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五个原因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杀杨修

网友提问: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优质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在东汉末年,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民生凋敝,曹操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为了快速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他深知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百废待兴,没有人才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灭亡!

所以他对人才的招纳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他曾三次下令求贤,为了尽快招到有用的人才,曹操不惜放宽对人才的道德要求的标准。

他在《求贤令》里说到: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赶紧举荐出来,好让我能得到并且任用他们。

曹操雄才大略,求才是真心实意的,他能识人,也会用人,曹操身边的人,基本都能人尽其才,所以很多人才纷纷投靠曹操。

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在东汉时期,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很欣赏曹操,也是慧眼识英才,多次赞扬曹操并举荐他为官,对曹操也算是有知遇之恩了。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在投奔曹操之后,也是得到了重用的。

司马懿从小就非常聪明有谋略,倾心儒学。这样的人才,曹操是不会放过的,但是司马懿却不愿意去曹操那里做官,两次通过装病,来躲避曹操的邀请。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担任丞相后,派人强行叫司马懿出来做官。不来就抓人。

司马懿无奈,只好来曹操手下做官,因为不是自愿的,所以工作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和曹操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不远不近,再加上曹操手下能人众多,司马懿在曹操的身边不算核心人物,位置不算高,权力也不重。

曹操一生英雄,阅人无数,当然识人的本事也是非常的高,尽管司马懿比较低调,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司马懿的本事,渐渐显露,曹操还是看在眼里的,心中难免提防,曹操驭人的本事也是厉害的,所以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也是比较本分的。

既没有犯错误,也没有逾越规矩,曹操怎么杀他呢?

再说在曹操手下工作的时候,司马懿只是一个文官,并无兵权。也不存在造反的可能性。可以说司马懿对曹魏政权没有什么威胁,工作也还尽心尽力,并且他还劝曹操称帝,让曹操心里也比较舒服。

另外,司马懿虽然和曹操的关系一般,但是和曹丕的关系却很好,帮曹丕争储成功,所以曹丕也是处处维护他。诸葛一生谨慎,其实司马懿的一生,也是非常的谨慎。勤于职守,为人低调,不犯错误,加上曹丕再讲讲好话,也让曹操觉得:司马懿和曹丕可以相处得很好,和我们曹家是一条心的,对曹丕没有什么威胁,没有反叛之心,所以也就没有杀他的理由了。

其实,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和司马懿的关系更融洽了,曹操称魏王的时候,还喊他老爸过来喝酒了,喝酒的时候,还提到当年举荐自己做官的事情呢。曹操死后,还是司马懿护送曹操的灵柩从洛阳回邺城的,可见曹家对司马懿的信任。如果,不是曹爽太蠢太贪。或者司马懿早死个三五年。历史对司马懿的人品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曹操也想杀司马懿

曹操曾经给臣下说: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

其一,是司马懿会隐忍,低调的掩饰自己,不像杨修那样高调。

其二,司马懿是站在曹丕立场的,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丕影响了曹操。

其次,司马懿年纪偏大,跟杨修没得比,曹操认为司马懿不可能活过曹丕。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忍成金”,这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人,能忍别人之不能忍,最终一举夺取天下,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老谋深算的代表人物,他篡夺了曹家几代人打下的江山,曹操生前早知司马懿有心谋反,为何不尽早除掉?只因司马懿懂一个字!那就是忍。

司马懿的坚韧是三国演义中无人能够比拟的,在曹大爷手下不露任何的风头,挨到曹大爷嗝屁之后,才慢慢的崭露头角。并非是曹大爷不杀他(虽然他做了一个梦,三马同槽的故事,曹大爷后来就写过一部书----《我有一个梦》),是还没有找到必须杀的理由,曹大爷就挨不过去了的。

隐忍,更早一些的是著名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为了掩饰自己复国之意,在吴王夫差面前极尽儿子孝道,尝夫差粪便,吃大便!何等的隐忍,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千古流芳。话说,司马懿在那个时代,老练坚韧的功夫无出其右,其身处形势比诸葛亮更糟糕,曹氏宗族整天想要害他,最后被他反戈一击 “我磨剑磨了十年,只挥了这一次。”

