是满意的,汉武帝也是心知肚明的,太子德才兼备,是合格班人。只是随着汉武帝年龄大了疑心太重。而就在此时巫蛊之乱突然爆发,仓促之间汉武帝被江充利用,而刘据为求自保,只有起兵造反。最后被迫自杀,事后汉武帝诛杀江充、苏文满门。但为时已晚。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武帝)嫌其(太子刘据)能少不类己”。意思是汉武帝已经有了更换太子太子的意思未免有些牵强,汉武帝再宠爱刘弗陵也不能让其为太子,毕竟年幼。但对太子的不满也是存在的,而作为太子集团最强力的支持者外戚一族,卫青和霍去病去世、皇后卫子夫年老失宠,太子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如果卫霍二人不死,刘据绝对不至于这个下场。因此上说,站在武帝一边的大臣远远多于站在太子一边的大臣。刘据十分厌恶这些酷吏和方士,巨大的冲突使得江充、苏文必然要陷害刘据以求自保。而巫蛊之术是江充一手策划的,但无疑是针对太子刘据一党。刘据自然不能坐以待毙,自然要诛杀江充。江充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而后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刘据自杀以后,汉武帝才知道受骗。征和三年,也就是刘据死后第二年,汉武帝族灭江充全家,焚宦官苏文于横门渭桥上。此事才宣告完结。

巫蛊之祸就是因为汉武帝的猜忌引起的,江充又离间汉武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父子相疑,也说明刘据这个太子并不稳定,父子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视皇权为生命的汉武帝怀疑太子谋反也就不足为奇,但必须要确认的是,当时无论是群臣还是百姓,都已经认定了太子造反,而太子的行为也确实算是造反。因此,哪怕汉武帝知道太子死得冤枉,也不能给他平反。而汉武帝杀江充不是因为刘据,而是汉武帝发现自己被利用,受蒙骗。这才是他杀江充的主要原因。

太子刘据谋反是真的。卫子夫动用长乐宫的守卫也是真的。而汉宣帝给自己的祖父刘据上谥号戾太子,也就是说,在孙子宣帝眼里就是造反,不是也是,宣帝必须维护儒家纲常。巫蛊之祸就是一个政治事件。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世人都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为了利益相争,在古代帝王家,很少有父子亲情的存在。为了皇帝宝座,每个帝王世家,都在上演着父子相互残杀,这样又造就了多少的悲剧呢?曾有人说过,皇帝之位虽然危险,但却远远不及太子之位所面临的危险。

成为皇帝,虽然会遭遇刺杀,暗算等等,但这些也仅限于外人,而太子之位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身边亲人带来的。为了争夺一个太子之位,不管是曾经多么好的关系,手足之情在场利益争夺战中都变得毫无意义,史书一直都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成王败寇,却不想登上大位的人,又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汉武帝刘彻,作为历史上大汉王朝有名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毕竟提起历史上的各朝皇帝,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就是当中的一位佼佼者。但是步入老年,又因巫蛊之祸,从而导致皇后,太子纷纷自杀,这让他追悔莫及,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有人说,巫蛊之祸,并非小人所为,而是刘彻自己策划已久,为了废太子,扶持自己喜爱的小儿子刘弗陵上位,而引导的一场悲剧。

那么,刘彻晚年期间,到底是想废太子,而策划的巫蛊之祸呢,还是巫蛊之祸,只是一场意外,这些都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出来,刘彻并没有过明确废太子的言论,可能他更喜欢和自己相像的小儿子刘弗陵,但是,刘据的地位应当是不足以动摇的。

首先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而刘弗陵只是夫人所生次子,在那个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嫡长子具有优先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哪怕刘彻再喜欢小儿子刘弗陵,大臣们也不会允许他有半点逾越,即便他是皇帝。而且,在巫蛊之祸之前,刘彻对刘据所表现出来的信任与喜爱是真实的。

虽然刘据没有刘彻那样的雄心大略,但是在当世名师的教导之下,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当时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老体衰,到了半只脚踏入棺材的年龄,哪怕再喜爱小儿子刘弗陵,为了国家,同时也是为了朝廷稳定,是绝对不可能废弃培养了几十年的继承人,而另立小儿子继承皇位。如果要说巫蛊之祸,只是一个意外,那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历史上一直都有外戚干涉政权例子存在,在汉武帝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则是卫氏。相比起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刘阿娇来说,汉武帝对他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是有真实情感的。卫子夫是平民之身,但是她最后能够坐上皇后的宝座靠的不仅仅是刘彻的喜欢,她坐上皇后宝座,更加得益于自己的弟弟卫青,随后更是有霍去病这样的侄子为她撑腰,这两位手中所握的实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汉武帝刘彻的地位。这是汉武帝刘彻已经开始考虑到以后是否会发生外戚干政,从而影响朝堂稳定。他便策划了巫蛊之祸来削弱外戚卫氏的势力。

