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孙武与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网友提问:

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优质回答:

提到中国古代兵法,我们常常会想到“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于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凝结着古人的智慧韬略,也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孙子当然也有自己的名字,在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记载着“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同样,《史记》中也记载道:“孙子武者”。而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军事名家孙膑。

那么,孙子、孙武、孙膑又是什么关系?

既然“子”是一种尊称,所以说孙子就是对姓孙的人的尊称。因为孙武名气太大,孙子便成为了他的专属称谓。一说到到孙子,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孙武和他的兵书。

至于孙武、孙膑是否是同一人,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

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孙武出生于齐国,关于他的确切出生地点,有着许多种说法。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认为,孙武出生于乐安县,也就是今广饶县一带。《惠民县志》则认为孙武生于惠民县,《左传》记载,孙武的祖父住在今天的临淄区。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阖闾厉兵秣马,准备向西讨伐楚国。临行前,大夫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精通作战之法的孙武。阖闾看完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后,便召来孙武,任命他为将军。吴国在楚境接连取得胜利,一度准备攻陷其首都郢都,但孙武阻止道:“民劳,未可,待之。”

于是,阖闾采取孙武“伐交”代替“伐兵”的计策,用鼓动其它国家攻伐楚国代替自己出击,从而既削弱楚国力量,又保全自己。接下来的几年间,吴国接连击败楚国、越国,取得了对外战争的一系列胜利,直到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孙武认为时机已到,便联合唐国和蔡国出兵攻楚,吴军五战五胜,攻入了郢都。

不过,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曾经举荐孙武的伍子胥被冤杀。孙武心灰意冷,隐居到郊外,不久也去世了。《史记》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按照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孙膑是在孙武去世的一百多年后才出生的。

孙膑和庞涓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孙膑的才华智慧,都要甩开庞涓八条街。庞涓后来在魏国当上了大将,便将孙膑带到了魏国。

作为师兄弟,庞涓担心孙膑能力超过自己而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便想着法子陷害孙膑。结果,孙膑被砍去双足,脸上也被刺上记号。本来想干些大事,没想到在同学的黑手下受尽了屈辱。孙膑心里充满惆怅。

天无绝人之路。齐国有使臣来到魏国,孙膑求见,

并被带回了齐国,并成为了大将田忌的部下。

因帮助田忌赛马,孙膑见到了齐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这次对话,孙膑坦陈战法,齐威王心为所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作为盟国,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围困了其首都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

眼看魏国兵多将广,对邯郸形成包围之势。孙膑提出了出其不意,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使其退兵的计策。齐威王采纳这个建议,攻打大梁。后院失火,魏国迅速撤兵,化解了赵国困局。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再度出兵救援。孙膑再度使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直取大梁。

这次交战,实际上是孙膑和庞涓的交锋。魏国主将庞涓吸取围魏救赵的教训,率领大军回防。孙膑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下令“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刚刚进入魏国领地时,齐军吃饭时做了十万灶,第二天削减到五万,然后是三万。

假象往往会迷惑狂王者的眼睛。庞涓认为齐军军纪涣散,士卒四处逃散,便抛下主力,率少量精兵快速追击。孙膑早有准备,他在马陵埋伏弩兵。日暮时分,庞涓到达。突然,万箭齐发,庞涓部下几乎全军覆灭。马陵成为庞涓人生之路的终点,他拔剑自刎,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孙武处在春秋时期,而孙膑则处在战国时期,二者相隔百余年,不可能是同一个人。而作为孙武后人,孙膑传承发展了孙武的学说,《孙膑兵法》更是对《孙子兵法》的补充。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孙子乃是对孙武的尊称,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这个回答虽然简单,然而关于孙武和孙膑是否是同一人,历史上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虽然《史记》中明确写着:“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

然而由于《孙膑兵法》亡佚失传,历代传世的只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因此大约从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史记》中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有的人认为孙子和孙膑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武不存在,有人认为孙膑不存在,还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所著,当然,也有一种折中观点,认为此书由孙武所写,最终完成于孙膑。那么到底是什么证据,能够让现代学术界如此笃定二者并非同一人呢?一切还要从1972年的一次考古说起。