曹操在位时,司马懿不敢谋反,因为曹操就好比一头猛虎,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性命,而曹丕和曹睿也一直对他有提防之心,因此他只能“忍”,而且是一忍再忍。直到曹睿死后,司马懿的谋反之心呼之欲出,他成为托孤之臣手握大权,而且大将军曹爽又是个没有谋略的大草包。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久闻司马懿的惊世之略,曹操爱才,派人招安司马懿入朝。

曹操第一次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装病婉拒不见,但曹操执着相邀,邀请司马懿为其效力。

司马懿无可奈何去曹府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五品官职。

司马懿展露的才华令曹操欽佩不已,对他很忌惮。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既是惜才之人,又天妒英才。预感司马懿日后会夺权,曹操曾叮嘱曹丕多加防范。

司马懿在曹操面前,始终小心谨慎,不给曹操抓住把柄的机会,鉴于天下三分局势,正是招揽人才之际,曹操又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此时若除掉司马懿会失去人心。

虽然他已杀了不少人如:杨修、孔融、祢衡…曹操眼里司马懿可有可无,曹操手下能人如云,如过江之鲤,司马懿翻不起大浪。足见曹操很明智。

曹丕自得到司马懿辅佐,顺风顺水无论遇到什么事水到渠成。和曹植较量中取得胜利,司马懿辅佐有功。

司马懿一直恪守老师本分,曹丕对司马懿五体投地、感激涕零,对司马懿极力维护。曹丕继位司马懿先后任御史中丞、尚书仆射等职务,职务虽高没有兵权。

曹操临死时和曹丕交待,司马懿有二心防着点,但不能杀他,只有他能对付诸葛亮。曹操死后,几次大的战役,证明司马懿軍事才能。曹丕晚年,司马懿担任抚軍大将軍。

司马懿一生韬光养晦,审势而动,历经曹操、操丕、曹叡三朝。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早啊,粉丝们很高兴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司马懿确实有点计策、一开始的时候曹操手下很多军师帮曹操策划方案的、那个时候司马懿出现的话没有存在感、都不会重用、好像那个时候做了一个县里的一个负官、在等机会、毕竟那个时候还年轻的、后面曹操想试一下想篡位和赤壁败了的时候身边的能人好多看出来了、有好人支持大汉、后面帮助他的人好多人离开他了、有一次赤壁败了回来集合曹操给大家败了找理由给大家讲课、说好听找问题、败也是优点主要鼓励自己士兵、

那个时候司马懿在旁边咕咕大睡、很聪明故意让曹操的注意力在他身上:、后面曹操故意去在牢里看他、因为曹操也知道扯淡给士兵讲课、讲一下士兵他们相信、有些懂计策看的出来的、所以司马懿聪明看穿了曹操、只能用这种办法、后面帮助曹操的儿子上学读书、交才能、司马懿那个时候不是心甘情愿的去、他唯一想做大官有自己一只队伍出来的、曹操也看到的所以连死都要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防着他、但是司马懿强项注重防、诸葛亮步步为赢、只有稳攻稳打才能后勤才能跟上、所以两个都有自己的强项、如果曹操那个时候杀了司马懿、后面没有人帮他、到时候身旁只有士兵、这样不行的、那个时候好多人想反对他当上魏王、所以他没有杀他、杀他落一个名声不好、用知也用知不给兵权【为自己卖命】、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是和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可以聊聊、你愿意的话可以留意转发、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个感觉要从大智慧处考虑,不能为当下一些狭隘心机宫斗剧迷惑。

曹操本人生于乱世,扫荡群雄,三分天下其有二,许多人以为他杀个把人如同蝼蚁,许多人以为曹操胸襟狭小,不容异己,其实,曹操事事从政治大局考虑,许多反对他的人并没当即杀掉,犹其一些士族大家,才干声望之士,只要不明确反曹,曹操皆可以容纳而用之不杀,即便明确反对曹操的人,如弥衡等人,曹操也不会不考虑政治名声影响,随便下手就杀,而是使计谋让弥衡出使荆州,假刘表之手杀之。