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已经年迈,我们总是说老眼昏花,也许所有的帝王都有一个长生梦吧,所以哪怕是晚年,也都舍不得放权,而且也因为自己的年弱体衰,而变得越来越猜忌多疑。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因为在年老昏聩的决策之下,损害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如果说巫蛊之祸并不是汉武帝刘彻所策划的,那么便是因为他昏聩的决定,所下的错误命令。汉武帝晚年十分迷信,过于宠爱江充等人,加之江充又与太子刘据不和。于是不断的离间父子两人关系,日积月累之下,汉武帝刘彻对太子刘据越来越猜忌。巫蛊之祸也可以看成是汉武帝刘彻对刘据下手的导火索。

汉武帝刘彻晚年废太子,原因是巫蛊之祸的说法并不是十分正确的。虽然刘彻晚年期间,因为外戚卫氏的强大而有一定的顾虑,又对自己培养了几十年的大儿子不甚喜爱,却独宠偏爱与自己相似的小儿子刘弗陵,甚至年老体衰从而糊涂,猜忌多疑。

作为曾经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他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废太子刘据这个想法,哪怕是有过,也只能是一闪而过难以实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巫蛊之祸过后,刘彻再未立太子, 直到临死前才传位与刘弗陵。也许到最后,汉武帝刘彻是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的,但是已经追悔莫及。

其他网友回答

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时期,还是非常有威望的。每次汉武帝出游,都是把国家大事交给刘据来处理,人家处理的不仅有条有理,而且还平反了不少冤案。因此刘据很得民心。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死刘据?单单是因为巫蛊之祸吗?还是说巫蛊之祸只是手段,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呢?

我认为汉武帝早就想要拿下刘据了,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汉武帝觉得刘据很不像自己。第二,刘据背后的卫氏集团痕迹太深。第三,汉武帝老迈昏聩了。

在汉武帝眼里,似乎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武帝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跟他一样,成为一位宏图大业的君主。很显然他生的这几位都不够格。

因此汉武帝心里非常难受,他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新的接班人,好不容易看到刘弗陵聪明可爱,有一点影子了,可是他岁数太小,而太子刘据是他的拦路人。

汉武帝自信自己能够活到将刘弗陵培养成人的地步,因此他宁愿放弃现任的太子,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

其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自私,正是因为他的自私,才造就了太子刘据的悲剧。这世上能有几个人跟汉武帝一样呢?实在是太少了,千古以来,一只手都能数清楚。

所以说汉武帝的要求太高,就算没有刘弗陵,他也看不上刘据。汉武帝的政治手腕强硬,而且军事能力很强,可太子刘据,在政治上偏温柔,而且没有一点军事才能。

汉武帝简直很无奈,自己培养的卫青、霍去病都成为了战场上的奇才,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这么没用呢?他很担心自己去世以后,这大汉朝的江山落在刘据手里,会变成什么德行。

春三月甲子,立皇后卫氏。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汉书》

为此汉武帝一旦发现了新的培养对象,就会果断抛弃现在的这位。毕竟汉武帝自认为自己还很年轻,真的可以长命百岁。

刘据身上的外戚痕迹太浓重。

在汉武帝时期,大汉朝最牛的外戚集团,那当然是卫氏集团。首先有大将军卫青,其次有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两位在军中的地位无人可及,整个大汉朝的绝大多数军队,都需要听从他们俩的号令。而他们恰好都是卫氏集团的成员。

卫青是刘据的舅舅,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哥,这么一层关系夹在里面,使得卫氏集团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除此之外,卫氏集团最牛的,当然就是和汉武帝并驾齐驱的卫子夫皇后。皇后的印玺是可以调动宫中禁卫的,可见皇后也不是个摆设。

后起之秀当中,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卫氏家族和朝中各大家族之间,也有联姻关系,这使得卫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第二大豪族。

那么第一大豪族是哪一家?当然是老刘家。当家作主的老刘家,自然要坐稳第一把交椅,可是汉武帝刘彻,不允许除了老刘家以外,还有这么牛掰的家族存在。

再给卫氏家族发展个两三代下去,那么他们肯定能操控老刘家的江山。当年一个吕氏家族,只用了一代人的努力,就架空了老刘家的江山,这才过去几十年时间,汉武帝可是没有忘记的。

贵戚近臣多奢僣,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汉书》

因此要想拔除卫氏家族对大汉朝的垄断根源,那就只有废了太子刘据才行。让卫氏家族彻底没有盼头,这样一来,其他家族的崛起,才能制衡卫氏家族。

有人问了,为什么汉武帝不索性把卫氏家族的人都杀了?这就非常不妥了,因为卫氏家族的卫青和霍去病,毕竟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屠戮他们的子孙后代,会让后人唾骂汉武帝过河拆桥,这点脸面,他还是要的。

汉武帝是真的老迈昏聩了。

只有汉武帝自己一个人没有发现,他的确已经老了,而且老得不重用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岁数越大,这疑心病就越重。

为什么?因为没有安全感了。年轻的时候可以谁都不依靠,所有事情自己都能解决,因此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要挟,可是岁数大了以后,很多事情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处处都要受制于人。