▲银雀山汉墓群石碑

1972年4月10日上午,山东省临沂文管所里突然闯入一个名叫孟季华的老工人,据他汇报,银雀山一带的基建工地发现了古墓。文管所当即组织考古队前往现场踏勘,确认了古墓所在位置,初步测定埋深为距地表两米左右。由于周围乱石林立,无法立即组织开挖,考古队便与工地负责人商量,决定由施工方帮忙清理现场,三日后再开始抢救性发掘。

在考古队员看来,银雀山位于汉墓群区域内,周围存在大量普通汉墓,因此他们起初并不是太看重这个古墓,想着早点儿清理完毕,以免影响工地施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古墓出土了轰动世界的先秦古籍,其内容堪称我国考古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4月14日一大早,考古队派出四人在孟季华的带领下来到发掘现场。根据既往经验,考古队决定由成员刘心健和杨殿旭负责地下发掘,成员王文起负责传递器物,成员张雪负责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工人孟季华则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银雀山汉墓椁室内景

在工人的帮助下,刘、杨二人打开了木椁盖板,露出了椁室,同银雀山出土的众多汉墓一致,此墓椁室构造也为一椁一厢式。在西边厢中,刘心健和杨殿旭发现大量随葬品,包括鼎、盒、壶、盆、罐等陶器和杯、盘、耳杯等漆木器。遗憾的是,这些器物同已出土的大多数汉墓随葬品基本相仿,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直到下午四点左右,发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进展——刘、杨二人将边厢北侧的椭圆形木几和彩绘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连同黏在其底部的烂木片一同交给了张鸣雪。张鸣雪乍一看,认为这些木片跟边厢南部取出的篓片一样,就随手将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张破布打湿盖好,期间不慎折断了几根,但也没有特别在意。

随后,杨殿旭又从水中发现几枚西汉文景帝时期的“小半两”铜钱。就在此时,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杨殿旭顺手捞起之时,隐约觉得上面有字。在简单冲洗后,竹片上果然出现几个黑字。众人大喜过望,争相传阅此竹片并试图辨认竹片上的文字。成员刘心健更为谨慎,他小心地用沾着清水的毛笔仔细冲洗竹简上的淤泥和水锈,最终确认竹片上的文字为隶书,内容为“齐桓公问管子曰”。刘心健激动到不敢相信,又取出一块竹片清洗,直到“秦缪公问百里奚”的字样出现在他眼前,刘心健才意识到这堆竹简十分重要。他急忙告知众人,并要求现场马上停工,由他及文管所领导向省里报告。当日,省局接到消息后,连夜协调并派遣一个班的战士前来协助保护现场。

▲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同月16日,省、地、县三级考古工作者紧急组成专家队伍,迅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及保护计划。次日,专家从西边厢中又清理出少量残简。18日下午,考古队又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在该墓室西侧不到50厘米的地方发现了另外一个墓室。其构造与此椁室相对称,东侧为边厢,内有随葬品和部分竹简。经过高强度的抢救性发掘,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随葬品全部出土完毕。竹简出土后经过简单的防脱水处理和登记,便被转送至省里,随后被紧急送往北京,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负责保护清点。

▲专家清点整理竹简

经过统计,此次共出土4974枚竹简及残片,其中一号墓出土4942枚,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和众多先秦珍稀文献;二号墓出土仅32枚竹简,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兵圣孙武雕像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坚持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两书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孙武和孙膑其实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经亡佚,因此史学界始终无法拿出实证对第二种观点予以反驳。随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日出土,千年谜案终于真相大白。因历史意义重大,银雀山汉墓被列为建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大发现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其他网友回答

孙子特指孙武,“子”是先秦时代对名士的尊称,比如孔丘被尊称为孔子;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传承并光大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孙膑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两者相隔数百年;两人都是孙氏,因为孙武成名得更早,故孙子的称号给了孙武。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则著有《孙膑兵法》,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阐述!