而曹操一生,收容了多少敌对势力的降将官员等,自己阵营中危难之际,又有多少人想反叛,可曹操知道人心从势,当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他时,手下多少谋士都劝他杀了刘备,他本人也知道刘备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以柔克刚,素有英雄之名,将来必是心头大患,可曹操掂量了天下形势,怕冷了天下英雄投奔之心,仍选择不杀刘备,当时刘备对曹操的威胁,可比司马懿大多了,明显多了。

官渡之战后,有人搜出了曹营中许多将士通袁的书信,曹操的选择是看都不看,一把火烧掉了。曹操也从人心从势上判断,选择了宽宏原谅。

对于关羽的出走,曹操也是选择放行。

对于荀彧的反对称王,曹操应当最是心疼,毕竟常以子房相拟称荀彧,每临大事相托互扶,风雨同舟几十年,曹操只能选择冷落,而不杀之。

试问当时,司马懿算那根葱?在曹操眼里有多大份量?

除了敌对阵营,当时即便曹魏阵营中,又有多少反曹之士,欲除之而后快之人?曹操难道心里没数?又岂止仅仅一个司马懿?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胸怀,是那种屑小之辈可度量的么?

是那种宫斗偏狭心计可度量的么

曹操是胸怀天下,胸怀黎民百姓,有担挡的人。

所以才能写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千古名句。

所以张绣杀了他儿子曹昂,大将典伟,势难投降时,他仍选择了原谅,且厚待之。

司马懿又无过错,曹操又岂会随便杀之。

再换个位置思考一下,老天果真要后世灭曹,曹操当时即便杀了司马懿,后世就不会蹦出其他英雄人物灭曹了?

曹操看出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而不杀之。显然是从大智慧处考量的。若一发现可能异己,即收而杀之,曹操便不是曹操了。

另有一个司马懿的问题,很多人可能误会,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究竟是不臣之相,还是必为帝王?或者位极人臣之相?历史上都谁人有此相?

我可以告诉大家,鹰视狼顾,史上秦始皇有此相,鹰视可能为贏视,一般史家称赢氏狼顾,有卒(或为率字)统六合之志。这里的狼顾不一定是指秦王赢政的相貌,从文学修辞上讲更可能是说秦王赢政如虎狼般雄视天下,有最终统一的志向。

可是忘记那本书上讲,秦王赢政,不但蜂睛鹰视,狼顾豺声,而且步统六合,这才是最重要行动机要相貌,所以才能一统六国。对于相学,我不多解释,但司马懿只是鹰视狼顾,性格凶猛,不下于人,但不代表一定叛魏,曹操对曹丕遗言,也只是说其必干汝家事,慎而用之。并没说司马懿会反魏,事实司马懿虽发动高平陵政变,却仍请曹魏皇太后旨,以合法名义政变,事后虽诛曹爽等人,却并未诛其他曹氏宗亲。曹操汉献帝在世时,即加九锡,称魏王,司马懿在世时,却并没称晋王,曹氏的末落,更大程度上是源自司马师,司马懿死后,有人很高兴的告诉夏候玄说,老东西这下可死了,夏侯玄却冷冷的道:“这有什么可喜的,司马懿在世时,还会顾念家世旧交情,放过咱们,司马师掌权,你觉得他会放过咱们么?”后来司马师果然寻机杀了夏侯玄。由此事来看,司马懿只有夺权之志,却并无灭曹之心,司马师却出手不留情了。

曹操对于司马懿,看得十分深远,不仅看出了其狼顾之相,也看出了其仁义的一面。曹不杀之,是因为洞明世事变迁,不因个人异势而已。

历史上桓温相貌据说如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物,皮似反猬,眉如紫石棱。只是桓温忍隐手段还不如司马懿。

中国还有一大人物据说鹰视狼顾相,只是阴沉太过而阳气不振,只可为副不能为正。

说得是谁,明者自明。

曹有襟怀不杀司马,当时中国领导人也有襟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屑小度量,不必猜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