时间长了以后,这人的心思就想歪了,有疑心病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汉武帝此时就是疑心太子刘据了,因此他就是要废掉太子刘据。

他认为自己很年轻,废掉一个太子,他还能再培养一个太子出来。但是如果太子篡位夺取了皇位,那自己就被架空甚至被杀掉了,这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事情后世可没少干,李世民架空李渊,杨广有嫌疑谋害杨坚,李亨架空李隆基等等,父子之间为了权力的斗争,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汉书》

因此汉武帝未雨绸缪,趁着自己还有点力气,就把这个有嫌疑的太子给做掉了。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太子也没啥过错,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老糊涂的结果。

总结:人老了,真的要放权,要不会做出一些无脑的事情。

历史上但凡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一般都是到死才会放权,不管是太后、皇帝、权臣,都是一个德行,为什么?因为他们担心放权后不得善终。

可是岁数大了以后,人自然会做出一些幼稚的判断,甚至会毁掉年轻时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所以说岁数大了就应该放权了,何必如此执着呢?为了整个天下,也为了后世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合理放权是没错的。

参考资料:《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废太子刘句原因非常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卫皇后年老色衰失宠了,导致汉武帝看见太子刘句也不顺眼了,即便是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句也是凶多吉少。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有一段话总结的非常到位“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与中必形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这段话是司马光总结汉武帝造成巫蛊之祸的根本原因,因为汉武帝说话不谨慎,在皇后和太子都健在的情况下封钩弋夫人的宫殿为尧母之门,朝廷里的奸臣就揣摩汉武帝的意思,有了陷害太子之心,最终造成了巫蛊之祸。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汉武帝本人非常好色,没有成年的时候就会说“金屋藏娇。在窦太主(馆陶公主嫖)的帮助下顺利继位,以陈阿娇为皇后。

几年以后,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家又看见了漂亮的卫子夫,马上带卫子夫入宫,并生下了太子刘句。而陈皇后因为没有身孕渐渐失宠,后因为巫蛊之祸被废去皇后称号,迁居长乐宫,退出了历史舞台,几年以后郁闷而亡。此时的卫子夫成为了汉武帝的新宠,汉武帝爱屋及乌,先封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大将军,《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公元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汉兵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在龙城之战获大胜而归。汉武帝非常高兴,马上封卫青为关内侯。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此战,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汉武帝大喜,加封卫青为大将军,卫青的三个儿子被汉武帝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连襁褓中的幼子卫登都封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人,卫青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卫氏家族显赫一时。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

汉武帝二十九岁的时候才有了太子刘据,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喜欢刘据,《资治通鉴》记载: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随着卫青、霍去病的离世,再加上卫子夫渐渐色衰,卫氏家族开始失宠。此时的太子刘据也长大成人,汉武帝觉得刘据性格软弱忠厚,才具平庸,不像自己,慢慢的开始嫌弃母子俩。

其次,汉武帝除了陈阿娇,还有卫子夫,还有王夫人生了齐王刘闵、李姬生了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李夫人生了昌邑王刘髆等,有了这么多的王子,汉武帝慢慢的疏远太子刘据也不奇怪。太子刘据其实也感觉到了武帝的冷漠,内心非常惶恐。汉武帝也感觉到了太子的不安,对卫青说“汉朝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四夷不断的侵扰,如果我不变革制度,那么,后人就失去准则。不出师讨伐,天下无法安稳,为此不得不劳民伤财。假如后代也像我一样,就如重蹈秦朝的覆辙。太子敦厚好静,必能安抚天下,不让我担忧。要找一个以文治国的君主,还有谁比太子强呢?”朕听说皇后和太子内心不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告诉他们朕的意思。卫皇后听说以后,脱簪请罪。

汉武帝每次征伐匈奴,太子都劝谏,汉武帝还笑着说“由我来担当重任,把安逸留给你,不也很好吗?”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一党一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虽然冷淡了太子,但仍然认为刘据是汉王朝的接班人。汉武帝喜欢巡游四方,每次都把军国大事交给太子来处理。太子和汉武帝之间虽然有不同的政见,但都无伤大雅。汉武帝的用法严苛和太子的敦厚宽容产生了矛盾,太子由此得罪了朝廷中的奸佞之徒。如:太子从母亲那里出来晚了一点,黄门苏文就对汉武帝说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头领马上给了太子二百名宫女以试探。说明太子已经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而这些奸佞之徒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的陷害太子,有两个原因;

一、 汉武帝宠爱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了刘弗陵以后,汉武帝曾经说:“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对刘弗陵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卫青死了以后,卫家逐渐失势,太子失去了保护。

基于以上原因,奸佞之徒为了讨好汉武帝,猜测揣摩汉武帝的心思,自然对太子下狠手,酷吏江允诬陷太子巫蛊之罪,逼迫太子自卫,杀了江允,最后在汉武帝的剿杀下,太子刘据被迫自杀。

所以,即便是没有巫蛊之灾,太子刘据也难逃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