孙武是齐国贵族,但是他并不是齐国公室姜姓的子弟,根据史料记载孙武的祖上是田完,而田完是陈国公子陈完,陈国是舜帝的后裔所建。田完的后代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田书就是孙武的爷爷。后来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国公室,因此孙武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田齐的宗室。

司马迁的祖上也是齐国田氏,因其祖先长期担任齐国司马一职,故改氏为司马氏。田穰苴是齐景公时代的大司司,曾领兵击败过燕、晋等国,后来改氏为司马氏;司马穰苴的后代迁到秦国居住,后代中最著名的是秦国名将司马错。司马迁曾委婉的说他是司马错的后裔,也间接表明司马迁是田氏之后。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在这里司马迁认定孙膑是是孙武的后人,也间接表明孙膑跟司马迁的祖上都是齐国王族田氏。孙膑的出生地不明确,生卒年也不明确,只知道孙膑用兵神鬼莫测;孙武奠定了兵学基础,孙膑则开了谋略先河。

纵观孙武的一生,他只有两次战例,皆以胜利告终:第一次是指导吴师击败楚军;第二次是指导吴军击败越王勾践。孙膑的一生也只有两个战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通这两战摘去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为齐国与秦国东西二帝拉开了序幕。孙武、孙膑虽然战例少,但是他们的理论成就高,两部兵书都是兵学瑰宝!吴起、白起虽然战例多,却在军事理论上没有系统的建树。

其他网友回答

这应该是小学五年级的历史题目吧?孙子=孙武≠孙膑。孙子和孙武是同一人,著有《孙子兵法》;孙武和孙膑不是同一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子就是孙武,号称兵圣

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圣人,比如文圣孔子(欧阳修)、武圣关羽(岳飞)、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医圣张仲景……等等,兵圣则是孙武,又称孙子。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所著《孙子兵法》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永不过时的第一名著,后世对孙武及其《孙子兵法》的赞誉之辞多到无以复加,誉之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但凡名人故里,往往就有争议,孙武也不例外,不过孙武故里的争议原本可以避免,却被惠民县毫无依据、毫不讲理地“强行”产生争议。

据各个阶段、各种史料记载,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古乐安的辖区范围是今天的山东省北部 ,孙武的故里据考证位于今天的东营市广饶县(原属于青州)。这是长期以来,历史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观点,因此孙武故里就是山东广饶县,亦称“兵圣故里”。

但到了1987年,滨州市惠民县在编纂《惠民县志》时,惠民县政府突然跳出来,组织开展了孙武故里考证工作,并单方面对社会宣布“惠民县才是孙武故里”,此后还定期举办“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搞得不亦乐乎。

不过惠民县的底气明显不足,因为惠民县在正式旅游资料上都对外宣传自己是“武圣故里”,孙子也被他们称为“武圣”,而大家都知道“兵圣”是孙武,“武圣”是关羽,惠民县的这个说法已把自己置于抢夺“孙子故里”的位置上,不足以令人信服。

孙膑就是孙膑,没有外号

孙膑和孙武同姓,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即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这是毫无争议的,没人跟鄄城县抢夺。

孙膑本名孙伯灵(有孙氏族谱为证),曾和庞涓同窗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来师兄弟分道扬镳,庞涓效力魏国,因为嫉妒孙膑的军事才华强过自己,便设计陷害孙膑,使孙膑遭受膑刑(剔除人膝盖骨的酷刑),导致孙膑终身残疾,这便是他名字中“膑”字的由来。

后来,孙膑在齐国帮助下投奔齐国,被聘为军师,当时正值战国七雄争霸,实力强悍的魏国和齐国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孙膑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屡出奇谋,帮助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统帅的魏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胜利。

更令人解恨的是,孙膑的宿敌庞涓在马陵之战中了孙膑设下的埋伏,最终不得已自杀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孙膑在辅佐齐威王奠定齐国霸业的同时,还报了当初庞涓加害自己的一箭之仇,让人拍手称快!

孙膑和孙武虽不是同一人,却有若干共同点。

首先,孙武和孙膑都姓孙,孙膑是孙武的后人;

其次,孙武和孙膑都是山东人;

再次,孙武和孙膑都是著名军事家,著有兵法;

最后,孙武和孙膑都是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以"子”为尊为现象,产生了诸子百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孙孑等等。孙子即孙武,字长卿,为春秋未期齐国安乐(现在的山东省惠民县)人。约与孔子(孔丘)处同时一期,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未~五世纪初,著有著名的《孙子兵法》一书。由此可知,孙子孙武是同一人,并非两个人,后人也有称其为孙武子的。〇〇而孙膑为战国时人(公元前500~前256年),其本名叫孙伯灵,出生于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遭庞涓迫害后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后大败庞涓,著有《孙膑兵法》。